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滕康,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尚书工部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靖康二年,元帅府闻康习宪章,召至济州。康率群臣劝进,除太常少卿,使定登极礼仪。凡告天及肆赦之文,皆康为之,辞意激切,闻者感动。会显谟阁学士孟忠厚乞用父任减年迁官,康言:“忠厚,隆祐太后之侄也,太宗以来,凡母后兄弟之子无为侍从者。”武义大夫康义用登极恩,迁遥郡刺史,康又封还词头,言:“恩例迁官一等,谓于阶官上进一阶。今康义得特旨转一官,自武义大夫躐上遥郡刺史,名为迁一官,实升五等,紊法之甚也。自古召乱之源,非外戚挠法,则内侍干政,汉、唐可鉴。”凡再降旨,竟不肯行。知江州陈彦文用刘光世奏,录其守城功,迁龙图阁待制,康以光世所上彦文功状前后牴牾,阁而未下,宰相力主彦文趣康行词,康论不已,宰相衔之,会布衣省试卷子不合式,康以其文取之,谏官李处遁论奏,遂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杭州洞霄宫。
建炎三年,宰相吕頤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未几,上请太后奉神主如江西,以参知政事李邴权知三省枢密院事,康为资政殿学士,同从卫以行。邴辞疾,又命康权知,以刘珏为贰,赐康褒诏,许缀宰执班奏事。
康从卫至洪州,刘光世护江不密,金人绝而渡,康等仓卒奉太后趋虔州。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康与珏无忧国之心,至使太后涉险,为敌人追迫,责授康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未几,许自便,复左朝请大夫,提举明道宫。绍兴二年九月卒,年四十八,八年,追复光龙图阁学士。
《宋史 卷一百三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B.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C.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D.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亦称“表字”,人的别名,古人的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滕康的字与名即是。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使用靖康年号刚二年时,宋钦宗赵桓投降金国,成为俘虏。
C.刺史,又称刺使,中国古代职官。秦时每郡即设此,任监察之职。后来各朝代一直沿用,刺史制度成为维护皇权的手段。
D.省试,科举中的吏部试,在唐、宋、金、元时称省试,在明、清时称会试。考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吏部主持,每三年一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康学识丰厚,文采卓越。进士出身,还考中词学兼茂科。对宪章制度、典庆礼仪都较为精通,靖康年间,其拟定的朝廷文告,感人至深。
B.滕康忠于职守,直言进谏。太后至亲要求提前升迁官职,滕康上奏阻止;武义大夫康义破例升职,滕康直接退回封赏文书,抗旨不从。
C.滕康不畏权贵,刚正有节。刘光世上报朝廷陈彦文守城有功,但前后说法不一,滕康不顾宰相意愿,没有同意陈彦文升迁官职。
D.滕康仕途坎坷,屡遭贬降。曾经因为省试试卷原因道人弹劾而降职出京为官,后又因为太后涉险一事,被降职担任永州地方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力主彦文趣康行词,康论不已,宰相衔之。
(2)邴辞疾,又命康权知,以刘珏为貳。赐康褒诏,许缀宰执班奏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12: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小题1】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B.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C.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D.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小题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
(2)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史记 屈原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作
B.犹离忧也   离开
C.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D.顷襄王怒而迁之 放逐
【小题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小题3】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C.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实,字诚卿,其先北京人。曾祖抟霄雄于赀,好施与,乡里以善人称。实少孤,依叔父居。及长,通诸国译语,骁勇善骑射,倜傥不羁。远近之民,慕其雄略,咸归心焉。

岁乙亥,中原盗起。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遣使纳款于太祖。寻以叛伏诛。鲸弟致初以叛谋于,实厉声叱曰:“天之历数在朔方,汝等恣为不轨,徒自毙耳!”乃户口一万,募兵三千,丙子春,归。

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拊髀①欣跃,大加称赏,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一,命从木华黎选充前锋。时张致复据锦州,实与贼遇于神水县,挺身陷阵,殊死战,杀三百余人,获战马兵械甚众。木华黎奏赐鞍马弓矢以励之。以功为帐前军马都弹压。

癸未,木华黎卒,子孛鲁嗣。武仙叛,据邢。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是夜,仙党遁去。实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斩,军中肃然,士民按堵②。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丁酉,太宗数召入见,实贡金币纹绮三篚。陵州,遇寇,实与左右射之,毙二十余人,生获十余人。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

是日,赐坐,与论军中故事,良久,曰:“思卿效力有年,朕欲授以征行元帅,后当重任。”实叩头谢曰:“小臣从事锋镝二十余年,身被十余枪,右臂不能举,已为废人矣。愿辞监军之职,幸得元佩金符,督治工匠,岁献织币,优游以终其身,于臣足矣。”帝默然不悦,令射以观其强弱,实不能射。命入宿卫,密使人觇之,实臂果不能举。固辞十余,始可其奏。遂锡宴,取金符亲赐之,授以汉字宣命③,充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④,子孙其爵。丁巳,卒于博。

(《元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拊髀:拍打着大腿。②按堵:安居,安定。③宣命:皇帝的诏命。④达鲁花赤: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以叛于实     谋: 商量
B.乃户口一万     籍:登记
C.陵州,遇寇     次:前往
D.子孙其爵 世:世袭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B.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C.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D.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实少小时成为孤儿,依靠叔父长大成人,通晓多国语言,又英勇善战,周围的人都很仰慕他的才略。
B.大将军木华黎和何实讨论军事,得知何实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木华黎对何实十分欣赏,把他引见给了太祖。
C.何实跟随木华黎在神水县、邢地均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何实每次都亲临战场,表现非常英勇。
D.何实以身体为由婉拒太宗的重用,太宗于是派人秘密观察,确认何实身体真的不佳,何实又坚决地拒绝了十几次后,才同意了何实的奏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近之民,慕其雄略,咸归心焉。
(2)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 阳侯,庆弟博为 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B.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C.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D.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是汉刘秀的年号,后人常用“光武”来指代刘秀。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B.亢龙有悔,出自《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周易》,即《易经》,被儒门奉为圣典,六经之首。
C.九年,指建武九年,用的是古代年号纪年法。除此之外,古时还常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D.从兄,指堂哥,多指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曾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
(2)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时豫州刺史刘乔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辅曰“尔。”颥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B.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C.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D.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C.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有主见。在洛阳看到军士横行暴虐,就不想留在洛阳,但他没有告诉皇帝,而是趁惠帝祭拜祖庙时挟持其迁都长安。
C.张方交友不慎。张方与郅辅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杀张方时,张方没有任何防备而被郅辅杀害。
D.张方受奸人陷害。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顺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郅辅也被他们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
(2)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