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懋,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已而将兵,功多,累进右都督。永乐元年,封宁阳伯,禄千石。六年三月镇宁夏,善抚降卒。明年从北征,领左哨。战忽失温,与成山侯王通先登,都督朱崇等之,遂大捷。二十年从北征,领御前精骑破敌于屈裂河。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还京,赐龙衣玉带,册其女为丽妃。成祖之崩于榆木川也,六军在外,京师守备虚弱。仁宗召懋与阳武侯薛禄精骑三千驰归,卫京师。命掌前府,加太保,与世侯。宣德元年,从讨乐安。还,仍镇宁夏。得黑白二兔以献,宣宗喜,亲画马赐之。懋在镇久,威名震漠北。顾恃宠自恣,乾没钜万。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 英宗即位,命偕张辅参议朝政,出为平羌将军,镇甘肃。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参赞侍郎柴车劾懋失律致,又取所遗老弱,冒为都指挥马亮功,受升赏,斩。诏免死,夺禄。久之还禄,奉朝请。十三年,福建贼邓茂七反。都御史张楷讨之无功,乃诏懋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帅京营、江浙兵往讨。至浙江,有欲分兵扼海口者,懋曰:“是使贼致死于我也。”明年抵建宁,茂七已死,余贼聚尤溪、沙县,诸将欲屠之,懋曰:“是坚贼心也。”乃下令招抚,贼党多降。分道逐捕,悉平之。已而沙县城复炽,久不定,会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诏班师。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赠浚国公,谥武靖。懋修髯伟貌,声如洪钟。胸次磊落,敬礼士大夫。“靖难”功臣至天顺时无在者,惟懋久享禄位,数废数起,卒以功名终。
(选自《明史·陈懋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都督朱崇等之,遂大捷 乘:随后杀到
B.仁宗召懋与阳武侯薛禄精骑三千驰归   帅:率领
C.参赞侍郎柴车劾懋失律致     寇:被攻打
D.受升赏,斩 论:应当判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B.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C.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D.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元年指的是帝王改换年号的下一年。
B.六军,本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后来泛指禁军。其具体组成部分各朝代并不一致。
C.北狩,本意是到北方狩猎。此为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即明英宗被瓦刺俘虏。
D.谥武靖,即陈懋的谥号为“武靖”。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懋长期征战,功勋赫赫。成祖时期,他多次随驾北征,均能取胜;宣宗时期,他从讨乐安,镇守宁夏,威名远扬。
B.陈懋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屈裂河战后,撤军时他巧妙设伏,大败敌军;讨伐邓茂七,他采取正确策略,成功平叛。
C.陈懋仪表堂堂,胸怀坦荡。他长须飘飘,相貌伟岸,声如洪钟;他心胸磊落,尽管位高权重,但能敬重礼遇士大夫。
D.陈懋几起几落,幸得善终。作为四朝元老,他是“靖难”功臣中唯一活到天顺时期的人,并且久享禄位,以功名终老。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
②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7 06:4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B.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C.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D.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朝廷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而官员守丧期满之后,朝廷就可以起用。
B.伍,是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文中用来代指军队,今天也有“参军入伍”之说。
C.朔望,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称为“望”,望日的第二天,叫既望,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称为“晦”。
D.疏,疏通、分条陈述,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战国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朝始称为奏。汉代臣僚分析问题的奏章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办案精明,体察民情,安抚灾民,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魏源深得朝廷重用,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B.魏源本来被委以重任去平定大盘山的乱民,但他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皇帝又命令他去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C.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此建议很好,上奏请求朝廷施行。
D.魏源整治边镇有方,但因推荐兵部侍郎于谦等事被谏官以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并没有追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2)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沈希仪,字.唐佐,贵县人。嗣世职为奉议卫指挥使。正德十二年,调征永安。以数百人捣陈村寨,马陷淖中,腾而上,连馘三酋,破其余众。
嘉靖五年,总督姚镆将讨田州岑猛。用希仪计,间猛妇翁归顺土酋岑璋,使图猛,而分兵五哨进。
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比明合战,则所遣军已立帜山巅,贼大败溃。猛走归顺,为璋所执,田州平。希仪功最,镆抑之,止受赉。
改右江柳庆参将,驻柳州。柳在万山中,城外五里即贼巢,军民至无地可田,而官军素罢不任战。
又贼耳目遍官府,闺闼.动静无不知。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请于制府。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乃求得与瑶通贩易者数十人,持其罪而厚抚之,使诇贼。贼动静,希仪亦无不知。及驻军设伏,贼必至,遇伏辄奔。官军击之,无不如志。已,贼寇他所,官军又先至。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
希仪每于风雨晦冥夜,侦贼所止宿,分遣人赍铳潜伏舍旁。中夜铳举,贼大骇曰:“老沈来矣!”咸挈妻子匍匐上山。儿啼女号,或寒冻触厓石死,争怨悔作贼非计。希仪镇柳、庆久,渠魁宿猾捕诛殆尽。先后捣巢,斩馘积五千余级,未尝悉奏功,故多不叙。十九年,复谢病,柳人祀之山云祠。希仪镇柳、庆,每战必先登,身数被创,阴雨辄痛剧,故数谢病。二十六年,琼州五指山熟黎素畏法,供徭赋,知州邵浚虐取之。其酋那燕遂结崖州、感恩、昌化诸黎为乱。希仪乃偕参将武鸾、俞大猷等直入五指山下,斩那燕及其党五千四百有奇。后倭寇海上,命督川、广兵赴剿。无功,为周如斗劾罢。
赞曰:呜呼,明至中叶,曷尝无边材哉!如沈希仪之徒,出奇制胜,得士卒死力,虽古名将何以加焉?然功高赏薄,起蹶靡常。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粗龉不相入也!
(选自《明史•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B.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C.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D.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希仪颇有勇力。陈村寨一战,希仪的战马陷在泥淖之中,他腾跃而起,连杀几个头领。
B.沈希仪智谋过人。姚镆征讨岑猛,用希仪离间计,夜出奇兵,最终大败岑猛,平定田州。
C.沈希仪战功显赫。在镇守柳庆二州期间,捣毁贼巢,先后斩杀不法之徒,就达到五千多。
D.沈希仪深得人心。希仪平定柳州厚抚有罪士卒,离开时,有柳人在山云洞为他设祀纪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
(2)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龃龉不相入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达可传(节选)

吴达可,字安节,宜兴人,尚书俨从孙也。万历五年进士。历知会稽、上高、丰城,并有声。选授御史。疏请御经筵勤学,时与大臣台谏面议政务,报闻。大学士赵志皋久疾乞休,未得请。达可力言志皋衰庸,宜罢,不纳。二十八年正月请因始和布令,举皇长子册立冠婚礼,简辅臣补台谏,撤矿税中使,不报。视盐长芦。岁侵,绘上饥民十四图,力请振贷。税使马堂、张日华议加盐税,奸商妄称嘉靖中大同用兵贷其赀三万六千金,请于盐课补给,户部许之。达可皆抗争,事得已。改按江西。税使潘相殴折辅国将军谋圮肢,并系宗人宗达,诬以劫课,劾上饶知县李鸿主使。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同官汤兆京亦极论相罪,且言辽东高淮、陕西梁永、山东陈增、广东李凤、云南杨荣皆元恶,为民害,不可一日留。皆弗听。鸿,吴人,大学士申时行之婿。万历十六年举北闱乡试,为吏部郎中高桂所攻。后七年成进士。至是,抗相,以强直称。相又请开广信铜塘山,采取大木,凿泰和斌姥山石膏,达可复极谏不可,阁臣亦争之,乃寝。还掌河南道事。佐温纯大计京官。寻陈新政要机,痛规首辅沈一贯。疏留中。擢太仆少卿,再迁南京太仆卿。召改光禄,进通政使。镇抚史晋以罪罢,妄投封章诋朝贵。达可封其疏而劾之,晋寻得罪。奏请正疏式、屏谗邪,重驳正,惩奸完数事,帝嘉纳焉。寻上疏乞休去。卒,赠右副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B.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C.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D.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B.大学士,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等。大学士中居首者,称首辅,其权最大。
C.乡试,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在京城考试,每三年一次,均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D.留中,文中指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还可指留在朝中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达可深谋远虑,直言进谏。他考虑到国家的未来和稳定,劝说皇上积极参加经筵,册立太子,撤去矿税中使等。
B.吴达可心系百姓,造福一方。他做过多地知县,并且都留下了美好的名声;在长芦为救济灾民尽到了责任。
C.吴达可忠心耿耿,心怀国家。他规劝首辅沈一贯,阻止了史晋诋毁朝廷贵胄,并弹劾他,退休离任前还不忘进言。
D.吴达可坚守原则,不畏权势。税使马堂等增加盐税的提议和潘相的诬告及采木凿石等行为都因为他的上书劝谏而得以止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盐长芦。岁侵,绘上饥民十四图,力请振贷。
(2)达可复极谏不可,阁臣亦争之,乃寝。还掌河南道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淮举洪武末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既而与缙等六人并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进侍读。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黜,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明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辅导太孙。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皇太子监国。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还,太子遣使迎稍缓,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忠皆坐系十年。
仁宗即位,复官。寻擢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内制。丁母忧,乞终制。不许。明年以疾乞休,许之。父性年九十,奉养甚欢。及性卒,赐葬祭,淮诣阙谢。值灯时,赐游西苑,诏乘肩舆登万岁山。命主会试,比辞归,饯之太液池,帝为长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复来。”明年入贺。
淮性明果,达于治体。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将,必能灭贼,愿急遣。”彬卒擒法良。又时有告党逆者。淮言于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复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时,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广。”帝皆从之。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蕃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众议欲许之。淮曰:“彼势分则易制,一则难图矣。”帝顾左右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西域僧大宝法王来朝,帝将刻玉印赐之,以璞示淮。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明史一百四十七卷》,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B.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C.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D.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嫡以长,是指古代帝王选接班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一般多是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是中国古代的丁忧之制,即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一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等。
D.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黄淮很受重用,成祖不仅让他参与国家机密重务,还让他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蹇义、金忠等人共同辅佐太子监国。
B.黄淮深得仁宗的敬重,黄淮入宫谢恩,仁宗诏令他乘轿子登万岁山;到他辞归时,仁宗为他饯行,还写了一首长诗送给他。
C.黄淮明辨果断,长沙妖人李法良造反,仁宗想派李彬讨伐,但遭到汉王的阻挠,在黄淮的劝说下派出李彬平叛,最终取得胜利。
D.黄淮见识高远,阿鲁台请求统治吐蕃各部,朝中众臣的意见想答应他,黄淮提出反对意见,指出吐蕃统一则朝廷难以图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
(2)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忠皆坐系十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理从之游,得其指授。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卿,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连遭艰,不预试。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正德九年举进士。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调文选,请告归。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诏跪阙门,予杖夺俸。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纪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乃止。明年,大计京官,黜张璁、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璁、萼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急去。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为关中学者所宗。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B.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C.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D.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指百姓居住处,古代有“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之说。文中“同里”指“同乡”。
B.国学,明朝时指国子监,是朝廷在京城设立的官学,也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C.遭艰,指遭父母之丧。父母死后,儿子要守丧三年,期间不能去做官,但可以应考。
D.赠,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马理受赠官职,可见朝廷对他肯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理才华横溢,名盛一时。他在经学方面造诣高,曾得到了杨一清的点名褒赞;入国学后更是名震都城,连高丽、安南使者都十分仰慕他。
B.马理性格耿直,敢于谏诤。他曾经和郎中张衍瑞等人为了劝阻皇帝南巡,不惜冒犯天威,跪在皇宫门前进谏,最后被处以杖刑,并夺去俸禄。
C.马理明辨是非,仗义执言。考核京外官吏时,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纪因为私人恩怨想罢免魏校、萧鸣凤、唐龙的官职,他极力为三人辩护。
D.马理活用古制,受人推崇。对于居丧之礼,他不照搬古礼,而是综合古礼和司马光、朱熹的意见,调和使用,这一做法后来被关中读书人效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
(2)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