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B.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C.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 /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D.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又称“秋闱”,考中者为“举人”。
B.服阕,指服丧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现任官员需离任。
C.斋醮,道教仪式,俗称“道场”,也就是法事,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身份后,放掉了一半人。
B.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大夏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大为赞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不以为然。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大夏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刘大夏不畏权势,遭到发配戍边。大夏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趁机借岑猛之手,逮捕大夏,并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 。
(2)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7 11:2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还,进左谕德。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世奇曰:“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三千助丧。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暱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其好义如此。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删改)
【注】 ①息壤: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赎罪的银钱,文中指罚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又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除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C.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接待外宾等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他被皇上派遣出使到各地王府,所到之处拒绝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也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挡贼寇的策略;当国家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以“慷慨从容”两条大义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全都回避,他不顾与周延儒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胜,定远人。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

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刺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

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吏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B.师还似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C.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D.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人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是古代对死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日“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B.“洪武”属于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C.“行在”,也称“行在所”,既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又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后者。
D.“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占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胜智勇双全,多有战功。在哥哥英年早逝后承袭了他的职务,掌管亲军并多次率军征战。
B.冯胜征讨辽东,指挥有方。元太尉纳哈出本已以献马为名刺探军情,见情势不利,也只好请求投降。
C.冯胜遇事冷静,很有主见。在常茂激变后能及时收降纳哈出部众,获胜归来如实上报军情。
D.冯胜仕途坎坷,几经浮沉。最终因藏匿良马索求珍宝而被太祖免去大将军之职,不再统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
(2)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举于乡,署盐城教谕,坐事罢归。起陕西苑马寺万安监录事,量移黄州照磨,摄黄安县事。甫三日,群贼奄至,坚守八日夜,始解去。崇祯十一年,擢知房县。罗汝才率九营之众请降于熊文灿,文灿受之。汝才犹豫,景春单骑入其营,偕汝才及其党白贵、黑云祥歃血盟。汝才诣军门降,分诸营于竹谿、保康、上津,而自与贵、云祥居房县之野。当是时,郧阳诸属邑,城郭为墟,独房赖景春拊循,粗可守。及大众杂处,居民日惴惴。景春乃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修守具,辑诸营。明年五月,张献忠反谷城,约汝才同反。景春子鸣銮,诸生也,力敌万夫,谓父日:“吾城当贼冲,而羸卒止二百,城何以守?”乃擐甲诣汝才日:“若不念香火盟乎?慎毋从乱。”汝才佯诺。鸣銮觉其伪,归与道选授兵登陴,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击斩其将_上天龙。遣使缒城乞援于文灿,凡十四往,不报。已而贼大至,献忠兵张白帜,汝才兵张赤帜,俄二帜相杂,环城力攻。贵、云祥策马呼日:“以城让我,保无他也。”献忠又以张大经谕降,景春大骂碎之。鸣銮且守且战,阅五日,贼多死。乃负板穴城,城将崩,鸣銮热油灌之。又击伤献忠左足,杀其所爱善马。乃用间入贼垒,阴识献忠所卧帐,将袭擒之。指挥张三锡启北门揖汝才入,道选巷战死。大经使汝才说景春降,怒不答。问库藏储蓄安在,叱日:“库藏若有物,城岂为汝陷!”贼怒杀一典史一守备恐之卒不屈与鸣銮俱被杀仆陈宜亦死之。邦闻及其家人并不屈死。事闻,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举祀,道选等亦赠恤。已,帝召见辅臣贺逢圣,备述其死事状,改赠太仆少卿。

(节选自《明史·郝景春传》)

注①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②熊文灿:时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崇祯十一年五月,熊文灿招抚张献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怒杀--典史一守备/恐之卒不屈/与鸣銮俱/被杀仆陈/宜亦死之。
B.贼怒杀一典史一守备/恐之卒不屈/与鸣銮俱被杀/仆陈宜亦死之。
C.贼怒/杀一典史一守备恐之/卒不屈/与鸣銮俱/被杀仆陈/宜亦死之。
D.贼怒/杀一典史一守备恐之/卒不屈/与鸣銮俱被杀/仆陈宜亦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畜的血或口旁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
B.主簿,官名,汉以后中央各机构及地方郡、县官府所设负责文书簿籍。
C.摄,在文言文中常指代理、兼理官职,而“行、权、简、兼”也是此意。
D.檄,指檄文,是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如《讨王莽檄》《讨曹操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景春履职多地,贼至能守。他是江都人,被乡里举荐,代理盐城教谕;历任万安监录事、黄州照磨,在黄安县任职遭受群贼攻城,他坚守八日夜,方才撤退。
B.郝景春之子有勇有谋,奋勇守城。守城时流贼负板穴城,城快塌之时他将热油灌进去,最终击伤了张献忠左脚,杀了他的爱马。又暗中查清了张献忠营帐所在,准备偷袭擒获他。
C.郝鸣銮识势有谋,明辨真伪。他认为守城有困难,劝说罗汝才,亦察知罗汝才品性为人,归后与杨道选作准备,后来守兵击杀了张献忠部将上天龙。
D.郝景春父子有节,不屈被杀。张献忠与罗汝才合攻县城,郝景春大骂,拒降;郝鸣銮守战,伤张献忠;张三锡叛变,放罗汝才人城,郝景春不惧贼人恐吓,父子一同被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郧阳诸属邑,城郭为墟,独房赖景春拊循,粗可守。
(2)遣使缒城乞援于文灿,凡十四往,不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悖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
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殊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命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共官张迭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连宗皋及耀,各杖一百,耀连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B.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C.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D.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薪金。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先例。这里的意思是依照旧例。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宗皋直言进谏,不畏强权势力。他上疏规劝皇帝要改善为政的方法,被廷杖四十;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时,他极力陈说刘夔谄媚权势劣迹。
B.郭宗皋善于思考,常有独特见解。在密云等地的驻兵方式上及蓟镇的边防事务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创新的做法,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C.郭宗皋受到追责,戍守陕西边塞。鹞儿岭一战无胜果,大同一战总兵张达等战死,都使他受到处罚,后来他又受到朝廷追责,戍守陕西靖虏卫。
D.郭宗皋致仕还乡,备享朝廷恩荣。他告老还乡后,皇帝屡次派人前来问候,并送给他廪米和仆人;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赠谥号“康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2)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居相,字伯辅,沁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恩县知县。征授南京御史。负气敢言。尝陈时政,谓:“今内自宰执,外至郡守县令,无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治道日乖,天变人怨,究且瓦解土崩。”帝不省。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税使杨荣激变云南,守太和山中官黄勋嗾道士殴辱知府,居相皆极论其罪。
时中外多缺官,居相兼摄七差,署诸道印,事皆办治。大学士沈一贯数被人言,居相力诋其奸贪植党,一贯乃去,居相亦夺禄一年。连遭内外艰。服阕,起官,出巡漕运,还发汤宾尹、韩敬科场事。廷议当褫官,其党为营护,旨下法司覆勘。居相复发敬通贿状,敬遂不振。居相再疏劾尚书赵焕,焕引退。及郑继之代焕,复以私意出宋槃、潘之祥于外,居相亦据法力争。吏部侍郎方从哲由中旨起官,中书张光房等五人以持议不合时贵,摈不与科道选,居相并抗章论列。当是时,朋党势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驱除异己,势张甚。居相挺身与抗,气不少沮。

(节选自《明史·孙居相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B.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C.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D.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专门的一种文体,主要指臣民给君主上呈的议论朝政的呈文。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B.内外艰,丁内艰就是父亲死了守制。丁外艰就是母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漕运,旧时从水路运米供给京城或供应军旅等;唐宋以来,国家设有专门的官员掌理。
D.法司,古代掌理司法刑狱的官署,“法”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居相敢作敢为,疏陈时政,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担任南京御史时,曾上书皇帝陈述时政,认为现在政事日益荒废,治国道理日益背离,国家终将土崩瓦解。
B.孙居相嫉恶如仇。他揭发了在云南激起民众叛乱的税使杨荣、唆使道士殴打侮辱知府的宦官黄勋。
C.孙居相奉公守法,心怀社稷苍生。接连遭受父母去世,服丧期未满,就主动巡视漕运。
D.孙居相不惧权势,揭发汤宾尹、韩敬的科场考试作弊,韩敬收受贿赂案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外多缺官,居相兼摄七差,署诸道印,事皆办治。
(2)当是时,朋党势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驱除异己,势张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