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补唐书张议潮传  
罗振玉
天宝末,安禄山犯阙。肃宗在灵武,尽诏西河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凉陇诸州次第陷没,惟沙州至大历中尚固守。
张议潮者,沙州人。少习文史,长通韬略。虽生长虏中,而心系本朝。阴结豪俊,密谋归唐,苦未有当。逮会昌二年吐蕃赞普死,无子,立妃綝兄尚延力子乞离胡,国人以为不当立,多叛去,国内大乱。别将尚恐热亦叛,自尊为宰相,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构兵,连年不决。大中二年,议潮乘隙率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摄州事,复缮甲兵,耕且战。遣押衙高进达等十辈,首操梃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因防御使周丕请命于朝。
大中四年,尚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麾下内怨,首欲图之。议潮乘隙,以次第收复张掖、酒泉,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获两州。五年八月,遣兄议潭及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图籍。
大中十年六月,议潮以兵逐回鹘、吐浑至纳职城。其年,唐册立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端章、部押衙陈元弘行至雪山,为回鹘兵所劫。元弘来告。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此时议潮盖以累加勋散,至尚书仆射。自西河归朝廷,边陲无事者历五朝,垂六十年,张氏世守之,终唐之世云。
咸通二年九月,议潮自将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遣使入告,情辞恳直,帝用嘉之。明年,置凉州节度使,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发郓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七年,遣使贡方物。十月,奏差回鹘首领仆固俊与尚恐热大战,擒斩之,传首京师。吐蕃遂衰绝。于是河陇肃清,朝廷无西顾之忧。议潮乃请入觐。明年八月入朝,诏拜右神武统军,赐田宅京师,命其从子淮深代守归义。十三年八月卒于长安赐第,年七十四,赠太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
B.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
C.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
D.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急告回鹘兵/至伊州/议潮皆次第平之/民称其功/德为变文以颂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阙,“阙”是皇宫门前的楼,代指宫殿。“犯阙”指举兵进犯朝廷。
B.两京,两个首都。很多朝代都有两个都城,唐代的两京是长安和洛阳。
C.册立,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这里是唐王正式封立回鹘的首领。
D.方物,这里指本地的土特产品,是张议潮派遣使者向唐王进献的贡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议潮生于乱世,从小志向远大。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取了西河诸州,张议潮就生长于吐蕃的统治之中,但他却一心想要回归唐朝。
B.张议潮文武兼长,很有智慧谋略。他从小学习文学历史,长大后又通晓兵法,暗中结交豪俊并挑动吐蕃内变,终于趁机光复了沙州。
C.张议潮忠勇过人,一生屡立战功。他长期与吐蕃、回鹘作战,收复了许多州县,并派选使者突破阻碍与朝廷取得联系,恢复了行政。
D.张议潮抗击侵略,受到朝廷嘉奖。在平定吐蕃之后,他请求入朝觐见,皇帝封他为右神武统军,并赏赐他京城的田宅,追赠他太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潮乘隙率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
(2)议潮乘隙,以次第收复张掖、酒泉,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获两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0 11:0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伯玉,字德润,虔子子也。温恭有行业,能为文章。少除世祖武陵国侍郎,转右常侍,南中郎行参军。自国入府,以文义见知,文章多见世祖集。世祖践阼,除员外散骑郎,不拜。左卫颜竣请为司马。出补句容令,在县有能名。复为江夏王义恭太宰行参军,与奉朝谢超宗、何法盛校书东宫,复为余姚令,还为卫尉丞。世祖旧臣故佐,普皆升显,伯玉自守私门,朔望未尝问讯。颜师伯、戴法兴等并有蕃邸之旧,不造问,由是官次不进。上以伯玉容状似画图仲尼像,常呼为孔丘。旧制,车驾出行,卫尉丞直门,常戎服。张永谓伯玉曰:“ 此职卿志。”王景文亦与伯玉有旧,常陪辇出,指伯玉白上:“‘ 孔丘’奇形容。”上于是特听伯玉直门服玄衣。出为晋安王子勋前军行参军,侍子勋读书。

前废帝时,王景文领选,谓子勋典签沈光祖曰:“沈伯玉先帝在蕃阙佐,今犹不改,民生定不应佳。”戴法兴闻景文此言,乃转伯玉为参军事。子勋初起兵,转府功曹。及即伪位,以为中书侍郎。初,伯玉为卫尉丞,太宗为卫尉,共事甚美。及子勋败,伯玉下狱,见原,犹以在南无诚,被责,除南台御史,转武陵国詹事,又转大农,母老解职。贫薄理尽,闲卧一室,自非吊省亲旧,不尝出门。司徒袁粲、司空褚渊深相知赏,选为永世令,转在永兴,皆有能名。后废帝元徽三年,卒,时年五十七。伯玉性至孝,奉亲有闻,未尝妄取于人,有物辄散之知故。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

(选自《宋书卷·列传第六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造问    一:指单个的个体,一个
B.此职卿志  乖:不合,
C.“孔丘”奇形容 形容:形体容貌
D.转武陵国詹事 寻:旋即,不久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伯玉优良人品的一组是(  )
①温恭有行业 ②能为文章 ③朔望未尝问讯 ④“孔丘”奇形容 ⑤自非吊省亲旧,不尝出门 ⑥伯玉性至孝,奉亲有闻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伯玉是沈虔子的儿子,还在少年时代就被世祖任命为武陵国侍郎等一系列官职。
B.世祖登基之后,任命沈伯玉为员外散骑郎,结果沈伯玉居然都没有拜谢。
C.前废帝时王景文执掌吏部告诉沈光祖,沈伯玉是先帝早年的老部下,当改官任职。
D.文章所述沈伯玉一生为官贤能,为人处世、对待父母都很好,只因任伪职而遭厄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国入府,以文义见知,文章多见世祖集。
(2)伯玉性至孝,奉亲有闻,未尝妄取于人,有物辄散之知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隶书”,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形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C.“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
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
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东。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罪六 王:封王
B.主约不 信:相信
C.问父老 存:问候
D.项羽击彭越等   数:屡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项羽已救赵,当还报 杀已降,为政不平
B.夫为人臣而弑其主 项王嗔目而叱之
C.何苦乃与公挑战 乃自刎
D.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    不忍杀之,以赐公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日:“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违背了盟约。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
(1)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2)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履平,奉化人。建文二年进士。授德化知县。历官吏部郎中,出为常德知府

宣宗初,擢贵州按察使。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旧制,都督府遣使于外,必领内勘合,下都司,不敢辄下卫。至是军府浸横,使者挟关文四驰,历诸卫,腹军伍。宣德七年,履平抗疏言:“勘合之设,所以防诈伪。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凭势横求,诈冒何从省?”宣宗善其言,都督陈政引罪。帝令诸司永守之,军府为之最。

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履平奏:“贵州四境皆苗,军伍虚,有急孰与战守?今卫军逃于广西,而以在卫者补。不数年,贵州军伍尽空,边衅且起。”帝乃命云严责广西诸卫,追还逃军,俟足用,即遣归,罢贵州戍卒。云,名将,镇粤有功,轻履平书生。正统元年,履平劾云弄权,擅作威福,帝令云自陈。云大惊,引罪。帝宥之。

明年,上书言四事。一,镇远六府,自湖广改属贵州,当食川盐,去蜀道远,仍食淮盐为便。一,军卫粮支于重庆,舟楫不通,易就轻赍多耗费,请以镇远秋粮输湖广者就近支给。一,停黎平诸府岁办黄白蜡。一,贵州初开,三司月俸止一石,今粮渐充裕,请增给。并从之。

时方面以公事行部者,例不给驿。履平言僦车舟必扰民,请给驿便。又以军伍不足,请令卫所官族犯杂死及徒流者,俱送镇将立功,期满还伍;边军犯盗及官民罪轻者,入粟于缺储所赎罪。并从之。三年迁云南左布政使。时麓川用兵,屡奏劳绩。八年致仕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九》,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B.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C.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D.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知府”,明清时期,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称为“府”,除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为“知府”。
C.“勘合”,古代广泛采用的一种符契或文书。校验时将两部分合在一起,通过对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
D.“蛮”,古代对南部异族的称呼。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原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甚少,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履平为官一方,敢于直言。在贵州任职时,他多次向皇上进言,陈述时政,其兴利除弊的主张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与采纳。
B.应履平颇有远见,做事果断。广西不停地从贵州抽调军队,导致贵州军伍虚空,他果断地责令追回逃兵,停止抽调贵州军队。
C.应履平不畏权贵,持正不阿。名将山云玩弄权术,作威作福,应履平不因其有功于国仍将其弹劾,山云终因皇上过问而认罪。
D.应履平心系百姓,关心僚属。他建议镇远六府食淮盐以便民,驿站为来往使者提供车船以安民,还请求增加贵州官员的俸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凭势横求,诈冒何从省?
(2)边军犯盗及官民罪轻者,入粟于缺储所赎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是年二月,召还京。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

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六年三月召至京,赐金帛遣还。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构兵,诏成以兵五万压其境,琛等就擒。于是分思州、思南地,更置州县,遂设贵州布政司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夏国公,谥武毅。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B.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C.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D.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砑语的植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政司,明清两代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长官为布政使,掌営全国的民政、田陚、户籍。
B.世子,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奴隶社会还可称为太了、但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再称“太子”了。
C.世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明清定溢属礼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成孔武有力,忠勇可嘉。他身材魁伟,臂力过人,善于骑马使槊。攻打镇江时,与十名勇士转战被捉,但他最终逃脱而归。
B.顾成审时度势,受到燕王赏识。顾成讨伐燕王被俘却被释放,并被邀请辅助世子留守北平。北平被围之时,城中防御、调度都听从于顾成。
C.顾成镇守贵州,政绩卓著。他善于用兵,恩威并用,屡次平定诸蛮叛乱,以至当地人还为他建立生祠来祭祀。
D.顾成性情忠诚,谨慎从事。他在贵州时常出谋划策,但始终不肯统兵,赏赐兵器也不接受。后来受命辅佐太子监国,他婉言谢绝。
【小题4】把下面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