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铭,御史。杰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御史。隆庆元年,巡抚畿辅。冬,寇大入永平,疏请蠲被掠地徭赋,且言:“比年罚行于文臣而废于武弁,及于主帅而略于偏裨,请饬法以振国威。”俱报可。已,劾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观望,寇退则断死者报首功,又夺辽东将士棒槌崖战绩,帝敕焘、随卿还籍听勘。诏遣中官李祐督苏、杭织造。杰言:“登极诏书罢织造甫一年,敕使复遣,非画一之政。且内臣专恣,有司剥下奉之,损圣德非小。”帝终不听。驾幸南海子,命京营诸军尽从。徐阶、杨博等谏,不听,杰复争之,卒不从。刑部侍郎洪朝选以拾遗罢,上疏自辨,杰等劾其违制,遂削职。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十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以督诸将击敌,录一子官。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督抚诸臣庇之,杰独不与比。帝谓成梁前功皆由巡按勘报,卒置成梁等不问,而心以杰为不欺。旋就进右副都御史。日本陷朝鲜,朝鲜王避难将入辽,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召理戎政,进右都御史。日本封贡议起,杰曰:“平秀吉罪不胜诛,顾加以爵命,荒外闻之,谓中朝无人。”议不合,徙南京户部尚书。移疾归。起南京工部尚书。就改兵部,参赞机务。卒官。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郝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B.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C.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D.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人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表提拔官职。除此古文中还有一系列词语表示官职的变更,如“迁”一般表升迁官职,“拜”表授予官职,“除”表罢免官职等。
B.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告病”。
D.赠: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可用于帝王,亦可以用于臣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相应的称号,是为“赠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杰爱护百姓,敢于为民请命。贼寇入侵永平,他上书请求免除被劫掠地区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并得到了皇帝的应允。
B.郝杰正直耿介,弹劾有罪之人。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消极抗敌,贪取功劳,郝杰上书弹劾,使二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C.郝杰屡有谏言,但不为皇帝采纳。他认为恢复织造,是前后不一的政令;他反对皇帝命京营各军护驾至南海子,但都未被听从。
D.郝杰对待邻国,态度迥然不同。对避难的朝鲜王,郝杰建议朝廷善待他;对日本想要受封和朝贡的请求,他则认为应该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
(2)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9:3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事白起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其冬大京官,言路希居正指劾之。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注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即言官。③公移,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④雅意,本意。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B.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C.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D.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出现了多个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语如“擢“罢”“起故官”进”,它们分别是指“提拔”“被罢免”“官复原职”“升迁”。
B.文中有多个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有所不同如“计”伤”“寻” “齿”分别是指“考核”“为…感到伤感”“不久”“年龄”。
C.文中的“嘉靖”“隆庆”“万历”都是年号,而第二段中的“十五年”是指“万历十五年”,古人在记述时会省略表示同一年号的词语。
D.“自是囚无淹系”中的“淹系”,“系”指关押,“淹”意谓“被水淹”故“淹系”是指囚犯被关押在水牢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河北发生饥荒,建议皇上减免那些额外的征派。年老时,皇上还非常推重他的老成清德,格外看重他。
B.孙丕扬治政严厉,善改弊诟。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品性刚正,力劾权臣。他弹劾权臣高拱;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他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节义坊的请求。
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冯保与张居正,多次受到诬陷而落职,后因真相大白,又多次起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成祖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洪武三年,封燕王。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留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甲寅,都指挥潘忠、杨松自郑州来援,伏兵擒之,遂据郑州,还驻白沟。九月戊辰,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戊寅,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语诸将曰:“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必成擒矣。”丙戌,燕师援永平。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节选自《明史·明成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B.王自北平人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C.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D.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去的君主、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B.崩:君主时代称君主的死为崩,类似称君主死亡的词还有驾崩、崩殂、不禄等。
C.国,旧时可以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文中的“国”指的是各自的封国封地。
D.壬子,古代采用天干和地支进行组合来记录年月日,文中的“壬子”用来纪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勇猛有谋略。洪武二十三年,在讨伐乃儿不花的战役中大获金胜,明太祖十分高兴。此后,朱棣经常率军出征,并受令指挥管辖沿边兵马,使他威名大振。
B.建文帝即位后,针对众藩王中许多人不守法纪的情况,采纳谋臣的建议,希望大量削藩,但因害怕燕王强大,没敢动手,于是先废除周王朱橚,想以此牵制燕王。
C.建文帝大量削藩,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先后因罪被废除,燕王内心感到危险;加上燕山百户倪谅宣告政变,部下于谅、周铎被杀,燕王更是病重了。
D.朱棣设计杀掉谢贵、张昺,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并援引《祖训》,发动军队,自设官吏,组成“靖难”军,接连攻克居庸关、怀来等地,二十日内拥兵数万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
(2)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侨,字维升,吉水人。性纯静,寡嗜欲。受业张元祯,讲学里中。举弘治十二年进士,除新会知县,有惠爱。

正德初,入为大理右评事。五年四月,京师早,上疏曰:“臣间人道理则阴阳和,政事失则灾沴作。顷因京师久早,隆下特沛德音,释逋戍之囚,弛株连之禁,而斋祷经旬,雨泽尚滞。臣窃以为天心仁爱未已也。陸下视朝,或至日昃,狎侮群小,号呶达旦,其何以承天心基大业乎!文网日密,诛求峻急。盗贼白昼系人,百姓流移载道,元气索然。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蔵之大患也。古者进退大臣,必有体貌,黥劓之罪不上大夫。愿陸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劓图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即有律轻情重者,亦必奏请裁决,毋擅有轻重。度可上弭天变,下收人心。”时朝士久以言为讳。侨疏上,自揣必死,輿様待命。刘瑾大怒,矯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其秋,瑾败,侨寻召复官,引病去。宸濠反,王守仁起兵古安,侨首赴义。

世宗即位,即家授台州知府。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冦婚丧祭礼境内大治。嘉靖二年举行卓异。都御史姚镆上书讼侨日:“人臣犯颜进谏,自古为难。曩‘八党’弄权,逆瑾乱政,廷臣结舌,全躯自保。而给事中刘掞、评事罗侨殉国忘身,发摘时弊,幸存余息。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乃侨知台州,掞知长沙,使怀忠竭节之士淹于常调,臣窃为朝廷惜之。”帝纳其言,擢侨广东左参政,侨辞。部牒敦趣,不得已之官。逾年,遂谢病归。

侨教行谊,动则古人。罗洪先居丧,不废讲学,侨以为非礼,遗书责之。其峭直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B.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C.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D.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昃”,指太阳偏西,表时间。“日昃”相当于十二时辰中的“未时”,大约为现在的下午一点至三点。
B.“黥劓”,古代刑罚名。“黥”,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劓”,劓刑,受刑人被割耳朵。
C.“輿梓”,古代把棺材装在车上随行,表示有罪当死或就死之意。过去常用“面缚輿梓”表示放弃抵抗。
D.“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牒。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侨善理政务,政绩突出。任新会县知县时,有仁惠爱民的政绩;担任台州知府期间,境内治理得很好,政绩考核卓越。
B.罗侨敢于直言,不避生死。担任大理右评事时,面对朝中大臣缄默不语,明哲保身的情形,他不顾自身安危指出时政弊端。
C.罗侨举止得体,讲究礼法。他行事效法古人,罗洪先居丧期间,仍然不停止讲学,罗侨认为这样做不合礼法,就写信指责他。
D.罗侨胸怀忠诚,受同僚认可。刘瑾欲治罗侨的罪,李东阳据理力争使之免罪:姚镆认为罗侨是怀忠尽节之士,应得到提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蔵之大患也。
(2)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三近,字德修,峄县人。隆庆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四年六月,疏言:“善治者守法以宜民,去其太甚而已。今庙堂之令不信于郡县,郡县之令不信于小民。蠲租矣而催科愈急,恤刑矣而冤死相望。正额之输,上供之需,边疆之费,虽欲损毫厘不可得。形格势制,莫可如何。且监司考课,多取振作集事之人,而轻宽平和易之士。守令虽贤,安养之心渐移于苛察,抚字之念日夺于征输,民安得不困!乞戒有司务守法。而监司最毋但取旦夕功,失惇大之体。”已,复疏言:“抚按诸臣遇州县长吏,率重甲科而轻乡举。同一宽也,在进士则为抚字,在举人则为姑息。同一严也,在进士则为精明,在举人则为苛戾。是以为举人者,非华颠豁齿不就选;人或裹足毁裳,息心仕进。夫乡举岂乏才良,宜令勉就是途,因行激劝。”诏皆俞允。神宗嗣位,起户科给事中。万历元年,平江伯陈王谟以太后家姻,夤缘得镇湖广。三近劾其垢秽,乃不遣。给事中雒遵等劾谭纶被谪,三近率同列救之。诏增供用库黄蜡岁二万五千,三近等又谏,皆不从。时方行海运,多覆舟,以三近言罢其役。隆庆间,肃王缙用贿以辅国将军袭封,至是又请复庄田,三近再疏争,遂弗予。初,有今征赋以八分为率,不及者议罚。三近请地凋敝者减一分,诏从之。中官温泰请尽输关税盐课于内库三近言课税本饷边今屯田半芜开中法坏塞下所资惟此苟归内帑必误边计议乃寝。十二年秋,巡抚保定。畿辅大饥,振贷有方。起兵部右侍郎,以亲老辞,不许。寻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注)①开中法,明清政府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温泰请尽输关税盐课于内库/三近言/课税本饷边/今屯田半芜/开中法坏/塞下所资惟此/苟归内帑/必误边计/议乃寝
B.中官温泰请尽输关税盐课于内库/三近言/课税本饷边/今屯田半芜/开中法坏塞下所资/惟此苟归内帑/必误边计/议乃寝
C.中官温泰请尽输关税/盐课于内库/三近言课税本饷边/今屯田半芜/开中法坏塞下所资/惟此苟归内帑/必误边/计议乃寝
D.中官温泰请尽输关税/盐课于内库/三近言课税本饷边/今屯田半芜/开中法坏塞/下所资惟此/苟归内帑/必误边/计议乃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蠲租”意思是免除租税,中国古代有些开明君主有时采用“蠲租”的方式施惠于民。
B.“考课”是朝廷依照法规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据表现予以升降赏罚的官吏管理制度。
C.“抚字”指抚育爱养子女,也指良吏爱护人民。“字”是会意字,本义是在屋内生子。
D.“举人”指汉代没有科考时,县乡负责推荐人才的人;明、清时,称乡试中考中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隆庆四年六月,贾三近就征税及考课等问题上疏,表现了依法而宽和的政治理念。
B.贾三近反对重科举取仕者而轻地方荐官的做法,也批评了举人息心于仕进的态度。
C.贾三近敢于弹劾太后姻亲陈王谟的恶行,让他失去了已经到手的镇守湖广的机会。
D.上疏力阻恢复肃王庄田,京畿大灾振贷有方,贾三近是一位正直有为的明朝官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乞戒有司务守法。而监司最毋但取旦夕功,失惇大之体。
(2)肃王缙用贿以辅国将军袭封,至是又请复庄田,三近再疏争,遂弗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速哥,蒙古人,以壮勇居军中。岁甲寅,宪宗命从都元帅等入蜀。乙卯,万户刘七哥与宋兵战巴州,失利,陷敌中。速哥驰入其军,夺刘七哥等以归。又从都元帅纽璘败宋将刘整,破云顶山城。纽璘受诏会涪州,至马湖江,速哥以革为舟,夜渡江至行在所,陈道梗失期,帝慰遣之。未几,复自涪州入奏事,遇宋军于三曹山,速哥众仅百余,奋兵疾战,败之,夺其器械旗鼓以归。

世祖即位,赐白金、弓刀、鞍勒。至元二年,四川行省遣速哥招收降民,得三千余人。四年,从征泸州,取泸川,赏赉加厚。用平章政事赛典赤荐,迁行尚书省员外郎。九年,建都蛮叛,速哥将千人为先锋,破黎州火尾寨,攻连云关。十一年,进围嘉定,速哥率舟师会平康城,修筑怀远等寨,夺其要害。成中大震,宋将率舟师遁。速哥追击,溺死者不可胜计,遂与中使沈答罕徇下流诸城,紫云、泸、叙皆降。进围重庆,速哥以所部兵镇白水、马湖江口。十三年,帝道脱术持诏谕其守臣使降,不听,乃分兵为五道,水陆并进攻之。众军不利,唯速哥获战舰三百艘,俘其众百三十人。涪州守将遣书纳降,速哥率千人往察其情伪。速哥至涪州,果降,遂入其城。重庆守臣张万率众来袭速哥一日夜出兵凡与十八战斩首三百余级万败走未几万复以积兵三千人来攻又战败之。时泸州复叛,速哥从大军讨平之。重庆受围久,其守将赵安开门出降,制置使张珏遁,速哥追破之,虏百余人及其舟二十余艘。以功授成都水军万户。二十九年,入朝,加都元帅。元贞元年,家居数岁卒。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庆守臣张万率众来袭速哥/—日夜出兵凡与十八战/斩首三百余级/万败走/未几/万复以积兵三千人来攻/又战败之/
B.重庆守臣张万率众来袭/速哥一日夜出兵凡与十八战/斩首三百余级/万败走/未几/万复以积兵三千人来攻/又战败之/
C.重庆守臣张万率众来袭速哥/一日夜出兵凡与十八战/斩首三百余级/万败走未几/万复以积兵三千人来攻/又战败之/
D.重庆守臣张万率众来袭/速哥一日夜出兵/凡与十八战/斩首三百余级/万败走未几/万复以积兵三千人来攻/又战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寅”属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用作纪年、月、日序号。
B.“世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庙号,世祖一般是王朝开创者或有作为的君主专用庙号。
C.“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的中央官府机构,主要进行军事管理掌管军政事务。
D.“万户”在元代为军队官职名称,即“万夫之长”,按统兵人数多少,级别各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速哥强壮勇猛,善于冲锋陷阵。元宪宗年间,他参与了征讨四川的巴州大战,攻破云顶山城,在三曹山以少胜多,击溃宋军,缴获军器旗鼓等战利品。
B.速哥战功显赫,受到朝廷赏赐。元世祖即位,他受赏白银、弓刀和马鞍;他跟从征讨泸州,夺取泸川,赏赐非常丰厚;他曾先后担任要职,深得器重。
C.速哥连年征战,多次平定叛乱,建都蛮叛乱,速哥率领千人为先锋,攻破黎州火尾寨,攻下连云关从而平定叛乱;泸州反叛,速哥跟从大军讨伐平定。
D.速哥粗中有细,遇事行动谨慎。元军围攻重庆时,涪州守将派人送来书信归降,速哥率领千人前往察看情况的真伪,果然是真降,这之后才进入涪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速哥以革为舟,夜渡江至行在所,陈道梗失期,帝慰遣之。
(2)速哥追击,溺死者不可胜计,遂与中使沈答罕徇下流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