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与元稹极善胶漆   善:善于。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白居易“忠诚耿直”的一组是(    )
①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 ②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③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④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⑤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 ⑥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A.①⑤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 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
①、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②、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8 05: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注。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

注直庐:值班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B.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C.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D.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朝廷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而官员守丧期满之后,朝廷就可以起用。
B.伍,是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文中用来代指军队,今天也有“参军入伍”之说。
C.疏,疏通、分条陈述,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战国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朝始称为奏。汉代臣僚分析问题的奏章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D.朔望,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称为“望”,望日的第二天,叫既望,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称为“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办案精明,体察民情,安抚灾民,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魏源深得朝廷重用,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B.魏源本来被委以重任去平定大盘山的乱民,但他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皇帝又命令他去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C.魏源整治边镇有方,但因推荐兵部侍郎于谦等事被谏官以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并没有追究。
D.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此建议很好,上奏请求朝廷施行。
【小题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丁母忧。嘉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之否乎 许:答应。
B.惊喜,欲冠多士   擢:选拔。
C.轼于其上 庐:房屋。
D.以水之再至 虞:防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B.吾侪小人,当效命
C.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大王来何操
B.①是擅造律也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①筑室于东坡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①欧阳修以才识兼茂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苏轼有才能、为民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③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④每因法以便民
⑤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⑥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①②④B.③④⑥C.②⑤⑥ D.①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受母亲的教育,领悟概括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远大的志向,母亲程氏就很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说自己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写文章不预先打草稿被指责态度不够端正,开始起草之后,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观,对答制策考入三等,因而才学受到欧阳修赏识。 
C.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生活安定,他还   警告提举官不能擅自制定危害百姓利益的律法。
D.宋仁宗初读苏辙、苏轼的制策,认为他们兄弟有宰相之才;宋神宗读完苏轼的文章,称他为天下奇才,只是最终都没有重用他们。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便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元鼎中,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上由是不说式。明年当封禅,式又不习文章,贬秩为太子太傅,以倪宽代之。式以寿终。
(选自《汉书·卜式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B.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C.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D.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可指年长者、显贵者,也可指谨厚者,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B.元鼎,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是宋仁宗的年号。
C.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也可指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本文中“秩”的意思是官员的俸禄。
D.太子太傅,官名,即太子的师傅,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与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致富有方,性情敦厚。从家中分出时,只取了百余只羊,田宅财物全给了弟弟,而自己的羊十余年后多到千余头;后其弟倾家荡产,卜式又多次分给弟弟财产。
B.卜式为国分忧,毁家纾难。汉匈交战时,卜式捐出了一半家财援助朝廷;浑邪王等降汉,国家府库出现亏空,他又拿出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以帮助贫民。
C.卜式牧羊有方,治国有识。卜式担任中郎以后,在上林苑牧羊,成效明显;他对治民的见解得到皇上肯定,先后被任命为缑氏令、成皋令,政绩显著。
D.卜式竭忠尽诚,直言遭贬。元鼎年间,卜式为御史大夫后,说四方郡国不适宜实行盐铁专营,而且行船也有算赋,可以废除,皇上由此不喜欢卜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说,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注】文帝:和下面的武帝分别指司马昭和其子司马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B.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C.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D.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来成为官署属员的通称,表官署属员的词语还有“曹”“属”等。
B.文中“口不臧否人物”中“臧否”与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中的“臧否”含义相同。
C.九赐,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文中“让九赐”是司马昭辞让帝位的委婉说法。
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的坐姿,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刺秦失败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又喜好饮洒,善于弹琴,高兴时经常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多人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也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不过后来被授予了官职,不久又得以提升。
C.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几次恸哭吐血,因过于哀痛而瘦骨如柴,以致得病差点丢了命。
D.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而对于朋友则用青眼相看,尽管因此遭到嫉恨,可文帝总是保护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2)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说,乃见青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斋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徇首,指传首示众,以达到警告民众的目的,在古代,被徇首的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
B.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C.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策免,帝王以策书免官,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众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看,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