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恩传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人。登嘉靖五年进士,除行人。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

擢南京御史。故事,御史有所执,不具狱以移刑部,刑部狱具,不复报。恩请尚书仍报御史。诸曹郎讙,谓御史属吏我。恩曰:“非敢然也。欲知事本末,得相检核耳。”尚书无以难。已,巡视上江。指挥张绅杀人,立置之辟。

十一年冬,彗星见,诏求直言。恩极论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帝得疏大怒,逮下锦衣狱,究主使名。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明年春移恩刑部狱。帝欲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致之死。尚书王时中等言:“恩疏毁誉相半,非专大臣,宜减戍。”帝愈怒,曰:“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徒以大礼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时中乃欲欺公鬻狱耶?”遂褫时中职,而恩竟论死。

比朝审,鋐当主笔,东向坐,恩独向阙跪。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卒呵之,恩怒叱卒,卒皆靡。鋐曰:“汝屡上疏欲杀我,我今先杀汝。”恩叱曰:“圣天子在上,汝为大臣,欲以私怨杀言官耶?且此何地,而对百僚公言之,何无忌惮也!吾死为厉鬼击汝。”鋐怒曰:“汝以廉直自负,而狱中多受人馈遗,何也?”恩曰:“患难相恤,古之义也。岂若汝受金钱,鬻官爵耶?”因历数其事,诋鋐不已。鋐益怒,推案起,欲殴之。恩声亦愈厉。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引大体为缓解。鋐稍止,然犹署情真。恩出长安门,士民观者如堵。皆叹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因称“四铁御史”。

又明年,行可上书请代父死,不许。其冬,事益迫,行可乃刺臂血书疏,自缚阙下,通政使陈经为入奏。帝览之恻然,令法司再议。尚书聂贤与都御史廷相言,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乃言恩情重律轻,请戍之边。制可。遂遣戍雷州。而鋐亦后两月罢矣。

越六年,遇赦还。家居,专为德于乡。穆宗即位,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即家拜大理寺丞,致仕。复从有司言,旌行可为孝子。恩年八十一,卒。

(选自《明史》,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御史有所执讯讯:审问
B.不复牒报牒:文书
C.非专颂大臣颂:赞扬
D.请戍之边徼徼:边关
【小题2】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部表现冯恩“刚烈正直”的一组是
①恩请尚书仍报御史②恩日受搒掠,濒死者数,语卒不变。
③患难相恤,古之义也④鋐令卒拽之西面,恩起立不屈
⑤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
⑥家居,专为德于乡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恩在任南京御史时,处理案件不依惯例,引来官员们的非议,但冯恩认为应该了解事情原委,尚书也无话可说。
B.十一年冬,皇帝下书诏求直言,冯恩上书指出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之奸,使这三人被抓入狱。
C.冯恩在接受汪鋐的审讯时立而不屈,斥责汪鋐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言辞激烈。百姓都称他是“四铁御史”。
D.冯恩被判死刑,其子上血书代父受刑。尚书聂贤与都御史王廷相也在皇上面前替冯恩说情,最终免除冯恩死刑,遣戍边徼。
【小题4】请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劳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执贽为弟子。
(2)前所引律,情与法不相丽,宜用奏事不实律,输赎还职,帝不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3 09:0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成化改元,进兵部尚书, 四年,时言:“大臣黜陟,宜断自宸衷,或集群臣佥议。不可悉委臣下,使大权旁落。”帝虽不能从,而心嘉其忠。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七年,疾复作,乞致仕。帝慰留之,不得去。时每因灾变上言,或留中,或下所司,多阻隔,悒悒不得志。十一年正月,以秩满进少保。逾月卒,年六十。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
B.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
C.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
D.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指古代国君外出时,太子留守,监督国事;也指国家非常时期,新君未登大位时,由近亲或权臣代理国事。
B.改元,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一位君主在位期间,往往使用一个年号。
C.平粜,指官府在荒年粮价高涨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目的是稳定粮价。
D.留中,指皇帝把臣子上的奏章留置宫禁中,不予办理。文中指皇帝压下了彭时的奏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时非常耿直。皇帝因为李贤忤旨,要罢免他而专门任用彭时时,彭时坚决反对,声称如果罢免了李贤,自己也要辞职,皇帝最终没有罢免李贤。
B.彭时官运亨通。他考中状元第二年就进入内阁,参与国家要务;他是皇帝亲自提拔进入内阁的寥寥数人之一,在朝做官三十年,很得皇帝的信任。
C.彭时忠正为国。皇帝想减少对南方人的任用,彭时认为南方人有才学的不少,不应压制,他的主张和他的坚持使后来朝廷多选拔了一些南方人。
D.彭时晚年失意。皇帝怠于朝政,懒见臣子,他虽然曾听从了彭时免税平粜的意见,但对他利用灾变进行的劝谏多不理睬,彭时长时间郁郁寡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雅贤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2)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遂,字邦良,丰城人。弱冠,从欧阳德学。登嘉靖五年进士,授行人。历刑部郎中。锦衣卫送盗十三人,遂惟抵一人罪,余皆辨释。东宫建,赦天下。遂请列“大礼”大狱诸臣于赦令中,尚书聂贤惧不敢,乃与同官卢蕙请于都御史王廷相,廷相从之,事虽报罢,议者嘉焉
俄调礼部,忤尚书夏言。因事劾之,下诏狱,谪湖州同知。屡迁广东按察使,释囚八百余人。进山东右布政使。江洋多盗,遂迁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军政明,盗不敢发。俺答犯京师,召遂督苏州军饷。未谢恩,请关防符验用新衔。帝怒,削其籍。
三十六年,倭扰江北。廷议以督漕都御史兼理巡抚不暇办寇,请特设巡抚,乃命遂以故官抚凤阳四府。三十八年四月,倭数百艘寇海门。遂乃命副使刘景韶、游击丘升扼如皋,而身驰泰州当其冲。时贼势甚盛,副将邓城之败绩,指挥张谷死焉。贼知如皋有备,将犯泰州,遂急檄景韶、升遏贼。连战丁堰、海安、通州,皆捷。贼沿海东掠,遂令景韶、升尾之,而致贼于庙湾。通政唐顺之、副总兵刘显来援,贼大败走,以余众保庙湾。庙湾贼据险不出,攻之月余不克。遂令景韶塞堑、夷木压垒陈,火焚其舟,贼乘夜雨潜遁。官军据其巢,追奔至虾子港,江北倭悉平。帝大喜,玺书奖励。贼驻崇明三沙者,将犯扬州。景韶战连胜,围之刘庄。会刘显来援,遂檄诸军尽属显。攻破其巢,追奔白驹场,贼尽殄。时遂已迁南京兵部侍郎。论功,予一子官,赉银币。御史陈志勘上遂平倭功,前后二十余战,斩获三千八百有奇
江北池河营卒以千户吴钦革其帮丁,殴而缚之竿。遂已召拜兵部左侍郎,以言官荐擢南京参赞尚书,镇抚之。营卒惑妖僧绣头,复倡讹言。遂捕斩绣头,申严什伍,书其名籍、年貌,系牌腰间,军乃戢。越四年,以老致仕。
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敏。
(选自《明史卷二百零五》,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
B.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
C.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
D.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官职名,明代设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东宫,指古代皇宫中的一种建筑,借指居住东宫的皇帝接班人。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的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才能系狱的案子。
D.言官,负责监督官员并与向皇帝进谏的官员,官职一般并不很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遂办案认真,不随意治罪。他在担任刑部郎中时,将锦衣卫送来的十三个罪犯只用一人抵罪,还放走八百多囚犯。
B.李遂善于用兵,多次打败倭寇。在倭寇侵犯泰州时,他指挥部队在丁堰、海安、通州等地作战,接连取得胜利。
C.李遂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当妖僧绣头蛊惑士兵时,他抓捕斩杀了绣头,同时申严纪律,让军士都挂上腰牌。
D.李遂也有喜欢奉迎皇帝的缺点。在皇帝要重建三殿时,他称颂泗水中涌现的一棵大杉树是山川献给英明皇帝的礼物。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与同官卢蕙请于都御史王廷相,廷相从之,事虽报罢,议者嘉焉。
(2)御史陈志勘上遂平倭功,前后二十余战,斩获三千八百有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幼从外家曹姓,既贵,乃复故。举乡试第一,除安庆府学训导。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土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再按山西。时百官俸薄,折钞又不能即得。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事格不行。六年夏言:“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尤不职者,而后所司各考核其属。”帝从之。于是御史马谨等交章劾吏部尚书郭琏等数十人。已,复出按山东。泰素励操行,好搏击。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九年超擢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狱,坐斩。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景泰元年擢大理右少卿,守备白羊口。四月,都督同知刘安代宁远伯任礼巡备涿、易、真、保诸城,命泰以右佥都御史参其军务。三年兼巡抚保定六府。寻命督治河道。自仪真至淮安,浚渠百八十里,塞决口九,筑坝三,役六万人,数月而毕。七年移抚苏、松。天顺改元,罢巡抚官,改广东副使,以忧去。四川盗起,有言泰尝莅其地,有威名,乃复故官,往巡抚。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莅淮三年,谢政归。成化六年卒。

(节选自《明史·陈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人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B.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C.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人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D.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人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科举考试之一,明代的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
B.刑部,隋以后“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刑罚的部门,其职责是掌管刑罚、教育。
C.改元,指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改换年号或新皇帝即位颁布新的年号。
D.漕运,指历代王朝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的经济措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富有才学。他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廷臣因此纷纷推荐他担任更高的官职。
B.陈泰忠于职守。他敢于直言,巡按贵州、山西时奏罢官军、冒功行径,上书为官员们增加俸禄。
C.陈泰品行端正。他痛恨官场贪风和官员的不作为,建言惩奸去贪,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裁汰。
D.陈泰治绩卓著。他被越级提拔为四川按察使,晚年因威名起用为四川巡抚,治河也功绩巨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尤不职者。
(2)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日:“龟山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疚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对日:“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日:“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选自《明史·陈献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B.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C.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献章教其弟子李承箕,只是与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却对“道”只字不提,时间长了,李承箕竟也有所领悟,辞别而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继孟,字伯功,扶风人。万历末年进士。知潍县。天启三年擢南京御史,未出都,奏筹边六事,末言已被抑南台,公道无权,宜严禁馈遗。帝令实指,继孟以风闻对,诘责之。左都御史赵南星言:“今天下进士重而举贡轻,京官重而外官轻,在北之科道重而南都轻。乞因继孟言,思偏重之弊。敕下吏部极力挽回,于用人不为无补。”于是忌者咸指目继孟为东林。寻以不建魏忠贤,斥为邪党,削夺归。崇祯二年起故官,上言:近见冢臣王永光“人言踵至”一疏,语语谬戾。其日“惠世扬等借题当议”。夫 云 借 者无 其 事 而 借 名 也 世 扬 与 左 光 斗 同 事 同 心 但 未 同 死 耳 今 左 业 有 定 议 世 扬 方昭 揭 于 天 下 后 世 奈 何 以 借 名 之 又曰“诸臣所拥戴者,钱谦益、李腾芳、孙慎行”。夫谦益本末,陛下近亦洞然。至腾芳、慎行,天下共推服。会推之时,永光身主其议。乃指公论为拥戴。又曰“欲诸臣疏一面网,息天下朋党之局”。信斯言也,则部议漏张文熙等数十人,是为疏网,而陛下严核议罪,反开朋党之局乎?且永光先为御史李应升所纠,今又为御史马孟正等所论。而推毂永光者先为崔呈秀、徐大化,今则霍维华、张文熙,其贤不肖可知矣。后又劾南京兵部尚书胡应台贪污。帝并不纳。永光深疾之,出为广西知府。土酋普名声久乱未靖,继孟设计鸩之,一方遂安。稍迁浙江盐运使,忤视盐内官崔璘,左迁保宁知府。十七年八月,张献忠寇成都,与陈其赤、张孔教、郑安民、方尧相等佐巡抚龙文光协守,城陷被执。献忠僭帝号,欲用诸人备百官。继孟等不为屈,乃被杀,妻贾从之。

(选自《明史·张继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云借者/无其事而借名也/世扬与左光斗同事同心/但未同死耳/今左业有定议/世扬方昭揭于天下/后世奈何以借名之/
B.夫云借者/无其事而借名也/世扬与左光斗同事/同心但未同死耳/今左业有定议/世扬方昭揭于天下后世/奈何以借名之/
C.夫云借者/无其事而借名也/世扬与左光斗同事同心/但未同死耳/今左业有定议/世扬方昭揭于天下后世/奈何以借名之/
D.夫云借者/无其事而借名也/世扬与左光斗同事/同心但未同死耳/今左业有定议/世扬方昭揭于天下/后世奈何以借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或文书等,常见的有诏令、诏书、诏谕等。
B.祠指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文中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似奉祀。
C.内官是多义词,既可指君王左右的亲近臣僚,也可指宫中的女官属、宦官太监等,文中指宦官。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亦称抚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继孟出身科举,仕途不顺。他考中进士,任潍县知县;升任南京御史,后被削去官职;崇祯年间虽然官复原职,后来又遭遇外任和降官。
B.张继孟积极进言,陈述时弊。天启三年,他向朝廷上奏筹划边塞事务六条;崇祯二年,上奏吏部尚书王永光之过,后又弹劾胡应台贪污。
C.张继孟刚者易折,受到排挤。他曾因上书言事,得到赵南星的支持,被人诬陷为东林党人;后受到权臣王永光的嫉恨,被外调到地方任职。
D.张继孟守城御敌,以身殉国。张献忠攻打成都时,他与陈其赤、张孔教、郑安民等人辅佐巡抚龙文光守城,终因寡不敌众,惨死于战乱之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谦益本末,陛下近亦洞然。至腾芳、慎行,天下共推服。
(2)土酋普名声久乱未靖,继孟设计鸩之,一方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