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①。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②。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孝宗、理宗及福王陵墓,俱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等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②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B.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C.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D.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为三甲,统称进士。
B.刑部,隋唐开始,尚书省下设吏、礼、兵、户、刑、工六部,刑部掌管司法刑狱和监察百官,其长官为尚书。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D.南都,明朝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亦被称为南都,即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轩輗刚正严厉。他在浙江整顿军队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多人,后来主持南院事务,又考核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
B.轩輗清廉俭朴,他平日常吃粗食,在浙江廉使任职期满回朝时,行李只有一只竹箱,为此还受到皇上的称赞。
C.轩輗深受重用。他与耿九畴齐名,在称病请辞后,皇上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督管储粮的官员。
D.轩輗性情孤傲。他对不贤之人,不与交往。都御史张纯设宴请客,轩輗厌恶他的奢侈,坚决不去赴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
(2)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10 02:4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刻奏嘉“言事恣意,迷国周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候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日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龚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取字表示进入成年,可以男婚女嫁了,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古人自称多称字,尊称别人多称名。
B.“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谏官”又称“谏臣”,汉代谏议大夫的职责是“直言极谏”,主要针对君主的不当言行,向君主提出相关建议。
D.“印绶”指官员的印信和系印的丝带。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可以区分官阶,如汉代丞相太尉用金印紫绶,而二百石官员只能用铜印黄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汉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担任光禄大夫时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龚胜敢于坚持已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祠庙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最后都是他获胜。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示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敬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延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
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B.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C.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D.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中书舍人,在各个朝代的官职都不尽相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
B.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C.京师,在古代一般有“国家的都城”“天子的军队”“朝廷”这三个义项,本文中指“国家的都城”。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张循宪巡视河东时,因处理事务操劳过度而生病了,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为避免突厥族群内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C.张嘉贞为相强躁,性格简单粗疏。为迎合权幸心意,他请求对姜晈施以廷杖;他对裴伷先也如此,遭到张说反对;他虽然职位尊贵,但不置买田宅。
D.张嘉贞深受器重,死后赠谥褒美。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劳;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后来他生病时还派太医护视,死后获得美好的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2)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②道:通“导”,引导。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焉造:到……去
B.愿足下急太子过:超过
C.不知吾形已不也逮:达到,及
D.行为道却:退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组是
A.①太子丹患之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B.①太子避席而请曰②偻行见荆轲
C.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遂自刭而死
D.①太子送之至门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B.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有一方面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并完成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小题4】(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⑵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②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了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顶伯欲活张良,夜件见良,因以文谕顶羽,顶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②“徵”:即“征”。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 组:羁押
B.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   属:交付、委托
C.父老秦苛法 苦:以……为痛苦
D.沛公其计 然:认为……正确,同意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人己服降,又杀之,不祥  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B.父老约法三章耳 玉斗一双,欲亚父(《鸿门宴》)
C.沛公从百余骑,驱鸿门,见谢项羽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鸿门宴》)
D.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具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   )
A.鸿门宴前夕,项王的军队说是四十万人,其实达到百万。沛公的军队说是十万人,其实也有二十万,但沛公还是不如项王有实力。
B.刘邦善于釆纳下言。他釆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请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句子及教材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将帅者何?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边奏者何?护塞之臣,固禄守位,老幼杀伤,托言他盗。不救援者何?缘边州县,如辅车唇齿之相依,托称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辇输者何?敌骑往来,焱驰鸟逝,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此四者,当今急务。”真宗览而嘉之。俄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遘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渊,闻之悯惜,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好学,著《驳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孙何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瘀/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B.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C.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D.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先例或旧日的典章制度,该词文中含义与“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含义不同。
B.权,暂代官职,文中表示古代官职任命或调动的词语还有判、改、出、徙、加等。
C.西京,文中指洛阳,北宋时期实行两京制,首都汴梁称“东京”,洛阳称“西京”。
D.浙右,即浙江西部,中国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淮左”“江右”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何年少多才,闻名于时。他十岁即懂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专心治学,好读古书,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深受王禹偁推重。
B.孙何善于献言,深受赏识。真宗初年,他向皇上进献五条奏议;咸平二年冬,他又主动上疏,奏陈边境弊病,都得到真宗的赞赏。
C.孙何简政裁冗,精于吏治。他在出任京东转运副使时,挑选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官员,审慎选拔法官,并提高官阶,增加俸禄。
D.孙何抱病就职,看淡生死。被任命为知制诰时,他虽已疾病缠身,仍勉强上任;医生劝他保养身体,他淡然面对,认为人的生死命中注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
(2)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