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德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邠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摄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咸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之,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以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遂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
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节选自《明史·王邦瑞传》,有改动)
(注)①蓟州:蓟州镇,即下文“蓟镇”,今名蓟县,在天津市最北部,为明九边重镇之一。②安攘:排除祸患,使天下安定。③冠带:戴帽束带,泛指官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邦瑞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补任滁州知州时,因贡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仇鸾因专横被杀后,皇帝又重新重用他。
D.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
(2)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6 04:2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夭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具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二于驺前,号为“赐棍”,每以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奷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擢知州。世宗立,诏复故宫,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要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选自《明史·张士隆传》,有删改)

(注)①梃:棍棒。②驺: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呢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且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B.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呢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C.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呢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D.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呢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小题2】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亦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正德”为年号。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改换年号称“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后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从弟”即“堂弟”。唐以前,往往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唐宋以后,则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隆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张士隆性情耿直,多次弹劾不法官吏,河东盐运使刘愉贪污、织造宦官史宣滥杀无辜、锦衣千户廖铠非法牟利,因张士隆的弹劾都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因弹劾廖铠一事,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着张土隆调查薛风鸣案件的机会,让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关进监狱并贬官。
D.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对百姓有利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
(2)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目。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县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教乃得人,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慎,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摧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惧、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水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文凭。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释: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众银获宥/故及之/
B.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目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C.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D.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殿试: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考试,故又称廷试、御试。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十分讲究孝道。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请求归葬。
B.杨慎敢于直言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杨慎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回朝;世宗时,他又多次犯颜进谏。
C.杨慎一生坎坷,不得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因政见不同被贬谪,父亲去世后,居无定所。七十岁时去世。
D.杨慎做事原则性强。桂萼、张璁因建言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宁肯被罢斥也要上书反对桂萼、张璁的政治主张。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陛下既超摧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B.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C.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D.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男奴隶;获,古代对女婢的贱称。
B.举,由中央向地方政府委派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C.入觐,只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帝王。
D.铨曹,主管选拔官员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周文章模仿左丘明,诗歌效仿白居易、苏轼、陆游,书法模仿黄庭坚,一并被世人钟爱,特别擅长绘画,连他的佣人都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B.沈周一生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一以礼待他,要留他在自己的幕府中,沈周一概用母亲年迈为由辞谢了。
C.沈周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风景优美,图书鼎彝满屋错杂排列,各地名士往来没有一天空着,风雅文采,辉映一时。
D.文章写郡守与沈周之间的故事,主要是表现沈周在当时影响之大及其匿迹隐遁之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