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李暠(hào),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授太常少卿不久
B.远近之生病
C.金城公主在蕃中已经
D.益州大都督追封
【小题2】(小题2)下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 /简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尤相笃 /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 /暠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 /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为政 /严简州境 /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 /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其清 /慎如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是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就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一段时间。“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属于干支纪年法,用天干(10位)地支(12位)组合来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之一。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题5】(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1 02:2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焚琴子传

顾天石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莱公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音而哭,以乱其鸣。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接,以生惊人句示人。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事。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遂焚其琴,不复鼓也。因自号 “焚琴子”。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辟疆园文钞》,有删节。)

(注)①策:策论。②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音而哭  抗:抵抗
B.然终莫能也 及:赶上
C.虽老师宿儒  宿:年老
D.亦人生事  韵:风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他文才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焚琴子琴技精妙,曾改换姓名带着琴游于八闽,王公大人争着邀请他,听他弹琴。
C.焚琴子常常喝酒后大发议论。谈论古今得失,即使老师、儒生和商人也难不倒他。
D.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毁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2)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3)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
【小题4】焚琴子“伤心善哭”,请简要概括他为自己为他人“哭”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老僧辨奸【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寒,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④ 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知不济 济: 成功
B.又阅至白衣送别时  冠: 戴帽子
C.继阅囊剑斫,箕踞高骂 提:  投掷,掷击   
D.后王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官: 官员、官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复遣之使去    遂私见樊於期
B.不环柱时杀之  燕王拜送庭 
C.一老僧倾听久  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D.老僧预知之,不能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①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翌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效,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暬御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晦,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③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窥伺:暗中查看(有所图谋)。②暬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③投匦:臣民向皇帝上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晦,农历每月月初。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延期举行。
C.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①,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②庙碑》)
注:①焄蒿凄怆:熏香祭祀引起凄怆的感情。②韩文公: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刺史恶之,其狱按:查办
B.操行坚正,言无所忌。鲠:直
C.愈终狂,可内移疏:粗疏
D.诏拜公昌黎伯,故曰榜:诏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B.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C.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D.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直言无所忌。他认为华阴令柳涧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结造成的,上书请求治刺史的罪。后御史重审此案,韩愈受到了牵连。
B.韩愈为官能够造福百姓。因有人从中作梗,韩愈从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州他赎买七百多奴隶,让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
C.韩愈聪明敏锐,不会诡诈善变;能够始终如一地接纳提携后进之士,经他指导的“韩门弟子”中像孟郊、张籍称名于当时。
D.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兴办教育,潮州人信仰、缅怀他。作者以“凿井得泉” 为喻说明韩愈对潮州深怀眷恋之情,为韩愈正名。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2)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直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皆式 (2)浑邪等将
(3)召中郎 (3)上过其羊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生人无争 式复持钱二十万河南太守
B.以田畜事 欲官乎
C.布衣草履牧羊    望洋向若叹曰
D.上式朴忠 给徙民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子何欲?
(2)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小题4】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