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篮。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牵及英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审.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邀劫:邀人抢劫
B.多赍金币金币:钱币财物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踪迹:追踪探访
D.帝以践阼岁久践祚:登上帝位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口。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曰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8:20: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项羽之死》,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夜溃围南出 直:当
B.项王乃复兵而东 引:率领
C.纵江东父兄而王我    怜:可怜
D.山东为三处 期: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项王夜起,饮帐中/南江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B.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吾一日长乎尔
C.然今卒困此,此天之亡我/州司临门,急星火
D.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小题3】以下句子,全都体现项王“豪迈、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文中画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B.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C.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小题5】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垓下之围,面对“四面楚歌”,项羽“慷慨悲歌”,自叹时运不济,诀别乌骓、虞姬,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凸显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B.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快战凸显了项羽的勇猛无敌,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又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
C.项羽面临败亡,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其对自己的战斗能力的自信,却又无法面对楚军将彻底覆亡的现实,充满了对天意的无奈与悲哀。
D.文章叙述详略得当,语言准确、生动,刻画人物以写形传神,将一个多愁善感、勇猛无敌、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末路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酣畅淋漓。
【小题6】把文言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2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幕 / 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 / 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 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 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骏,字驎驹,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延明,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延明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骏白延明曰:“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延明曰:“卿年尚幼,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皇兴中,除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骏史才,留平城。献文屡引骏与论《易》、《老》义,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问骏年,对曰:“六十一。”帝曰:“昔太公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持节如高丽迎女。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其忿,遂断骏及从者酒食,欲逼辱之,惮魏而不敢害。会献文崩,乃还。初,迁神主于太庙,庙中执事官例皆赐爵。群臣咸以为今宜依旧,骏独以为不可,表曰:“汉祖有约,非功不侯。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书奏,从之。文明太后谓群臣曰:“言事,固当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诏曰:“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可赐帛六百匹,旌其俭德。”骏悉散之亲旧。性介直,不竞时荣。太和九年正月病笃,遗命曰:“吾存尚俭薄,岂可没为奢厚哉?可敛以时服,明器从古。” 及卒,孝文、文明太后伤惜之。赠曲安侯,谥曰宪。

(节选自《北史·程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B.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C.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D.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多指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皇兴、永乐、乾隆、康熙。
B.掖庭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爵位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常见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
D.薨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称呼,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骏聪敏好学,少时就有声誉。他苦学也善于学习,类推能力较强;从小失去父亲,守丧时就有孝顺的名声,说话老成,受到老师的夸赞。
B.程骏崇尚节俭,不愿追求荣利。他将朝廷赏赐的几百匹布帛全都分给亲友,不与世人比较显耀,主张薄葬,他的节俭清正受过朝廷的表彰。
C.程骏上表言事,反对依循旧例。神主迁入太庙后要赐给主持太庙工作的官员爵位,他认为此旧例背离制度不应依照,朝廷支持了他的观点。
D.程骏临危不惧,彰显凛然正气。他曾被高丽王断绝酒饭,身处险境,但他凭凛然正气使高丽王不敢谋害他,他也因此最终安然回到北魏。
【小题4】翻译
(1)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吾存尚俭薄,岂可没为奢厚哉?可敛以时服,明器从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光绪初,管海东云舰,徼循海口。李鸿章治海军,高其能,调北洋。从丁汝昌赴英购铁舰,益详练海战术。二十年夏,日侵朝,绝海道。鸿章令济远、广乙两船赴牙山,遇日舰,先击,广乙受殊伤;轰济远,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中炮死。济远逃,日舰追之,管带方柏谦竖白帜,追益亟,有水手发炮击之,折日舰了楼。柏谦虚张胜状,退塞威海东西两口。世昌愤欲进兵,汝昌尼其行,不果。已而日舰集大连湾,窥金州,我国海军乃大发,泊鸭绿江大东沟,以铁舰十当敌舰十有二。汝昌乘定远居中,列诸船左右张两翼。日舰鱼贯进,据上风,汝昌令轰击,距远不能中。日舰小,运棹灵,倏分倏合,弹雨坌集,定远被震,大纛仆。世昌见帅旗没,虑军心摇,亟取致远纛竖之。战良久,定远击沉其西京丸,我之超勇毁焉。世昌乘致远,最猛鸷,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事闻,世昌谥壮节,余皆优恤。世昌临战以忠义相激励,死状尤烈,世与左宝贵并称双忠云。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
B.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
C.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
D.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管”即管带,是清代军事职官名称,北洋水师等新式舰队中,海军一舰之长称管带。
C.纛,原指古代用羽毛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装饰物,也指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这里指帅旗。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意在褒扬表彰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邓世昌非常好学。他曾经在水师学堂学习测量、驾驶,后来又利用赴英国购买铁舰的机会,更加全面地学习外国海战的军事技术。
B.邓世昌很机敏。在与日军交战过程中,主舰定远舰受到攻击,帅旗倒下,他立即取出致远舰的大旗竖起来,借以稳住军心。
C.邓世昌作战非常勇猛。他在致远舰弹药将要打光时,下定决心要和敌人拼死一搏,最后在撞沉吉野舰后,不幸中了敌舰的鱼雷。
D.邓世昌视死如归。虽然有机会获救,但为了兑现“有死而已”的诺言以激励将士,他毅然放弃了这一机会,最终在海中壮烈牺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昌愤欲进兵,汝昌尼其行,不果。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孙佺败绩于奚,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累拜华州刺史、太原尹,入为河南尹。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专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挈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
(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胡雏笛 善:擅长  
B.始置 狱:案件
C.隐甫执故事   故事:旧例
D.多贬者     绌:罢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B.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C.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D.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胁逼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
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革除了以往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官吏谨慎奉职。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
(2)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