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巡按江西,捕诛剧盗,奸宄敛迹。复按顺天诸府。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开中盐引入米振饥。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召为户部左侍郎。时黄河迁决不常,彼陷则此淤。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
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十二年,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因相地势,以襄阳所辖郧县,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中,道路四达,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且置湖广行都司,增兵设戍,而析竹山置竹溪,析郧置郧西,析汉中之洵阳置白河,与竹山、上津、房咸隶新府。又于西安增山阳,南阳增南召、桐柏,汝州增伊阳,各隶其旧府。制既定,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境良吏为之。流人得所,四境乂安。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诏即擢道宏大理少卿,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杰以功进右都御史。
杰数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事竣,急请还朝。会南京兵部缺尚书,以杰任之。杰疏辞。不许。遂卒于南阳,年六十一。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
B.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满戍/并罪受献者/
C.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
D.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疏,古代奏章的一种,臣子用其向帝王上书言事、陈述自己的观点,也称“奏疏”。
C.凶,本义指不吉利,本文中指庄稼收成不好,闹饥荒,庄稼歉收。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时期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杰为官有方,他曾巡行按察顺天诸府,担任过江西按察使,之后升为右都御史,后来朝廷又委任原杰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原杰上书推辞,皇上不许。
B.原杰在江西有两次严格治理盗贼的经历:第一次,原杰捕获诛杀了强悍的大篮,使违法作乱的人收敛了行迹;第二次,原杰逮捕并诛杀六百多盗贼。
C.原杰关爱百姓,任右副都史时,遇到荒年他设法探济救灾,使百姓没有流离迁徙;出抚荆、襄地区,所推行的政策也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D.原杰为直深得民心,被百姓牢记。江西有强盗出现,因原杰曾有一次在这儿为官的经历并深得民心,朝廷就委派他去治理;邸、襄的百姓在他死后立柯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2) 杰数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5 04:1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坤,字叔简,宁陵人。万历二年进士。为襄垣知县,有异政。调大同,历郎中。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二十五年五月,书疏陈天下安危。入,不报。坤遂称疾乞休,中旨许之。于是给事中戴士衡劾坤机深志险,谓石星大误东事,孙鑛滥杀不辜,坤顾不言,无大臣节。给事中刘道亨言往年孙丕扬劾张位,位疑疏出坤手,故使士衡劾坤。位奏辨。帝以坤既罢,悉置不问。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刊之。士衡遂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略言:“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帝归罪于士衡等,其事遂寝。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初,在朝与吏部尚书孙丕扬善。后丕扬复为吏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不效,甘失举之罪,死且无憾。”已,又荐天下三大贤,沈鲤、郭正域,其一即坤。丕扬前后推荐,疏至二十余上,帝终不纳。福王封国河南,赐庄田四万顷。坤在籍,上言:“国初分封亲籓二十有四,赐田无至万顷者。河南已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复移书执政言之。会廷臣亦力争,得减半。卒,天启初,赠刑部尚书。

(选自《明史·吕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B.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C.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D.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文中指呈给皇帝的奏章。又如,“疏草”指奏章的草稿,“疏直”即呈上奏章直陈。
B.内侍,在宫中供使唤的人。唐朝全部以太监充当,因此内侍又成为宦官的专称。
C.掖,文中指掖庭,宫中的旁舍,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如“后外祖母邓朱出入掖庭”。
D.坐,文中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一种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坤在万历二年就考中了进士,曾先后担任襄垣知县、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等职务。
B.吕坤上疏皇上,皇帝不予答复,戴士衡认为吕坤心计深,野心大,没有大臣的气节。吕坤因而称病请求退休。
C.戴士衡弹劾吕坤,有人写《忧危竑议》陷害吕坤,但他们没有得逞,皇帝将罪过归于戴士衡等人。
D.吏部尚书孙丕扬屡次推举吕坤担任左都御史,这说明吕坤有才德,也说明孙丕扬是一个正直的重才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
(2)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乔新,字延秀,江西广昌人。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丁母忧。服除,改刑部主事。锦衣卫卒犯法,捕治不少货。进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所过剽掠,募兵去擒其魁。福宁蒙尤氏杀人,出入随兵甲,拒捕者二十年。福清薛氏时出诸番互市,事觉,谋作乱。皆捕杀之。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包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详其租,奏免之。清流归化里介沙县、将乐间,恃险不供赋,白都御史置归化县,其民始奉要束。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孩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摧右副都御史。边地军民每出塞伐木捕兽,乔新言:“此辈苟遇敌,必输情求生,皆贼导也。宜母听阑出,犯者罪守将。”诏可。敌犯塞,偕参将支玉伏兵灰沟营,击斩甚众。岁饥,奏免杂办及户口盐钞十之四。劾金事尚敬、刘源稽狱,请敕天下断狱官,淹半载以上者悉议罪。帝称善,亟从之。刘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大理丞阙,御史邹鲁觊迁,而乔新荐郎中魏绅。会乔新外家与乡人讼,鲁即诬乔新受赇曲庇。吉取中旨下其外家诏狱,乔新乃拜疏乞归。顷之,穷治无验,鲁坐停俸,乔新亦许致仕。弘治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选自《明史·何乔新传》,有删改)

注①阑出:擅出,不得许可而出。②赇;贿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B.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C.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D.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锦衣卫,原为明代护卫皇帝的亲军,掌管皇帝的出人仪仗。后赋予巡察缉捕的权力。
C.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外贸易或中央王朝同边境民族之间的贸易,通称为“互市”。
D.致仕,交还官职,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的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乔新为政刚强,打击坏人。他严惩犯法的锦衣卫士兵;有人盗采银矿,聚众抢劫,他抓到首领;他捕杀长期逍遥法外的豪强尤氏,打击奸商。
B.何乔新关心百姓,关注民生。他协助都御史原杰招抚流民,使六万多户流民归附本地户籍。后升任湖广右布政使,查验人口贫富,百姓受益。
C.何乔新积极办事,尽职尽力。他参与击退来犯的敌人;他采取措施,使据险不交税的人接受约束;有官员拖延办案,他请求拖延半年以上的都治罪。
D.何乔新刚强正直,被人诬告。他因刚强正直遭人忌恨,被外调到南京任职。他得罪了图谋升官的邹鲁,邹鲁后借事诬告他受贿包庇,致使他被革职归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
(2)此辈苟遇敌,必输情求生,皆贼导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年十四为诸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寻上言:“今天下民穷饷匮,寇横兵疲。言官舍国事争时局,部曹舍职掌建空言,天下尽为虚文所束缚。有意振刷者,不日生事,则日苛求。事未就而谤兴,法未伸而怨集,豪杰灰心,庸人养拙,国事将不可为矣。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时朝臣部党角立,之焕廉觚自胜,尝言:“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召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丁内外艰,家居。当此之时,魏、客乱政,应山杨涟首发忠贤之奸。忠贤恚甚,拷杀涟。由此悍然益诛锄善类。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庄烈帝即位,乃免征,起故官,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明年春,寇复大入,患豌豆创①,环大黄山而病。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遂不战。逾月,群寇望边城涕泣而去。冬,京师戒严,有诏入卫。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遣兵伏贺兰山后,邀其归路,大兵出水泉峡口,再战再败之,斩首八百四十有奇,引军东。明年五月抵京师,已后时矣,有诏之焕入朝。翌日又诏之焕落职候勘,温体仁已栖政矣。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书中朝,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所居县,阻山多盗。之焕无事,辄率健儿助吏捕,无脱者。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然终不召。明年病卒。
(节选自《明史·梅之焕传》,有删改)
【注】①豌豆创:天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B.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C.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D.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C.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之焕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东厂太监陷害拷打商人,梅之焕就弹劾他的罪行,不久又上疏皇帝指出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朝政存在的各种问题。
B.梅之焕洁身白好,从不拉帮结伙。他认为依附小人的一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未必是君子。附在马身上的苍蝇,即使走了千里路也还是苍蝇。
C.梅之焕文武全才,最终却被报复免职。当初温体仁攻击钱谦益,梅之焕写信告诉了钱谦益,温体仁嫉恨在心,借之焕保卫京师迟到一事让他停职等候调查。
D.梅之焕带兵有方,屡败敌寇。他在甘肃任巡抚时多次大败敌军,击毙、擒获很多敌人;晚年废职回家还组织乡勇协助当地官员捉拿强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
(2)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穆宗居裕邸,出閣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拜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事。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阶渐不能堪。而是时张居正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乞归。帝召拱以大学士兼掌史部事。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戍②。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
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以广东有司多贪黩,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厉其余。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中官冯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居家数年,卒。居正请祭葬如例。中旨给半葬,祭文仍寓贬词云。久之,廷议论拱功。赠衔太师,谥文襄。
(选自《明史•高拱传》,有删改)
【注】①出閣:皇子出就封国。②编戍:充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B.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C.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D.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首辅,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
C.兵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刑罚政令以及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D.中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拱得到皇帝赏识。他考中进士,为还是皇子的穆宗侍讲九年,尽心尽职,穆宗称赞他“怀贤忠贞”,并在继位后让他辅佐太子。
B.高拱与同僚有矛盾。他因是皇帝的旧臣,和曾经推荐过他的徐阶不和;他掌管吏部后,把徐阶横行乡里的后辈抓去充军。
C.高拱怀有经世济民的才干。他为国家储备人才;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他考核官员注重实际,令人心服;他采取措施奖励廉洁者。
D.高拱遭人算计。他设法诫止宦官专政,打算驱逐宦官冯保,派人报告张居正,没想到却被张居正出卖,张居正请求太后惩治高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
(2)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进士。授兖州推官。尝劾戎政尚书郑洛不职。及出阅甘肃边务,洛方经略西事,主和戎。汝华疏洛畏敌贻患,且劾诸将吏侵军资,复请尽垦甘肃闲田
寻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税使四出,议括关津诸税输内府。汝华以税本饷军,力争止之。福王庄田四万顷,诏旨屡趣,不能及额。汝华数偕廷臣执争,仅减四之一。及王既之国,诏许自遣使督租,所在驿骚。内使阎时诣汝州,杖二人死。汝华请遵祖制隶有司,尽撤还使者,不纳。畿辅、山东大饥,因汝华言,出仓米平粜,且发银以振。汝华复奏行救荒数事,两地赖之。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年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
辽东兵事兴,骤增饷三百万。汝华累请发内帑不得,则借支南京部帑,括天下库藏余积。征宿逋,裁工食,开事例。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先后三增赋,凡五百二十万有奇,遂为岁额。当是时,内帑山积,廷臣请发,率不应。计臣无如何,遂为一切苟且之计,苛敛百姓。而枢臣征兵,乃远及蛮方,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反,用师连年。
汝华练达勤敏,立朝无党阿。官户部久,于国计赢缩,边储虚实,与盐漕屯牧诸大政,皆殚心裁剂。岁比不登,意常主宽恤,独加赋之议不能力持,致万方虚耗,内外交讧。天启元年得疾乞休,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谥恭敏。
(选自《明史•李汝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
B.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
C.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
D.而辽东巡抚周永春请益/兵加赋/汝华议天下/田赋自贵州外/亩增银三厘五毫/得饷二百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两代举人经会试录取后参加殿试,殿试被录取后称进士。
B.“授”表示授予官职,“迁”是改任其他官职,“擢”指被提拔官职。
C.国,指诸侯王的封地,在文中特指福王的封地。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太宗、恭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汝华为官正直,不怕得罪官吏,他曾经弹劾戎政尚书郑洛,后来又上疏严厉批评主管西部边防的郑洛和戎的主张。
B.李汝华反对弊政。他阻止把用于响军的租税输入内府;皇帝封赏福王庄田四万顷,且多次催促足额划给,李汝华偕同大臣们多次据理抗争。
C.李汝华关心边防。辽东发生战事,他请求用皇室内部发放军饷没有成功,只好苛刻地加重百姓的赋税,致使奢崇明等人相继反叛。
D.李汝华为政务实。对国家财政、边防储备,以及盐业、漕运等都尽心尽力;年成连年歉收时,又主张宽缓怜悯,不坚持增加赋税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华疏洛畏敌贻患,且劾诸将吏侵军资,复请尽垦甘肃闲田。
(2)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年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