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孙振基:抵制科场舞弊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挤排前辈,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议。
(节选自《明史·孙振基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挤排前辈 嫌:嫌疑,疑忌
B.所取童学贤有  私:偏私
C.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之。 发:揭发
D.帝乃下廷臣议  更:更换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0-23 09:5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名我当( ) (2)莫能也 ( )
(3)有能反是者 ( ) (4)而木之性以离矣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小题3】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B.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C.梅以曲为美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题4】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 )
A.故不我若也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而卒以祸D.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5】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乡人以无细谨,之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官阶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去,客密州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何得人,赐帛三百匹今钟磬置水中
C.岑文本谓亲曰师者,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顾上官大夫与同列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③④
【小题4】(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5】(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3分)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柳虬字仲蟠,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虬不事 容饰。遍受五经,略通大义,兼博涉子史,雅好文。 

②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私信镇洛阳。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极,唯有虬在阳城。信等乃征之,以为行台郎中掌文翰。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季海尝会:“柳郎中判事,我不复重看。”四年,入朝,太祖欲官之,虬辞老母,乞侍医药。太祖许焉。久之,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信出镇陇右,因为泰州刺史,以虬为二府司马。虽处僚,不综府事,唯在信左右谈论而已。因使见太祖,被留为丞相府记室。虬以史官密 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事遂施行。十四年,除秘书丞。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十六年,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仍领丞事。时人论文体者,有古今之异。虬又以为时有古今,非文有古今,乃为文质论。 

③虬脱略人间,不事小节,弊衣疏食,未尝改操。人或讥之,虬曰:“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魏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选自《北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①柳虬:北魏时人。②文翰:公文信札。③综:总管。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雅好
(2)因为泰州制史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时贵游子弟学者(   )  
A.靠近 B.参与 C.成就 D.从事 
(2)虽处僚(   ) 
A.第一 B.头 C.特别 D.原先 
【小题3】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事遂施行。
B.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事遂施行。
C.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事遂施行。
D.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事遂施行。
【小题4】把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信等乃征之,以为行台郎中掌文翰。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
【小题5】第②段中“柳郎中判事,我不复重看”句反映了元季海怎样的心态?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信任B.炫耀C.赏识D.示好
【小题6】第①③段都写到了柳虬不注重仪容外表,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举万历十一年进士,三十五年,向高入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廷臣部党势渐成,而中官榷税、开矿,大为民害。帝又宠郑贵妃,福王不肯之国。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帝心重向高,体貌优厚,然其言大抵格不用,所救正十二三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者,京师奸人也,入皇城放炮上疏,讦奏郑妃内侍姜严山 与学等及妖人王三诏用厌胜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帝震怒,绕殿行半日。内侍即跪上向高奏。奏言:“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外大扰。”帝读竟太息曰:“吾父子兄弟全矣。”
叶向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给事中章允儒请减上供袍服。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御史帅众指斥宫禁,奄人请帝出之外,以向高救免。
忠贤既默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数求去。四年四月,给事中傅櫆劾左光斗、魏大中交通汪文言,招权纳贿,命下文言诏狱。向高言:“文言内阁办事,实臣具题。光斗等交文言事暧昧,臣用文言显然。乞陛下止罪臣,而稍宽其他,以消缙绅之祸。”因力求速罢。当是时,忠贤欲大逞,惮众正盈朝,伺隙动。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然东林祸自此起。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B.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C.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D.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辅是明代和清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中后期,内阁大学士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
B.中官,原指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并非全是阉人。
C.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立,主要从事侦查、逮捕、审问等活动。
D.疏,即奏章,清代称奏折,是古代臣民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著名上疏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叶向高位高望重,得到皇帝器重。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时,居相位的叶向高忧虑国事,敬奉公务,坚持原则,竭尽忠诚,皇帝心里向着他,敬重而优待他。
B.叶向高沉着稳健,善处突发事件。京城奸人王曰乾鸣炮告状,事涉皇家内部权力争夺,处理棘手;叶向高及时上奏,建议皇帝冷处理,皇帝内心释然。
C.叶向高忠厚尽责,极力救助朝臣。叶向高极力救助受太监排挤的章允儒、帅众等,其中,帅众指责宫廷禁令,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因叶向高救助得免。
D.叶向高正直磊落,受到奸臣忌恨。叶向高不阿附魏忠贤阉党,魏忠贤暗中忌恨叶向高,想借汪文言事件陷害他,因忌惮朝中正直忠诚的大臣而未得逞。
【小题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外大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2分)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险,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刘敬,本姓娄,后受赐姓刘。挽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④榱:椽子。⑤三代之际: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功业。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小题3】(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之属傅焉相:察看
B.臣窃以为不也侔:等同
C.然有急卒:突然
D.秦之故地案:控制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敬希望晋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阳,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之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
【小题5】(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