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举.隆庆五年进士。知浙江山阴县,敏而有惠。万历三年,征为工科
给事中。会御史傅应祯获罪,贞明入狱调护,坐贬太平府知事。十三年,累迁尚宝司丞。初,贞明为给事中,上水利、军班二议,谓:“北人未习水利,惟苦水害,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也。盖水聚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其议军班
则言:“东南民素.柔脆,莫任远戍。今数千里勾军,离其骨肉。而军非土著,志不久安,辄赂卫官求归。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及贞明被谪,至潞河,终以前议可行,乃著《潞水客谈》以毕其说。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力言其说可行,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巨勘议。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条列事宜以上。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司挠者劾治。贞明先诣.永平,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而奄人、勋戚之占闲田为业者,恐水田兴而己失其利也,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帝惑之。御史王之栋,畿辅人也,遂言水田必不可行。帝乃召见时行等,谕令停役。时行等请罢开河,专事垦田。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寻乞假归。十八年卒。贞明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京东水田实百世利,事初兴而即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
(节选自《明史·徐贞明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隆庆五年进士 举:考中
B.东南民素柔脆,莫任远戍共 素:朴素
C.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 躬:亲自
D.贞明先诣永平,又遍历诸河 诣: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明朝时多为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B.“水利”指水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减少和防止灾害等事宜。
C.“畿辅”是我国古代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指称,专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
D.“垦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开垦荒地,取得饷粮,兼顾戍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贞明胸怀大志,受阻挠一世遗憾。他聪敏干练,欲兴水利除水患获千秋万代之利,却因宦官、贵戚等利益集团的流言中伤,而被罢官免职,徒留遗憾。
B.徐贞明建言力行,为治水操劳一生。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以疏通河道为主,并且亲自考察相关的地理环境,其建议一度得到了皇帝和一些大臣的支持。
C.徐贞明关心国事,欲改革征兵制度。他认为征调东南一带的人到北方当兵不妥,因为南方人体质较差,加之远离故乡、亲人,大都无心在北方戍边。
D.徐贞明仕宦未久,因同情言官遭贬。他进士出身,先做县令,后来到工部任职,对军政、水利问题发表议论,因入狱探望罪官傅应桢,遭到贬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使。
(2)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3 09:2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或曰:自古忠孝难两全,百善孝为先。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淳厚。③谯周,人名。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B.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是降官。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疏”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书”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B.“周门人方之游夏”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数使吴,吴人称之” 等都间接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传师,字子言。材行有馀,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少为杜佑所器。贞元末,举进士。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挽毂士,号“权、许”。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遂擢第。德舆门生七十人,推为颜子。复登制科,授太子校书郎,以鄠尉直史馆,转右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改中书舍人。翰林缺承旨,次当传师,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帝遣中使敦召。李德裕素与善,开晓谆切,终不出。遂以本官兼史职。俄出为湖南观察使。方传师与修《宪宗实录》,未成,监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今稿史残课,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诏可。宝历二年,入拜尚书右丞。复出江西观察使,徙宣州。传师于吏治明,吏不敢罔。慎重刑法,每断狱,召幕府平处,轻重尽合乃论决。尝择邸吏尹伦,迟鲁不及事,官属屡白易之,传师曰:“始吾出长安,诫伦曰‘可阙事,不可多事’,伦如是足矣。”故所莅以廉靖闻。入为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九,赠尚书。传师性夷粹无竞,更二镇十年,无书贿入权家。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治家不威严,闺门自化。兄弟子姓,属无亲疏,衣服饮食如一。问饷姻家故人,帑无储钱,鬻宅以葬

(节选自《新唐书·沈传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
B.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
C.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
D.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毂,意为拉车前进,在这里比喻举荐人才。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借指车轮或车。
B.丈人,古代主要指对年长男子的尊称、丈夫对妻子的父亲的称呼等,文中指岳父。
C.制科,即制举,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非常规考试,考试时间有随机性。
D.实录,记载某皇帝统治时期大事的编年体史书,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传师才德有余,受人赏识。他通晓《春秋》,擅长书法,书写有章法;他年少被杜佑器重,曾兼任史职并受诏整理《宪宗实录》的残稿。
B.沈传师明于吏治,断案慎重。他对官吏管理严明,下属官吏不敢弄虚作假;判决案件,总要召集幕僚商量,量刑准确无误才予以判决。
C.沈传师坦荡淡泊,不附权贵。他的长辈跟许孟容是故交,他却不去拜见许孟容让其举荐自己;任观察使十年,没有私人书信、钱财送入豪门贵族。
D.沈传师治家有方,家人和睦。沈传师治家不施威严,而家门自然整肃;对兄弟、和自己下属等没有亲疏之别,为他们提供相同的服饰、饮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
(2)兄弟子姓,属无亲疏,衣服饮食如一。问饷姻家故人,帑无储钱,鬻宅以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洽,字德润,福州侯官人。隆兴元年,以太学生试春官第二。授绍兴府观察判官。秩满,就铨选,除国子博士,继为太常丞。请外,孝宗方厉精求治,曰:“黄洽厚德,方任以事。”不许。当对,奏三事:备事莫若储才,士卒当练其心,军政必预为谋。上矍然,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除右正言,首奏:“谏臣非具员,职在谏争,朝政有阙,所当尽言。”上亦以为端士,许其尽言无隐。除侍御史。会水旱频仍,上特诏:“诸路奉行荒政不虔,差官按视安集。”洽亟奏:“使者一出,官吏必须知畏。其常平一司,所职何事?淮、浙、江东现有使,以五使分五路,尚虑不周知。今遣一人兼二三路。不过阅图帐户口多寡,地里辽邈,安能遍历乎?若专责常平,名正而职举,事分而察精。”上嘉纳。除右谏议大夫,上方锐志肄武,洽因讽谏,言:“《颐》之大象:‘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言语饮食犹谨节之,况其他乎?凡筋力喘息之间,一有过差,皆非所以养其身也。”上曰:“卿言无非仁义忠孝,可为万世臣子之法,朕常念之。”除御史中丞。时潭州奏强盗罪不至死应配者坐加役流,有旨具议。洽曰:“强盗异他盗,以其故为也。若止髡役,三年之后,圈槛一弛,豨突四出,善良受害,可胜数耶?况役时必去防闲之具,走逸结合,患尤甚焉。”上深然之。光宗受禅,特诏言事,奏用人之论。后屡乞归田,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善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摹何忧。”庆元二年致仕。六年七月薨,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黄洽传》)
【注】①常平:指提举常平司,宋官署名。掌常平仓、免役、市易、河渡、水利等事。②加役流:于流放的本刑外,加罚劳役。③豨突:像野猪受惊而乱奔。比喻人的横冲直撞,流窜侵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方厉精求治   厉:振奋
B.朝政有阙,所当尽言 阙:缺失
C.上亦以为端士 端:正直
D.况役时必去防闲之具 去:离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B.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C.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D.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洽任太常丞时请求京外任职,皇上正全力治国,认为他品德高尚,正要委以重任,因而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B.水旱之年,皇帝想派使臣到各地巡视安抚,黄洽认为应专门责成常平司去巡视安抚,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C.黄洽任御史中丞时,潭州上奏将罪不至死、应刺配边疆的强盗改判为流放加劳役,他认为应该施以髡刑或服劳役。
D.黄洽屡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未获准时,有人劝他营造府第,他认为不必如此,有先人的破旧房子就足以遮风挡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师雍,字子敬,福州人,宝庆二年,举进士。诏为楚州官属,出盗贼白刃之冲,不畏不慑。李全反状已露,师雍密结都统时青图之,谋泄,全杀青,师雍不为动,全亦不加害。秩满,朝议褒异,师雍耻出史弥远门,不往见之。调婺州教授,学政一以吕祖谦为法。李宗勉、赵必愿、赵汝谈皆荐之。师雍慕徐侨有清望,欲谒之,会其有召命,师雍曰:“今不可往也。”侨闻而贤之,至阙,以其学最闻,宗勉在政府,力言于丞相乔行简,行简已许以朝除。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行简罢,宗勉与史嵩之入相,召师雍审察,将至而宗勉卒,嵩之延师雍,密示相亲意。师雍不领。嵩之独相,权势浸盛,上下惧祸,未有发其奸者。博士刘应起首疏论嵩之,帝感悟,思逐嵩之。师雍拜监察御史,首疏削金渊秩,迭外居住。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子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师雍与丞相郑清之故同舍,然以劾刘用行,魏岘皆清之亲故,清之不乐。清之犹冀师雍少贬,师雍曰:“吾欲为全人。”终不屈。数月,周坦卒劾师雍及高斯得俱罢。久之,以直宝文阁奉祠,陈垓又嗾同列寝之。清之卒,起师雍为左史,既而迁礼部侍郎,命下而卒于江西官舍。师雍简淡寡欲,靖厚有守,言若不出口,而于邪正之辨甚明,视外物轻甚,故博采公论,当官而行,爱护名节,无愧师友云。

(节选自《宋史·黄师雍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B.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C.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股学上致仕/
D.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复核决定名次。
B.学政:在太学中传授学问知识以及技巧才艺的学官。
C.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活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师雍不慕权贵,黄师雍认为出于当权的史弥远门下是羞耻,就没有前往拜见。
B.黄师雍仰慕贤良,黄师雍很想拜见有清廉名声的徐侨,但并不强求。
C.黄师雍刚直不阿,新任宰相史嵩之有意拉拢师雍,师雍没有领会他的意思。
D.黄师雍坚守原则,黄师雍弹劾了老同学宰相郑清之的亲戚故旧,郑清之希望他能够稍微约束一下自己,黄师雍没有答应,始终没有屈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
(2)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瀹(yuè),字义洁,陈郡阳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父庄,金紫光禄大夫。
瀹年七岁,王彧见而异之,言于宋孝武。解褐车骑行参军,迁秘书郎,司徒祭酒,丹阳丞,抚军功曹。世祖为中军,引为记室。齐台建,迁太子中舍人。以母老须养,出为安成内史。还为中书郎。卫军王俭引为长史,雅相礼遇。除黄门郎,兼掌吏部。寻转太子中庶子,领骁骑将军,转长史兼侍中。瀹以晨昏有废,固辞不受,世祖敕令速拜。
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吴兴太守。长城县民卢道优家遭劫,诬同县殷孝悌等四人为劫,瀹收付县狱考正。孝悌母骆诣诉称孝悌为道优所诽谤,横劾为劫,一百七十三人连名保征,在所不为申理。瀹闻孝悌母诉,乃启建康狱覆,道优理穷款首,依法斩刑。有司奏免瀹官。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服阕,为吏部尚书。明帝即位,瀹又属疾不视事。后上宴会,功臣上酒,尚书令王晏等兴席,瀹独不起,曰:“陛下受命,应天顺民,王晏妄叨天功以为己力。”上大笑解之。座罢,晏呼瀹共载还令省,欲相抚悦,瀹又正色曰:“君巢窟在何处?”晏初得班剑,瀹谓之曰:“身家太傅栽得六人。君亦何事一朝至此。”晏甚惮之。
初,兄朏为吴兴,瀹于征虏渚送别,朏指瀹口曰:“此中唯宜饮酒。”瀹建武之初专以长酣为事,与刘瑱、沈昭略以觞酌交饮,各至数斗。世祖尝问王俭,当今谁能为五言诗?俭对曰:“谢朏得父膏腴,江淹有意。”上起禅灵寺,敕瀹撰碑文。加领右军将军。兄朏在吴兴,论启公事稽晚,瀹辄代为启,上见非其手迹,被问,见原。转侍中,领太子中庶子,豫州中正。
永奉元年,转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其年卒,年四十五。赠金紫光禄大夫。谥简子。
(选自《南齐书·谢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B.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C.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D.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化中对官员任职情况有些固定的说法,如“解褐”,是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丧服。
B.文中出现的“世祖”,为皇帝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C.谢瀹的谥号为“简子”。谥号,为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美称,始于西周。帝王的溢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子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D.《南齐书》属于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之一,与《北齐书》《旧唐书》《辽史》等合称“二十四史”;其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瀹被封为太子中庶子,领骁骑将军,转长史兼侍中,但他因为这样早晚不能侍奉母亲,所以坚决请辞不接受,直到世祖亲自下诏令他赶快上任。
B.长城县民卢道优家遣劫,诬同县殷孝悌等人,孝悌的母亲骆氏上门伸冤,谢瀹听说后亲自重审此案,最终卢道优理屈词穷俯首认罪。
C.谢瀹心高气傲,不畏权贵。他看不起尚书令王晏的行事,无论在皇帝面前还是私下都丝毫不给面子,他的刚正不阿反而让王晏忌惮他。
D.谢瀹在建武初年唯独喜好饮酒,与友人觥筹对饮,一次能饮数斗酒。此时他早已美名在外,由王俭推荐被皇帝下诏为禅灵寺撰写碑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军王俭引为长史,雅相礼遇。除黄门郎,兼掌吏部。
(2)孝悌母骆诣诉称孝悌为道优所诽谤,横劾为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