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倜傥有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叱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倜傥有略器:才能,才干
B.唐公天子位践:登上
C.寂独故旧恩居其上用:因为
D.诚不能无少望:希望,愿望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B.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C.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D.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才干卓异,有识人之明。早在李渊还是唐公镇守太原时,刘文静就察知他胸怀大志,与李氏父子深相交结。
B.刘文静深受秦王器重。刘文静认为河洛两地虽然盗贼横行,但只要抓住机会,降服盗贼,收归自用,对成就王业有很大帮助。秦王深以为然,听从了他的建议。
C.刘文静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刘文静自恃才高,鄙视裴寂,更不满自己位居其下,多次在政治上用诡计打击裴寂,结下仇怨。
D.刘文静结交裴寂,交友不慎。刘文静因心怀怨愤被皇帝认为有反叛之心,裴寂趁机落井下石,刘文静最终被冤杀。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2)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8 05:0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谅,眉山人。九岁而孤,谅力学自奋,年十四,即冠乡书,登高第。以兵书谒枢密曾布,布使人邀诣阙,既见,觉不能合,径去。布为相,谅予书,规以李德裕事,布始怒。蒋之奇、章楶在枢府,荐为编修官,布持其奏不下,为怀州教授徽宗见其所作《新学碑》,曰:“文士也。”著《河北根本籍》,上之朝。张商英见其书,谓为天下部使者之最。提点京东刑狱。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加徽猷阁待制、江淮发运使。蔡京破东南转般潜运法为直达纲,应获者率游手亡赖,盗用干没,漫不可核,人莫敢言。谅入对,首论之,京怒。会汴、泗大水,谅亲部卒筑堤,徙民就高,振以米粟。水退,人获全,京诬以为漂溺千计,坐削籍归田里。执政或言:“水灾守臣职,发运使何罪?”帝亦知其枉,寻复徽猷阁待制。宣和七年,修国史。初,朝廷将有事于燕,谅曰:“中国其有忧乎。”乃作书贻宰相曰:“今契丹之势,其亡昭然,取之当以渐,师出不可无名。宜别立耶律氏之宗,使散为君长,则我有存亡继绝之义,彼有瓜分辐裂之弱,与邻崛起之金国,势相万也。”至是,又言郭药师必反。帝不听,大臣以为病狂,提举嵩山崇福宫。是冬,金人举兵犯燕山,药师叛降,皆如谅言。乃复起谅为京兆,未几,卒,年五十八。

(选自《宋史·任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B.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C.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D.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侧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后用来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去朝廷,也可指去京都。
B.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文职官员。
C.徽宗,本文指宋朝皇帝赵信的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名号,古代遇到大事、要事,常常更改年号。
D.出,指京官离开京城任职。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有“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谅为人直率,刚正不阿。他曾带着兵书去拜见枢密曾布,见面后,觉得不能志同道合,便径自离去;他还曾进谏抨击蔡京,而招致诬陷。
B.任谅富于学识,著作等身。他虽九岁丧父,但发奋学习,十四岁时名列乡试第一;他创作的《新学碑》得到了徽宗的赞赏,称其为“文士”。
C.任谅为官有道,治理有方。他采用做标记的方法,解决了梁山泺渔民做盗贼的问题;他曾率领土卒筑堤,迁移百姓,放粮救灾。
D.任谅眼光敏锐,洞察时事。他综合分析宋国、辽国和金国的形势,提出了解决辽国问题的正确措施;他准确预测了郭药师反叛的历史事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2)今契丹之势,其亡昭然,取之当以渐,师出不可无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崔 护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已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小题1】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独倚小桃柯伫立斜柯:横枝
B.尔后绝不复至尔后:此后
C.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在会试中考中的人的通称。
D.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笄年: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笄年,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
B.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
C.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
D.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年清明节,崔护至郊外,无意中发现一座花木掩映、清净优雅的庭院。意欲上前讨水,不料开门的却是一位美丽的姑娘,端出一杯清水给他解渴,并落落大方地望着他。
B.第二年清明,崔护又去找那姑娘。虽然依旧是桃红柳绿,但大门紧闭,不见日思夜想的姑娘,面对明媚春光和灼灼桃花,崔护的心情无限惆怅,于是他左门题写一首诗,两人的爱情就是由这首诗确立的。
C.在小说的最后,他们的真情感动了上苍,奇迹真的发生了。崔护竟将女子哭过来,姑娘睁开美丽的双眼,恍如隔世般哀怨地望着崔护。二人悲喜交加,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D.这个故事中崔护题的诗《题都城南庄》广为后世传诵,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小题4】把下列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以父崧卿荫,补番禺县尉。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侂胄矍然。至濠州,金帅纥石烈子仁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不能诘,授以报书曰:“和与战,俟再至决之。”信孺还,诏侍从、两省、台谏官议所以复命。众议还俘获,罪首谋,增岁币五万,遣信孺再往。金人见信孺忠恳,乃曰:“割地之议姑寝,但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外,别犒师可也。”信孺固执不许。复命,再差抵汴。宗浩变前说,别出事目。信孺曰:“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今得此求彼,吾有陨首而已。” 信孺还,言:“敌所欲者五事: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师头耳。”侂胄大怒,夺三秩。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信孺使北时,年财三十。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

(节选自《宋史·方信孺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代称国家。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信孺才能出众。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领会敌方要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
B.方信孺临危不乱。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但仍沉着冷静,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
C.方信孺坚守气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朝廷尊严。
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要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太祖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太祖,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②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同类题5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
【小题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shěn)由也
C.妇啼一何苦D.何故而至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