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德行化其乡里 化:教化
B.能似其先人者也 能:才干
C.以进士中其科  中:考取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催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舜臣是戚元鲁是的父亲,曾经担任尚书虞部郎中,他也有另外一个儿子叫戚遵道。
B.铭:是一种刻在器皿上用来鞭策勉励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字。
C.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D.嘉佑:宋仁宗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苏洵的著作《嘉佑集》的名字就是根据宋仁宗的年号来取的,同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集《白氏长庆集》就是根据唐穆宗的年号来命名的。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06: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出为淮南崔圆府为判官。还朝,累迁祠部郎中。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还,迁秘书少监。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晋谢,具道所以然。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李万荣病且死,诏晋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谦愿俭简,事多循仍,故军粗安。
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号恭惠。
【注】①偃蹇(yǎn jiǎn):骄傲傲慢。②排笮(zé):排挤。③驺傔(zōu qiàn):马夫和仆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为三公之一,一直有较大的实际职权。
D.“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批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虽被贬黜出京,但是他仍然忠心为国,对想要造反的李怀光好言相劝,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
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他的做法得到了大臣们的称赞。
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晋谢,具道所以然。
(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新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点。他又善于劝谏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自己救灾不利因而内心恐惧,坚决请求辞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太宗素知名,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俄迁给事中,知起居注。帝尝曰:“朕坐朝,不敢多言,必待有利于民,乃出诸口。”正伦曰:“臣职左史,陛下一言失,非止损百姓,且笔之书,千载累德。”帝悦,赐彩段二百。进累中书侍郎。与韦挺、虞世南、姚思廉论事称旨,帝为设宴具,召四人者,谓曰:“我闻神龙可扰以驯,然颔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思卿至意,故举酒以相乐也。”各赐帛有差。

太子监国。诏正伦行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帝谓正伦:“吾儿幼,未有就德。今当监国。不得朝夕见,故辍卿于朝以佐太子。慎之勖之。”它日又言:“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且人主不可自骄,今若诏天下,敢谏者死,将无复发言矣。故朕孜孜延进直言。卿其以是晓太子,冀裨益之。”擢中书侍郎,封南阳县侯,仍兼太子左庶子。出入两宫,典机密,以办治称。后太子稍失道,帝语正伦:“太子数私小人,卿可审喻之。教而不徒,其语我来。”故正伦显谏无所避。太子不从,辄道帝语督切,太子即表闻。帝责曰:“何漏泄我语?”对曰:“开示不入,故以陛下语怖之。冀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

显庆元年,迁中书令,封襄阳县公。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

(节选自《新唐书·杜正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B.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C.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D.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魏时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本文中的秀才与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秀才”所指一样。
B.表,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是这一类文体。此处指上表。
C.起居注,指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因此,亦为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
D.中书令,宫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正伦身具才华,颇有名声。他先被尚为秦王的李世民网罗在自己门下,后来又得到魏征的推荐,走上仕途。
B.杜正伦能言善谏,论事称旨。他和韦挺、虞世南、姚思廉议论事务,深合太宗心意,因而受到嘉奖。
C.杜正伦思虑不周,祸从口出。他在教导太子时,指导不力,太子不从,引起皇帝不满,结果被贬为谷州刺史。
D.杜正伦心胸狭隘,公报私仇。他因城南诸杜拒绝他的要求,就破坏其风水,此后南杜渐渐衰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
(2)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索远,求同谱,不许,衔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①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选自《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注】①酎zhòu金:汉代诸侯在宗庙祭祀时献金助祭,叫酎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事:侍奉
B.少语言,善下人善:善待
C.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除:除掉
D.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轻:轻视
【小题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B.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C.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D.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裔,但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计。
B.刘备喜欢读书,并喜欢结交豪侠之士,不少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为其所用。
C.中山人巨商张世平、苏双等,积蓄千金家财,贩马往返于涿郡一带,见到先主,以为此非凡之人,于是馈赠他大笔钱财。
D.本郡人刘平一向瞧不起先主,以受其管辖为耻,于是派刺客行刺先主。刺客不忍下手,并将自己的来由告知先主,然后离去。他就是如此深得人心!
【小题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
(2)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刻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在这里指临行时在易水边祭祀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