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加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小题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2 11:0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邺都”,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通海遭逢乱世,结寨自保。他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租,令太祖喜出望外。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理从之游,得其指授。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乡,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连遭艰,不预试。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正德九年举进士。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调文选,请告归。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诏跪阙门,予杖夺俸。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幻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乃止。明年大计京官,黜张璁、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璁、萼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辞去。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与吕柟并为关中学者所宗。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宪。

(节选自《明史·马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
B.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
C.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
D.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艰,指遭遇父母之丧,也称为“丁忧”,官员遭艰,须辞官回原籍为父母守丧。
B.吏部,是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主管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大计,指每三年一次对官吏政绩的考察,考察结果是朝廷赏罚官吏的重要依据。
D.关中,地名,因其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理师从名士,文章名声很大。他曾师从同乡尚书王恕及学政杨一清,他的文章得到杨一清的赞誉,也受到高丽使者的追捧。
B.马理因言获罪,而且一犯再犯。他连同张衍瑞等人劝阻皇帝南巡,被施以杖刑,夺去俸禄,后又因与余宽等人争辩再次被处罚。
C.马理据理力争,敢为官员请命。马理赞誉魏校等三人名声卓著,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官位为这三人请命,最终保全了这三人。
D.马理学问纯熟,为人行为笃实。他与吕柟同为关中学者宗师,服丧期间将古礼与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的规定折衷使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及《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许论,字廷议,进少子也。嘉靖五年进士。好谈兵,幼从父历边境,尽知厄塞险易,因著《九边图论》上之。帝喜,颁边臣议行,自是以知兵闻。会廷推顺天巡抚,论名列第二。帝曰“是上《九边图论》者”,即拜右佥都御史。白通事以千余骑犯黄崖口,论督将士败之。录功,进右副都御史。岁余,以病免。俺答薄都城,起故官抚山西。录防秋功,进兵部右侍郎。三十三年出督宣、大、山西军务。奸人吕鹤以左道惑众,遣其党阐出塞外,引寇入犯,为侦卒所获。论遗兵捕鹤,并诛其党。以功进兵部尚书,荫子锦衣世千户。翁万达为总督,筑大同边墙六百里,里建一墩台于墙内。后以兵少墙不能守,尽撤而守台。论言:“兵既宁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诏立从之。兵部尚书杨博以父丧去,召论代之。当是时,严嵩父子用事,将帅率以贿进。南北用兵,帝责中枢甚急。丁汝夔、王邦瑞等,成不得善去。论时已老,重自顾念。一切将帅黜陟,兵机进止,悉听世蕃指挥,望由此损。俺答子辛爱愤总督杨顺纳其逃妾,钢众围大同右卫城效重,城中析屋而囊。帝闻,深以为忧,密问嵩。嵩意欲弃之而难于发言,则请降谕问本兵。论请复右卫军马,岁办五十万合,故为难词,冀以动常。常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国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三十八年复起故官,督蓟、辽军务。把都儿犯蓟西,论厚集精锐以待。至则为游击胡镇所破,乃透去。事闻,厚赉银币。寻又奏密云、昌平二镇防秋,须饷银三十余万。给事中郑茂言论奏请过多,请察其侵冒弊,诏论回籍听勘。给事中邓栋往核,具得虚冒状,夺官闲住。未几卒。
(节选自《明史·许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
B.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
C.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
D.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明代殿试录取者分为三甲,分别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
B.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C.兵部:又称秋官、武部,为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荫子:封建时代由于父亲有功而给予儿子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文中许论之子因父功任锦衣世千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论爱好谈兵,并且知兵。他幼年即随父历览边境,非常熟悉边塞地形,并著《九边图论》呈给皇帝,受到皇帝赞赏。
B.许论领兵有方,屡建功勋。他曾督率将士打败白通事,粉碎吕鹤引寇入侵的阴谋,解除辛爱对大同右卫城的重重包围。
C.许论曲意顺从,以求自保。严嵩父子当权,他为了自保,所有将帅升降、用兵进退事宜全听严世蕃指挥,声望因此受损。
D.许论虚报军饷,侵吞公帑。他上奏说密云、昌平二镇防秋需饷银三十余万,结果被查出有虚报贪污情况,因此被免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诮复右卫军马,岁办五十万金,故为难词,冀以动帝。
(2)至则为游击胡镇所破,乃遁去。事闻,厚赉银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严讷,字敏卿,常熟人。举乡试。嘉靖二十年成进士,迁侍读。三吴数中倭患,岁复大侵,民死徙几半,有司征敛益急。讷疏陈民困,请蠲贷。帝得疏感动,报如其请。超授翰林学士。历礼部左、右侍郎,改吏部,仍直西苑。
礼部尚书郭朴迁吏部,遂以讷代之。朴遭父丧,复代为吏部尚书。严嵩当国,吏道污杂。嵩败,朴典铨犹未能尽变。讷雅意自饬,乃与朝士约,有事白于朝房,毋谒私邸。慎择曹郎,务抑奔竞,振淹滞。又以资格太拘,人才不能尽,仿先朝三途并用法,州县吏政绩异者破格超擢,铨政一新。寻录供奉劳,加太子太傅。
以代者郭朴未至,仍掌铨政。帝斋居西苑,侍臣直庐皆在苑中。讷晨出理部事,暮宿直庐,小心谨畏,至成疾久不愈。遂乞归。世宗崩,遂不复出。
讷既归里,父母皆在。晨夕孝养,人以为荣。纳尝语人曰:“铨臣与辅臣必同心乃有济。吾掌铨二年,适华亭当国,事无阻。且所任选郎贤,举无失人。”华亭谓徐阶,选郎则陆光祖也。卒,年七十有四。赠少保,谥文靖。
(选自《明史•严讷传》,有删改)
严公讷营大宅于城中,度基已就,独民房一楹错入,未得方圆。其人鬻酒腐,而房其世传也。司工者请厚价乞之,必不可,愤而诉公。公曰:“无庸,先营三面可也。”工既兴,公命每日所需酒腐皆取办此家,且先资其值,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牣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遂书券以献,公以他房之相近者易焉,房稍宽,其人大悦,不日迁去。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扨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B.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籾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C.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籾/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D.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扨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B.古代朝廷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C.礼部,古代官署名,后成为六部之一,掌管学校事务以及科举考试等职事。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带有褒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讷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三吴遭倭患和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而征税反而加急,他上疏皇帝,要求减轻百姓负担,皇帝同意他的奏请。
B.严讷秉公执政,任人唯贤。他代理吏部尚书时,对选拔官员的制度进行改革,一改严嵩乱政后吏道腐败的状况,朝廷选官风气为之一新。
C.严讷恪尽职守,深得信任。他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积劳成疾;他曾被越级提拔,加封荣耀官位,多次掌管要害部门。
D.严讷不仗权势,以德待人。他要建宅子,碰到不利的情况,工头请求高价买下邻居的房子,被严讷拒绝,后来严讷施加恩德感化了邻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讷雅意自饬,乃与朝士约,有事白于朝房,毋谒私邸。
(2)铨臣与辅臣必同心乃有济。吾掌铨二年,适华亭当国,事无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不许。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寇退,进都给事中。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寻命出安集陈州流民。京卫武臣及其子弟多骄惰不习兵。盛请简拔精壮,备操守京城。勋戚所置市廛,月征税。盛以国用不足,请籍其税佐军饷。皆从之。擢右参政,督饷宣府。寻以李秉荐,协赞都督佥事孙安军务。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乞终制,不许。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以御史吕洪言遂止。初,编修丘濬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濬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兵部尚书白圭议以十万众大举逐之,沿河筑城抵东胜,徙民耕守。帝壮其议。八年春,敕盛往会总督王越,巡抚马文升、余子俊、徐廷璋详议。初,盛为谏官,喜言兵,多所论建。既往来三边,知时无良将,边备久虚,转运劳费,搜河套复东胜未可轻议。乃会诸臣上疏,言守为长策。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师出,竟无功。人以是服盛之先见。八年转左侍郎。十年卒,年五十五,谥文庄。
注①土木:即土木堡。明英宗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被元朝残余势力也先的大军打败,明军全军覆灭,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随后,也先便大举入侵中原,直逼北京。
(节选自《明史·叶盛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B.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C.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D.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明代殿试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状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
B.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与御史互为补充。
C.终制,父母去世服丧满三年。“制”此指居丧的制度。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须在家守孝,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谓之“守制”。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盛颇具家国情怀。新帝即位,按惯例有所赏赐,叶盛却认为皇上蒙难,此时受赏不符合为臣之道,因而推辞。
B.叶盛虽为文臣,军事才干突出。大敌当前,危及都城,他奏请建立军队后备力量,加强军需粮草饲料储备,派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
C.叶盛为国谋划,尽心尽责,深得皇上器重。请求选拔精壮士兵操练守卫京城,借用皇亲国戚所设置的每月征税补充军饷,都获采纳。
D.叶盛治边有方,成绩卓著。代理宣府巡抚期间,奏请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以励商富边。开垦田地四千多顷,凭屯垦结余购买战马,修建城堡,边塞更加安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
(2)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师出,竟无功。人以是服盛之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