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 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胃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让,窦太后不许,蕃复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
[注]:①投传:投弃符信,借指弃官、 辞职。②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③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B.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C.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D.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母忧”意同“丁内忧”,指遇到母亲的丧事;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孝。
B.“辟”“征”与《陈情表》“察臣孝廉”的“察”同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C.“茂才”即秀才, 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 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讳称死还有“薨、不禄”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B.陈蕃仰慕高洁,礼待贤士。他做乐安太守时, 对郡中高洁之士周璆只称字不叫名并特别为他安一张床;也曾上疏朝廷建议选用清贤之士任地方官。
C.陈蕃识见卓异,视民如子。公卿主张派军队去打零陵、桂阳的山贼,而他认为二郡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使百姓成为山贼的。
D.陈蕃胸怀大局,仗义执言。 朝廷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托病不朝,他写信指责那些尚书不仁不义,让他们畏于公义起而视事,稳定了朝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
⑵蕃上疏让,窦太后不许,蕃复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1 05:0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苏轼,宇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闻者始哗不厌:心服
C.适足以之也 累:拖累
D.赙以金帛,之 辞:告辞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侪”,是“等辈,同类”的意思,相当于“伦”“徒”“属”“辈”等。
【小题4】下列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A.②③④B.①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未成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以为:“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B.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C.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D.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州,名称源于陕西省凤翔县境内的雍山、雍水,古时天下分九州(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秦居雍州。
B.刺史,义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C.男:《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男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一个等级。
D.“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文中指“和尚”,和《游褒禅山记》中的“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B.苏瑰为官清廉爱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他劝谏武后为民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
C.苏瑰嫉恶如仇: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D.苏瑰直言敢谏:他不按照当时的习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2)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①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②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欲反,必先杀我。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臵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 观。训词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 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②,是岁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③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注】①居者:家里人。②猘zhì,狂犬,猛犬。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郡僚有格者 沮:败坏
B.故事戍者既行 故事:旧例
C.为糜粥药饵,路界  赒:救济
D.广南之命既得辞矣,拜今命   顾:反而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B.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C.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D.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判吴建认为林孝泽平定贼人,保全了城邑,立下大功应该奖赏,于是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B.贼人想要侵犯城邑,林孝泽不跟同僚商讨,不请求援助,独自谋划,在贼人发动袭击前突袭敌人并一举擒获,表现得有勇有谋。
C.林孝泽年轻时喜欢词章,卓越不凡,一时间同辈人纷纷上奏表举荐他。宣和六年,林孝泽考中了进士。
D.林孝泽处事详整,果断精明,爱护百姓,不贪图小利,廉洁自律,是官员学习的楷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
(2)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具食。信亦知意,怒,竟绝去。信钓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谓良曰   顾:回头看
B.旦日视其书 旦日:天亮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假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具食  乃装遣荆轲
B.乃得复见将军此    信钓城下
C.信亦知意 吾还也
D.父足受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B.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C.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D.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能忍辱为老人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人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大丈夫的尊严。
D.韩信受辱时,众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B.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C.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屈原姓芈,与楚怀王同姓,姓是区别血缘的,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的始祖的符号。
B.楚怀王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C.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相当于宰相。后来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并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让她在怀王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B.怀王决定放走张仪,在朝廷做官的屈原劝谏怀王,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C.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D.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不听屈原进谏,而听从子兰建议去到秦国,却被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最终死在秦国并埋葬在那里。
【小题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