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蒙,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 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侯蒙传》,有删改)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B.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C.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D.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是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侯蒙,后来找到机会报复了侯蒙。
D.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4 04:2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遂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注)。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丁母忧,中书遣赙且起复,不应。

未几,太师脱脱南征,辟从军事,督馈饷,馈饷用舒。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保定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俄除吏部尚书。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剧贼程思忠据永平,其佐雷帖木儿不花伪降,事觉被擒,杀之,思忠壁守遂益坚。诏令月鲁不花招抚之,众悉难其行,月鲁不花毅然曰:“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计祸福哉。”竟入城谕贼,贼皆感泣,罗拜纳降。

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遇害。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注)达鲁花赤:头目、领袖。元代在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了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担任,以监视汉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B.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C.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D.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庙,即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
B. 吏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刑狱之事及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
C. 铨选,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考核人员的才能、资历等,授以适当官职。
D. 倭贼,亦称倭寇,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我国沿海地区侵扰劫掠的日本强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鲁不花重视学校教育。他担任台州路录事司的达鲁花赤以后,在当地建了孔子庙,把它作为学校,又延请儒士做老师来教授后辈。
B. 月鲁不花有爱民之心。他反对在河间、长芦县造船,谏止了此事,获得百姓的爱戴;他还曾请求把保定输粮的目的地改为京仓,方便了百姓。
C. 月鲁不花勇于为国效力。贼人程思忠占据永平时,他主动前往招抚,别人都替他担心,他却毅然前往,最终贼人受到感动而下拜投降。
D. 月鲁不花坚贞不屈。他前往山南道任职,在铁山遭遇大量倭贼,因寡不敌众而被贼人抓住,贼人令他下拜,他誓死不降,终被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2)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为同僚所嫉 物: 财物
C.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B.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之,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祁。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
注 ①大父:祖父。②搏髀:拍着大腿。③毂:车轮,此指车。④阃:国门。⑤莫府:“莫”通“幕”;“幕府”指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
【小题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B.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C.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D.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小题2】以下六句话全都能证明文帝“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的一组是
①上怒,起入禁中 ②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③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④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⑤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复以为云中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能。
B.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C.云中太守魏尚因为擅自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而受到法办,爵位被削。
D.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了。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文显和,夏州刺史。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于时文州民夷相聚为乱,庆应募从征。贼据保岩谷,径路悬绝,庆束马而进,袭破之,以功授都督。卫王直之镇山南也,引为左右。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直甚壮之。稍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掾。及诛宇文护,庆有谋焉,进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

寻以行军总管击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总管。俄转宁州总管。高祖为丞相,复以行军总管南征江表。师次白帝,征还,以劳进位上大将军。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出除凉州总管。岁余,征还,不任以职。

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

(选自《隋书·卷五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B.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C.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D.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庆广涉经史,弃文从武。他认为读书用来记个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后来便应召入伍,随军打仗。
B.宇文庆屡立战功,因功升迁。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后转任宁州总管,历任丞相、上大将军等职务。
C.宇文庆勇气过人,受到武帝称赞。跟从武帝攻打河阴时,他率先登城,和敌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头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
D.宇文庆有勇有谋,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时,他束马而进,大破敌兵;在和卫王宇文直一起时,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
(2)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 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 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 李王邓来列传》)

注 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B.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C.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D.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谥:古代和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B.连年乞骸骨   乞骸骨:官员自请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C.以时视事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D.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大司空:古代官职名称,主管水利、营建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