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传庭,代州振武卫人。万历中进士,授永城知县。陕西巡抚不能讨贼,秦之士大夫哗于朝,乃推边才用传庭,以崇祯九年三月受代。高迎祥乱关中,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黑水峪,擒之,献俘阙下。录功,增秩一等。河南贼马进忠等入渭南,复合河南兵夹击之,斩首千余级。关南稍靖。他贼出栈道,谋越关犯河南,还军击,复大败之。西安四卫,旧有屯军二万四千,田二万余顷,其后田归豪右,军尽虚籍。传庭厘得军万一千有奇,岁收屯课银十四万余。帝大喜,增秩,赉银币。杨嗣昌条上方略,期百日平贼。传庭移书争之,嗣昌大忤。部议,秦抚当一面,募土著万人,给饷银二十三万。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嗣昌言军法不行于秦,自请白衣领职,以激帝怒。传庭奏曰:“使臣如他抚,籍郡县民兵上之,遂谓及额,则臣先所报屯兵已及额矣。况更有募练马步军,数且逾万,何尝不遵部议。”嗣昌无以难,然衔之弥甚。明年,帝移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疏请陛见。嗣昌大惊,谓传庭将倾之,斥来役赍疏还之传庭。传庭愠,引疾乞休。嗣昌又劾其托疾,帝遂发怒,斥为民。十五年,闯王李自成者,破河南,犯开封,起传庭兵部右侍郎。九月传庭出师潼关,大雨连旬,自成决马家口河滩开封。开封已陷,传庭趋南阳,自成西行逆秦师。是役也,天大雨,粮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故大败。明年九月,破贼宝丰、唐县,进逼襄城。大军时皆露宿与贼持,久雨道泞,粮车不能前。士饥,流言四起,不得已还军迎粮。自成空壁蹑我,官兵狂奔四百里,至于孟津,死者四万余。贼乘胜破潼关,大败官军。传传庭跃马大呼而殁于振,尸竟不可得。时年五十有一矣。
(节选自《明史·孙传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
B.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
C.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
D.传庭知其不可用也/乃核帑藏/蠲赎锾/得银四万八千/市马募兵/自办灭贼/具不用/部议会诸抚报/募兵及额/传庭疏独不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是周代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其故址在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一带,故古人以“秦”指称陕西一带。
B.“秩”,是官吏的官、品级。古代常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文中“增秩”即根据功劳提升官吏的品级和俸禄。
C.“课”,即赋税,需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与“役”不同,“役”亦称徭役,即平民为统治者提供的无偿劳动。
D.“陛”,本指借以登高的台阶,后又特指皇宫的台阶。这里的“陛见”指孙传庭到朝廷拜见杨嗣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传庭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杨嗣昌上奏百日平贼的方略,孙传庭向皇帝上书与之争论,他认为杨嗣昌的命令不合适而坚决不执行。
B.孙传庭谋略过人,战功赫赫。孙传庭设计活捉了乱贼高迎祥,又与他人联合击败马进忠,关南平定后,又打败了企图进犯河南的乱贼。
C.孙传庭忠君为国,却屡遭陷害。孙传庭为国多次平乱,又凑银两招兵买马为灭贼做准备,却多次遭杨嗣昌弹劾,曾一度被罢官为民。
D.孙传庭勇猛善哉,却不得天时。孙传庭两次战败都是因为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而粮草不济。传庭虽勇猛力战,竟死于敌阵,尸骨无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臣如他抚,籍郡县民兵上之,遂谓及额,则臣先所报屯兵已及额矣。
(2)嗣昌大惊,谓传庭将倾之,斥来役赍疏还之传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1 12:1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宁,唐兰州地,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后改为永宁宣抚司。洪武四年平蜀,永宁内附,置永宁卫。六年,筠连州滕大寨蛮.编张等叛,诈称云南兵,据湖南长宁诸州县,命成都卫指挥袁洪讨之。洪引兵至叙州庆符县,攻破清平关,擒伪千户李文质等。编张遁走,复以兵犯江安诸县。洪追及之,又败其众,焚其九寨,获编张子伪镇抚张寿。编张遁匿溪洞,余党散入云南。帝闻之,敕谕洪曰:“南蛮叛服不常,不足罪。既获其俘,宜编为军。且驻境上,必以兵震之,使詟天威,无遗后患。”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遂降筠连州为县,属叙州,以九姓长官司隶永宁安抚司。七年,升永宁为宣抚使司,秩正三品。八年以禄照为宣抚使。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缘大军南征,蛮民惊窜,耕种失时,加以兵后疾疫死亡者多,故输纳不及。命蠲之。二十三年,永宁宣抚言,所辖地水道有一百九十滩,其江门大滩有八十二处,皆石塞其流。诏景川侯曹震往疏凿之。二十四年,震至泸州按视,有枝河通永宁,乃凿石削崖,以通漕运。二十六年,以禄照子阿聂袭职。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其子阿聂与弟智皆在太学,遂以庶母奢尾署司事。至是,奢尾入朝,请以阿聂袭,从之。宣德八年,故宣抚阿聂妻奢苏朝贡。九年,宣抚奢苏奏:“生儒皆土僚,朝廷所授官言语不通,难以训诲。永宁监生李源资厚学通,乞如云南鹤庆府例,授为儒学训导。”诏从之。景泰二年,减永宁宣抚司税课局钞,以苗贼窃发,客商路阻,从布政司请也。
(节选自《明史• 永宁宣抚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B.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C.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D.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元代的“永宁路”相当于明代的“永宁府”。
B.蛮,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或南方人的称呼,一般不带有文化上的歧视。
C.漕运,是古代利用河道和海道调运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文中指“河运”。
D.朝贡,即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敬献礼物,以表示顺从或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宁宣抚司的地位几经变更。明初朝廷平定蜀地时因归附有功,设立永宁卫,后升为永宁安抚司,再后来提升永宁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使司。
B.永宁路在元代时负责治理筠连州及腾川县,洪武六年时筠连州滕大寨的少数民族编张等人叛乱,受此事影响,平叛之后筠连州的级别有所下降。
C.永宁宣抚司经常受到朝廷的抚慰与帮助。例如朝廷免除其无法按时缴纳的粮食,命令景川侯曹震帮助他们凿通河道,并减少其税课局的纸币等。
D.永宁宣抚司在文化上积极向朝廷靠拢。宣抚使禄照的儿子阿聂和弟弟禄智都在太学,禄照还请求朝廷将学识渊博的永宁监生李源任命为儒学训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
(2)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元勋,字世臣,沈毅有谋。值倭警,隶戚继光麾下。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从李锡破曾一本,进副总兵。
五年春,擢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为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guó)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肇庆恩平十三村贼陈金莺等,与邻邑苔村三巢贼罗绍清、林翠兰、谭权伯,藤峒、九迳十寨贼黄飞莺、丘胜富、黄高晖、诸可行、黄朝富等,相煽为乱。故事:两粤惟大征得叙功,雕剿不叙,故诸将不乐雕剿。总督殷正茂与元勋计,令雕剿得论功,诸军争奋。正茂又密遣副将梁守愚、游击王瑞等屯恩平,若常戍者,掩不备,斩翠兰等,生擒绍清、权伯以献。 其诸路雕剿者,效首功二千四百有奇,生得金莺。元勋逐北至藤峒,又生获胜富等八十人。三巢、十寨、十三村诸贼尽平,余悉就抚。
潮州贼林道乾之党诸良宝既抚复叛,袭杀官军,掠六百人入海。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副将李诚立挑战,坠马伤足,死者二百人。贼出掠而败,走巢固守。元勋积草土与贼垒平,用火攻之,斩首千一百余级。捷闻,进世荫一级。遗孽魏朝义等四巢亦降。寻与胡宗仁共平良宝党林凤。惠、潮遂无贼。其冬,倭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大破之儒峒,俘斩八百余级。万历五年,从总督凌云翼大征罗旁贼,斩首万六千余级。进都督,改荫锦衣。寻以疾致仕,卒于家。
元勋起小校。大小百十战,威名震岭南。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选自《明史·张元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B. 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C.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D.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一般指官职提升,明朝时也指官职调动,文中是指官职调动。
B.世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这里指元勋的后代会因袭他的官爵。
C.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了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源于周朝,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是七十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元勋抗击倭寇,战绩显赫。张元勋曾在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抗击外侮,作战有功;后来又在儒洞大破倭寇,俘歼八百多人。
B.张元勋沈毅有谋,智平反贼。张元勋在平定三巢等乱贼时,自主更改惯例,诸贼尽平;巧用火攻诸良宝,斩杀一千一百多敌人。
C.张元勋屡建奇功,过蒙皇恩。张元勋无论是平定叛贼还是抗击倭寇,先后参战一百多次,多次被提拔,且两次受到世荫封赏。
D.张元勋出身卑微,威名远扬。张元勋虽出身小校,但在保家卫国、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威名响彻岭南,曾与广西良将李锡并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
(2)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

同类题3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成化改元,进兵部尚书, 四年,时言:“大臣黜陟,宜断自宸衷,或集群臣佥议。不可悉委臣下,使大权旁落。”帝虽不能从,而心嘉其忠。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七年,疾复作,乞致仕。帝慰留之,不得去。时每因灾变上言,或留中,或下所司,多阻隔,悒悒不得志。十一年正月,以秩满进少保。逾月卒,年六十。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
B.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
C.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
D.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指古代国君外出时,太子留守,监督国事;也指国家非常时期,新君未登大位时,由近亲或权臣代理国事。
B.改元,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一位君主在位期间,往往使用一个年号。
C.平粜,指官府在荒年粮价高涨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目的是稳定粮价。
D.留中,指皇帝把臣子上的奏章留置宫禁中,不予办理。文中指皇帝压下了彭时的奏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时非常耿直。皇帝因为李贤忤旨,要罢免他而专门任用彭时时,彭时坚决反对,声称如果罢免了李贤,自己也要辞职,皇帝最终没有罢免李贤。
B.彭时官运亨通。他考中状元第二年就进入内阁,参与国家要务;他是皇帝亲自提拔进入内阁的寥寥数人之一,在朝做官三十年,很得皇帝的信任。
C.彭时忠正为国。皇帝想减少对南方人的任用,彭时认为南方人有才学的不少,不应压制,他的主张和他的坚持使后来朝廷多选拔了一些南方人。
D.彭时晚年失意。皇帝怠于朝政,懒见臣子,他虽然曾听从了彭时免税平粜的意见,但对他利用灾变进行的劝谏多不理睬,彭时长时间郁郁寡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雅贤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2)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行,字子道,武进人。父性,兄可行,皆进士。中行甫冠,举乡试,性诫无躁进,遂不赴会试。隆庆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学士张居正,中行座主也。万历五年,居正遭父丧,夺情视事。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误倡疏奏留,举朝和之,中行独愤。乃首上疏曰:“居正父子异地分暌,音容不接者十有九年。居正每自言谨守圣贤义理、祖宗法度,祖宗之制何如也?”疏既上,以副封白居正。居正愕然曰:“疏进耶?”中行曰:“未进不敢白也。”明日,赵用贤疏入。又明日,艾穆、沈思孝疏入。居正怒,谋于冯保,欲廷杖之。翰林院侍讲赵志皋、张位俱具疏救,格不入。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遂杖中行等四人。明日,进士邹元标疏争,亦廷杖,五人者,直声震天下。中行等受杖毕,校尉以布曳出长安门,舁以板扉,即日驱出都城。中行气息已绝,中书舍人秦柱挟医至,投药一匕,乃苏。与疾南归,刲去腐肉数十脔,大者盈掌,深至寸,一肢遂空。居正死,士楚当按苏、松,怃然曰:“吾何面目见吴、赵二公!”遂引疾去。三谟已擢太常少卿,寻与士楚俱被劾削籍。廷臣交荐中行,召复故官,进右中允,直经筵。大学士许国攻李植、江东之,诋中行、用贤为其党。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诏赐白金、文绮,驰传归。言者屡荐,执政抑不召。久之,起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同里佥事徐常吉尝讼中行,事已解,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亭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礼部右侍郎。

(选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B.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C.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D.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指刚成年。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同时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是成人了。
B.明朝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在县府举行,考中者称“生员”。
C.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中行敢于直谏。张居正父丧却不回家守孝,吴中行第一个上谏,指出张居正不守祖宗之制,搅乱万古纲常。
B.吴中行名震天下。吴中行触怒了张居正,和另外四人被施廷杖之刑,但他们正直的名声传遍天下。
C.吴中行气绝复苏。吴中行遭受施杖刑,被赶出京城,气息已绝,在中书舍人秦柱的亲手救治下,才醒过来。
D.吴中行后得起用。张居正死后,以大臣们的举荐,吴中行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后进升为右中允,在御前讲席当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
(2)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事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愈,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顺兴,据临濠,与兵战死,兄友隆代之,复病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威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旴眙来归,授管军总管。从渡江,克太平,略定溧阳、溧水,下集庆,取镇江,皆有功。进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长枪帅谢国玺于城下。移镇宣州以其兵取绩溪与胡大海克徽州迁行枢密院判官苗帅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守御单弱愈激励将士与大海合击破之再迁佥行枢密院事。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为吴宏所攻,遣使伪降以缓师。愈知其情,卷甲夜驰二百里,比明入其城。克明岀不意,单骑走。愈号令严肃,秋毫不犯,遂定抚州。克明不得已降。会友谅丞相胡廷瑞献龙兴,改洪都府,以愈为江西行省参政守之,而命降将祝宗、康泰以所部从。二人初不欲降,及奉命从徐达攻武昌,遂反。舟次女儿港,趋还,乘夜破新城门而入。愈仓卒闻变,以数十骑走,数与贼遇。从骑死且尽,窘甚。连易三马,马辄踣。最后得养子马乘之,始得夺抚州门以出,奔还应天。太祖弗之罪也。既而徐达还师复洪都,复命愈佐大都督朱文正镇之。其明年,友谅众六十万入寇,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愈分守抚州门,当要冲。友谅亲督众来攻,城坏且三十余丈,愈且筑且战。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将来援,围始解,论功与克敌等。太祖已平武昌,使愈帅兵徇江西未附州县。从常遇春平沙坑、麻岭诸寨,进兵取吉安,围赣州,五月乃克之。进江西行省右丞,时年二十八。兵兴,诸将早贵未有如愈与***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州一级。如辛弃疾词中有“烽火扬州路”。【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愈的父兄都曾担任据守临濠的军中统领,都在与元兵作战中英勇牺牲。邓愈年幼时,就被众人推举为军事统领。
B.邓愈率军归附太祖,跟随太祖渡江,先后攻克、平定了太平、溧阳、溧水、集庆、镇江等地,因功升任广兴翼元帅。
C.苗军统帅杨完者多次向邓愈发动进攻,都被邓愈一一挫败,损失很大;长枪帅谢国玺和余子贞也先后被邓愈击败。
D.邓愈未及而立之年却已屡立战功,二十八岁时就担任了江西行省右丞。像他这样年轻就扬名显达的将领不多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最后得养子马乘之,始得夺抚州门以出,奔还应天。太祖弗之罪也。
(2)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将来援,围始解,论功与克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