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21分)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野彘入厕卒:通“猝”,突然。
B.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对簿:审案。
C.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二千石:太守。
D.临江王非忠臣邪独:难道。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郎事孝文帝(2)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B.(1)至族灭瞷氏首恶(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又望其真有
C.(1)是时民朴,畏罪自重,都独先严酷(2)林木茂斧斤至焉
D.(1)临江王既为书谢上,自杀(2)击沛公于坐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
B.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C.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D.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5分)
(2)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4 09:4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谅,眉山人。九岁而孤,谅力学自奋,年十四,即冠乡书,登高第。以兵书谒枢密曾布,布使人邀诣阙,既见,觉不能合,径去。布为相,谅予书,规以李德裕事,布始怒。蒋之奇、章楶在枢府,荐为编修官,布持其奏不下,为怀州教授徽宗见其所作《新学碑》,曰:“文士也。”著《河北根本籍》,上之朝。张商英见其书,谓为天下部使者之最。提点京东刑狱。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加徽猷阁待制、江淮发运使。蔡京破东南转般潜运法为直达纲,应获者率游手亡赖,盗用干没,漫不可核,人莫敢言。谅入对,首论之,京怒。会汴、泗大水,谅亲部卒筑堤,徙民就高,振以米粟。水退,人获全,京诬以为漂溺千计,坐削籍归田里。执政或言:“水灾守臣职,发运使何罪?”帝亦知其枉,寻复徽猷阁待制。宣和七年,修国史。初,朝廷将有事于燕,谅曰:“中国其有忧乎。”乃作书贻宰相曰:“今契丹之势,其亡昭然,取之当以渐,师出不可无名。宜别立耶律氏之宗,使散为君长,则我有存亡继绝之义,彼有瓜分辐裂之弱,与邻崛起之金国,势相万也。”至是,又言郭药师必反。帝不听,大臣以为病狂,提举嵩山崇福宫。是冬,金人举兵犯燕山,药师叛降,皆如谅言。乃复起谅为京兆,未几,卒,年五十八。

(选自《宋史·任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B.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C.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D.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侧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后用来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去朝廷,也可指去京都。
B.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文职官员。
C.徽宗,本文指宋朝皇帝赵信的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名号,古代遇到大事、要事,常常更改年号。
D.出,指京官离开京城任职。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有“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谅为人直率,刚正不阿。他曾带着兵书去拜见枢密曾布,见面后,觉得不能志同道合,便径自离去;他还曾进谏抨击蔡京,而招致诬陷。
B.任谅富于学识,著作等身。他虽九岁丧父,但发奋学习,十四岁时名列乡试第一;他创作的《新学碑》得到了徽宗的赞赏,称其为“文士”。
C.任谅为官有道,治理有方。他采用做标记的方法,解决了梁山泺渔民做盗贼的问题;他曾率领土卒筑堤,迁移百姓,放粮救灾。
D.任谅眼光敏锐,洞察时事。他综合分析宋国、辽国和金国的形势,提出了解决辽国问题的正确措施;他准确预测了郭药师反叛的历史事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2)今契丹之势,其亡昭然,取之当以渐,师出不可无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登其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藏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路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由、光,即许由、务光,远古隐逸之士。②木主:木制的灵牌。③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B.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C.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D.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为“仁”“礼乐”“兼爱”等。
B.卒,去世。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须依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区别,所以有“崩”“薨”“卒”等说法。
C.纣,即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史上有名的暴君。
D.弑君,即指臣子或下属杀死君主。因自然原因致死的则不应归入弑君,如病死、服丹药中毒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有谦让之性。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有忠孝之德。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最终饿死。
C.伯夷、叔齐有师范之资。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伯夷行为引发后人感慨。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感慨颇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2)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宇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徳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琯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稆,餔糒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衣。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乆代武。崔旰杀英乆,杨子琳、柏贞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甫集初六十卷。令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搜裒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大宋宝元二年十月,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王洙原叔记。

(选自《<杜工部集>记》王洙)

注:①餔糒,būbèi,指食粮。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胄曹,胄是盔甲,曹是指管理这些东西、掌管库府锁匙的小官。
B.浮游,即漫游,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
C.大宋宝元,大宋是指北宋,宝元是指仁宗年号,与“大历”不同朝代。
D.王洙原叔,这种称谓法与我们学过的“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相同。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任职后不久就经历了一次凶险。杜甫身陷叛军之手,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京城收复后,护驾回到长安。
B.杜甫正直耿介,看不得好人受屈。杜甫为房琯罢相一事上疏,受到贬黜,直到严武的帮助才有机会被皇帝授予官职。
C.杜甫后期生活上一直颠沛流离。严武死后,蜀中发生动乱。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
D.王原叔搜集并整理了杜甫的作品。王原叔收集了99卷杜甫的作品,按照诗和赋笔杂著的形式,分门别类地编排为20卷。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
(2)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后改为蒲。汉太尉延之后。父攀,为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蒲少有父风,颇涉文史,以端谨见知,为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定中山,旧官仍用者,多降品秩。既素闻蒲名,仍拜为尚书左丞。天兴中,以蒲清谨方正,迁东部大人。后拜太中大夫。太宗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私谒不行,号为公正。
泰常初,翟猛雀驱逼吏民入白涧山,谋为大逆。诏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往讨。道生等以大兵击之,蒲曰:“良民所以从猛雀者,非本心而为,皆逼凶威,强服之耳。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其变未易图也。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太宗诏蒲军前慰喻。乃降数千家,还其本属,蒲皆安集之。猛雀与亲党百余人奔逃。蒲与道生等追斩猛雀首,送京师。
后刘裕寇窃河表,以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往御之。裕入长安,乃还。后改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将兵自平原东渡,下刘义符青、兗诸郡。诏加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建攻青州,不克而还。
世祖即位,以蒲清贫,妻子衣食不给,乃出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始光三年卒于州,年七十二。吏民痛惜之。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曰文恭。
(节选自《魏书·张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B.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C.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D.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礼貌和尊敬。
B.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举、封等,表示贬官的词有除、左迁等,表示升官的词有擢、拔等。
C.泰常,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改元”。
D.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蒲颇有声名,屡获任用。太祖平定中山之后,早就听说了张蒲的名声,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太宗即位后也任用了他。
B.张蒲出谋献策,平定了翟猛雀叛乱。张蒲认为百姓跟从翟猛雀是被威胁逼迫的,于是向道生报告请求采用安抚之策,并被皇上采纳。
C.张蒲多次带兵作战。张蒲曾跟随平南大将军长孙嵩抵御刘裕,还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攻下刘义符青、兗、青州等郡。
D.张蒲治理有方。张蒲出任相州刺史时,扶弱抑强,选拔任用善人罢黜奸恶,他的去世让吏民痛心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
(2)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t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荣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荣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其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陈涉起而陈   (2)使使归项王(内心)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
A.放弃
B.捐税
C.捐赠
D.收集
(2)项羽果不信钟离等()
A.满意
B.意外
C.意图
D.怀疑
【小题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小题4】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小题5】概述陈平的离间计谋的实施过程。
【小题6】分析陈平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