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成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竞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寻除著作佐郎。 除:免职。
B.周文益嘉之  嘉:嘉奖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赞成:同意。
D.其五恤狱讼。 狱:案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
B.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
C.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
D.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绰博览群书,擅长计算之法,先后受到他的从兄苏让和仆射周惠达的推荐,周文帝宇文泰当即委以重任,使他得以充分表现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鱼,骑在马上与苏绰交谈,结果连网也没张就回长安城,夜里将苏绰留下来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一直谈到天亮。
C.苏绰辅佐周文帝进行改革,拟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条诏书,周文帝非常重视,自己经常放在身边,并命各部门官员熟读通晓。
D.苏绰生性俭朴,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日以继夜忙于政事,长期思虑劳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死在任上。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2 11:2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杀其骑尽(_____)
⑵三人马步行(_____)
⑶用其意 (____)
⑷胡兵终之。(_____)
【小题2】(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题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李广和《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在指挥作战上哪些相同之处?并对其中一点进行具体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刺,即“招刺”,兵役制度。始自唐末,宋代袭置。规定兵士入伍时须刺字于面、手、臂等处,标明所属的部队番号,以防止逃亡。
C.神宗,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庙号常称 “祖”或“宗”,如太祖、高宗等。
D.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的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任这一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天资聪慧,年少即中进士。他七岁就能讲述《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司马光心系百姓,反对充军戍边。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庆历年间朝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戍边,坚决反对。
C.司马光直言敢谏,屡次不被采纳。他弹劾高居简,神宗替高居简开脱,只罢免了寄资官;他认为张方平与众望不符,不能任参知政事,神宗没有同意。
D.司马光忧心国事,深受赏识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
(2)《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B.“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邯郸实未易攻也 以乱易整
B.秦王王 沛公欲王关中
C.引剑将自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我固当死 固时俗之工巧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古代指天子、诸侯;也可指封号,如“武安君”、“平原君”;也可指对对方的尊称, 如《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君”。
B.币,在文言文中可指用作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 之资币物"的“币”即指礼品;还可以指货币,本文“厚币”的“币”即指“货币”。
C.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及楚国春申君。
D.“迁之阴密”的“迁”为流放之意。“迁"在古代也可指调动官职,迁受、迁除、迁进是升宫,左迁、迁谪、迁削是降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部分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2)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揩隶,遂奏留书之。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命安仁撰答书。辽使韩杞至,首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祐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 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颇矜兵强战胜。安仁曰:“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甚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宽恕谦退,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B.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C.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D.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第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小题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传”指儒家经典和史书中的传记,与韩愈《师说》中“经传”意思相同。
B. “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C. “翰林学士”是官职名,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侍奉皇帝出巡,充任顾问。
D. “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所着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右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安仁生而聪慧,书法出众,他幼年能写大字,十三岁通晓经传大意;因擅长楷书、隶书,曾为国子监书写《五经正义》板本。
B. 赵安仁奉命出使,不卑不亢。辽使韩杞拿着橙子说曾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依据事实反驳,使对方哑口无言,面有愧色。
C. 赵安仁敏于酬对,应对得当。姚东之颇为自负他的兵强马胜,赵安仁引用老子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姚东之从此未敢再次提及。
D. 赵安仁为人宽厚,无私助人。他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他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之人所推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辽使韩杞至,首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
⑵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