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懋,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已而将兵,功多,累进右都督。永乐元年,封宁阳伯,禄千石。六年三月镇宁 夏,善抚降卒。明年从北征,领左哨。战忽失温,与成山侯王通先登,都督朱崇等乘之,遂大捷。二十年从北征。领御前精骑破敌于屈裂河。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还京,赐龙衣玉带,册其女为丽妃。成祖之崩于榆木川也,六军在外,京师守备虚弱。仁宗召懋与阳武侯薛禄帅精骑三千驰归,卫京师。命掌前府,加太保,与世侯。宣德元年,从讨乐安。还,仍镇宁夏。得黑白二兔以献,宣宗喜,亲画马赐之。懋在镇久,威名震漠北。顾恃宠自恣,乾没钜万。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 英宗即位,命偕张辅参议朝政,出为平羌将军,镇甘肃。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 参赞侍郎柴车劾懋失律致寇,又取所遗老弱,冒为都指挥马亮
功受升赏,论斩。诏免死,夺禄。久之还禄,奉朝请。十三年,福建贼邓茂七反。都御史张楷讨之无功,乃诏懋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帅京营、江浙兵往讨。至浙江,有欲分兵扼海口者,懋曰:“是使贼致死于我也。”明年抵建宁,茂七已死,余贼聚尤溪、沙县,诸将欲屠之,懋曰:“是坚贼心也。”乃下令招抚,贼党多降。分道逐捕,悉平之。已而沙县城复炽,久不定,会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诏班师。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赠浚国公,谥武靖。懋修髯伟貌,声如洪钟。胸次磊落,敬礼士大夫。“靖难”功臣至天顺时无在者,惟懋久享禄位,数废数起,卒以功名终。
(选自《明史·陈懋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B.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C.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D.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元年指的是帝王改换年号的下一年。
B.六军本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后来泛指禁军。其具体组成部分各朝代并不一致。
C.北狩本意是到北方狩猎。此为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即明英宗被瓦刺俘虏。
D.谥武靖即陈懋的谥号为“武靖”。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陈懋长期征战,功勋赫赫。成祖时期,他多次随驾北征,均能取胜;宣宗时期,他从讨乐安,镇守宁夏,威名远扬。
B.陈懋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屈裂河战后,撤军时他巧妙设伏,大败敌军;讨伐邓茂七,他采取正确策略,成功平叛。
C.陈懋仪表堂堂,胸怀坦荡。他长须飘飘,相貌伟岸,声如洪钟;他心胸磊落,尽管位高权重,但能敬重礼遇士大夫。
D.陈懋几起几落,幸得善终。作为四朝元老,他是“靖难”功臣中唯一活到天顺时期的人,并且久享禄位,以功名终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
②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10:2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禅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令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四》,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刪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车战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在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2)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速车驾主事/沈敏按问无迹/
C.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但亦有“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B.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C.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
D.王文治理有方,历任多职。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2)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宋一鹤,宛平人。为诸生,见天下大乱,即究心兵事。崇祯三年举于乡,授教谕,以荐迁丘县知县。巡按御史禹好善以一鹤知兵,荐之。授兵部员外郎,寻擢天津兵备佥事,改饬汝南兵备,驻信阳。时熊文灿总理南畿、河南等地军务,主抚议。一鹤降盗魁黄三耀,又降其死贼顺天王之党刘喜才。左良玉降其贼李万庆,一鹤抚而定之数万。文灿屡上其功,荐之,进副使,调郧阳。文灿诛杨嗣昌代以一鹤能荐之擢右佥都御史代方孔炤巡抚湖广时湖广贼为诸将所逼多窜入四川。一鹤以云南军移镇当阳,中官刘元斌以京军移镇荆门,相掎角。献忠陷襄阳,与革里眼,左登王等东萃黄州、汝宁间。一鹤移驻蕲州,焚舟,遏贼渡。贼移而北,一鹤又断横江,贼不敢渡。
一鹤起乡举,不十年秉节钺,廷臣不能无忮。御史卫周允上疏丑诋一鹤。一鹤亦连疏引疾,帝疑其伪,下所司严核。先以襄阳陷,夺职戴罪,至是许解官候代。十二月,襄阳、德安、荆州连告陷,一鹤趋承天护献陵。陵军栅木为城,贼积薪烧之,烟罯纯德山。城穿,一鼓而登,犯献陵,毁禋殿。守陵巡按御史李振声、总兵官钱中选皆降,遂攻承天,岁除,明年正月二日,有以城下贼者。城陷,一鹤自经。先是左良玉军扰襄、樊,一鹤疏纠之。既,良玉自襄走承天,军饥而掠,乞饷于一鹤,不许。良玉衔之。至是,一鹤谋留良玉兵,良玉走武昌,故及于难。
(节选自《明史·宋一鹤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灿诛/杨嗣昌代/以一鹤/能荐之/擢右佥都御史/代方孔炤巡抚湖广/时湖广贼为诸将所逼/多窜人四川/
B.文灿诛杨嗣昌/代以一鹤能/荐之/擢右金都御史/代方孔炤巡抚湖广/时湖广贼为诸将所逼/多窜人四川/
C.文灿诛/杨嗣昌代/以一鹤能/荐之/擢右佥都御史/代方孔炤巡抚湖广/时湖广贼为诸将所逼/多窜人四川/
D.文灿诛杨嗣昌/代以一鹤能/荐之/擢右金都御史代方孔炤/巡抚湖广/时湖广贼为诸将所逼/多窜入四川/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一鹤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早年间,他虽然只是一个童生,但是看到天下大乱,就用心地研究军事,后来也终能学以致用。
B.宋一鹤在作战的时候,是一个能与和他人合作的人,在剿灭湖广一带的贼兵时,就和中官刘元斌互为掎角。
C.宋一鹤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在任天津兵备佥事期间,屡立战功,因此熊文灿多次上报他的功劳并举荐他,宋一鹤升任副使,调到了郧阳。
D.宋一鹤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在承天保护献陵的战斗失利后,有人投降,但他仍坚守承天,因有叛徒,城陷后他自杀身亡。
【小题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鹤亦连疏引疾,帝疑其伪,下所司严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和,字鼎臣,濠人。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从大将军西征,拔河中。徇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还,封中山侯。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其封信国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

既而倭寇海上,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征州县钱及籍罪人资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讟[注]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注]讟:怨言,憎恶。

(选自《明史·汤和传》)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B.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C.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D.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B.公,官爵名称。商代开始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
C.媵妾,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
D.丁,原是铜锭形。金属是坚实的,故从“丁”引申出“壮健”之意,古代把成年的壮健的男子叫作“壮丁”。又引申出“人口”(如“添丁”)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如“园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和年少时就胸有大志且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攻打平江时,因左臂受伤,被召回应天,伤愈后又前往作战,最终攻克了平江。
B.汤和经常酒后犯错,曾经在醉酒后向太祖表功而引起太祖的不满,加上在攻打福建及返回途中犯了一些错误,所以一直没有被封公。
C.汤和告老还乡后应皇帝请求,复出抗倭,他在沿海一带,建造了59座卫所城,征发兵民戍守,有力地抵御了倭寇的侵犯。
D.汤和晚年不轻易议论国事,不贪图钱财,特别是在生病后,把自己的一百多个小妾全部遣散回家,最终安享天年,荣耀到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日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B.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C.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D.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他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