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  ②少:轻视,贬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饿其体肤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游数岁   
(5)期年,以出揣摩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小题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小题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30 06: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要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
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小题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由通过乡试合格的贡士参加殿试,被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5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在世间流传。
C.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迎接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2)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元祯,字廷祥,南昌人。五岁能诗,宁靖王召见,命名元徵。巡抚韩雍器之日“人瑞也”,乃易元祯。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宪宗嗣位,疏请行三年丧,不省。其年五月,疏陈三事:“一,勤讲学。讲官,令大臣公举刚明正大之人,不拘官职大小。一,公听政。天下章奏,命诸臣详议面陈可否,陛下亲临决其是非。暇则召五品以下官,随意问以时事得失利病,令下情得以毕达。一,广用贤。中外群臣,有刚正敢言者,举为台谏,不必论其言貌、官职、出身。”疏入,以言多窒碍难行,寝之。预修《英宗实录》,与执政议不合,引疾家居,讲求性命之学。阅二十年,中外交荐,皆不赴。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进左赞善。上言:“人君不以行王道为心,非大有为之主也。陛下毓德青宫,已负大有为之望。迩者颇崇异端,嬖近习,以蛊此心;殖货利,耽玩好,以荒此心;开幸门,塞言路,以昧此心,则不能大有为矣。愿定圣志,一圣学,广圣智。”疏反复累万言,帝颇纳之。《实录》成,迁南京侍讲学士,以养母归。久之,召为《会典》副总裁。至则进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帝甚倾向。元祯体清癯,长不逾中人,帝特设低几听之。数月,以母忧去。服阕,迁南京太常卿。已,修《通鉴纂要》,复召为副总裁。以故官兼学士,改掌詹事府。帝晚年德益进。元祯因请讲筵增讲《太极图》《通书》诸书。帝亟取观之,喜日:“天生斯人,以开朕也。”欲大用之,未几晏驾。武宗立,擢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东阁,专典诰敕。元祯素有盛誉。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元祯七疏乞休,刘健力保持之。健去,元祯亦卒。天启初,追谥文裕。
(节选自《明史·张元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B.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C.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D.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又可以称为庶常,通常由科举考试中有潜质的进士担任,是皇帝的近臣。
B.学士,即文学侍从之臣,既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又是一种荣誉称号。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母亲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追谥,古代帝王、大臣、百姓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元祯直言劝谏,恪尽臣子之责。他劝谏宪宗广用贤才,从朝廷内外大臣中选拔刚正不阿、又敢于直言的人担任台谏,而不必考虑其官职、出身等。
B.张元祯奉行孝道,为人臣为人子。宪宗即位,他就上疏请求服三年丧。他编纂完成《宪宗实录》后,升任南京侍讲学士,因母亲年老需要赡养而回家。
C.张元祯推崇王道,主张广增圣智。他劝谏孝宗不要推崇异端、宠幸身边亲信,不要耽乐于玩好,不要堵塞言路,希望孝宗坚定圣志,进言多被采纳。
D.张元祯担任讲官,颇受皇帝信赖。他担任御前讲官,因体貌清癯,身材矮小,孝宗特为他准备矮小的桌椅。他推荐书目,皇帝立刻找来阅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预修《英宗实录》,与执政议不合,引疾家居,讲求性命之学。
(2)武宗立,擢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人东阁,专典诰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未尝去手     去:离开
B.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   多:赞许,推崇
C.儿女子畜其人   畜:养育
D.公所设施,事趣可 趣:通“趋”,趋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认为田况的能力足以辅佐他们,就向朝廷申请,朝廷果然答应让田况来辅佐他们。
B.以往四川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便宜行事,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到四川去受苦。
C.范文正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担任公卿的人,然而一直没有如愿,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结果范文正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
D.田况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却不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
(2)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
【小题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现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郃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在位四年,坐请托事免。安帝,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合“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冑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B.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C.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D.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我国古代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B.分野,古人依据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C.崩,指帝王或王室成员之死。古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去世的说法不同,除“崩”以外,还有“卒”“不禄”“薨”等。
D.心丧,指古代弟子为老师守丧,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后泛指身无丧服或除去丧服后的深切悼念,如守丧一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郃博学却默默无闻。他继承父业,在太学游学,通晓五经,通晓《河图》《洛书》和占卜术,但外表质朴,并不被人知道。
B.李郃能依据星宿预测。他曾根据夏夜天上星星的移动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
C.李郃有敏锐的洞察力。大将军窦宪娶妻,天下郡国送礼祝贺,李郃以拖延的方法阻止汉中太守送礼,最终太守没被窦宪牵连。
D.李郃非常受弟子尊敬。李郃八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他的弟子冯胄独自制丧服,为他守心丧三年,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诧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
(2)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賜策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仕梁,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歧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歧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歧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歧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歧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歧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歧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歧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 ②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B.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C.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D.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李密《陈情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就是古代丧服的名称,在文中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B.“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大同”“太清”都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般一帝一年号。
D.“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西为右。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歧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B.傅歧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歧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傅歧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歧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歧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D.傅歧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
(2)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堕其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