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由乡贡授合浦训导。瑶寇充斥,内外无备。锦条具方略,悉中机宜。巡抚叶盛异之,檄署灵山县事。城毁于贼,锦因形便,为栅以守,广设战具,贼不敢逼。满秩去官民曰:“公去,贼复至,谁御者?”悉逃入山。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驰驿之官,民复来归。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天顺六年,破贼罗禾水,再破之黄姜岭,又大破之新庄。先后斩获千余级,还所掠人口,贼悉平,乃去栅,筑土城。盛及监司屡荐其才。成化改元,会廉州为贼所陷,乃以锦为试知府。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四年,上官交荐,请改授宪职,令专备钦、廉群盗。乃以为按察使佥事,益勤于政。十年赐敕旌异。久之,进副使。锦以所部屡有盗警,思为经久计,乃设团河营于西,设新寮营于南,别设洪崖营以杜诸寇出没路,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十四年,兵部上其抚辑功,被赉。锦在兵间,以教化为务。灵山尚鬼,则禁淫祀,修学校,劝农桑。其治廉、钦,皆饬学宫,振起文教。为人诚实,洞见肺腑,瑶蛮莫不爱信。其行军,与士卒同甘苦,有功辄推以与人,以故士多效死,所在祀。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B.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C.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D.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贡: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常科的考生一般有两个,一个是生徒,另一个是乡贡。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B.满秩:指的是官员按照任期、年龄领满俸禄。古代官员的俸禄根据年终考评确定。有功者俸禄增加,有罪者俸禄减少乃至取消。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与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
D.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锦才华卓著,深受赏识。瑶寇泛滥,林锦洞悉形势,分条陈述方略,分析到位。受到巡抚叶盛的重视。
B.林锦防守有功。暂代灵山县事时,林锦根据地形,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战争用具,对贼寇形成威慑,保得一方太平。
C.林锦作战能力很强。天顺六年,他与贼寇在多地交战,屡战屡胜,斩首千余,被贼人掠走的百姓,也得以生还。
D.林锦政绩显著,受人敬重。他为政勤勉,重视教化,在管辖区移风易俗,兴学重农,为人坦诚,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和信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2)别设洪崖营以杜诸寇出没路,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6 11:3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铭,御史。杰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隆庆元年,巡抚畿辅。冬,寇大入永平,疏请蠲被掠地徭赋,且言:“比年罚行于文臣而废于武弁,及于主帅而略于偏裨,请饬法以振国威。”俱报可。已,劾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观望,寇退则断死者报首功,又夺辽东将士棒槌崖战绩,帝敕焘、随卿还籍听勘。诏遣中官李祐督苏、杭织造。杰言:“登极诏书罢织造甫一年,敕使复遣,非画一之政。且内臣专恣,有司剥下奉之,损圣德非小。”帝终不听。驾幸南海子,命京营诸军尽从。徐阶、杨博等谏,不听,杰复争之,卒不从。刑部侍郎洪朝选以拾遗罢,上疏自辨,杰等劾其违制,遂削职。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十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以督诸将击敌,录一子官。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督抚诸臣庇之,杰独不与比。帝谓成梁前功皆由巡按勘报,卒置成梁等不问,而心以杰为不欺。旋就进右副都御史。日本陷朝鲜,朝鲜王避难将入辽,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召理戎政,进右都御史。日本封贡议起,杰曰:“平秀吉罪不

胜诛,顾加以爵命,荒外闻之,谓中朝无人。”议不合,徙南京户部尚书。移疾归。起南京工部尚书。就改兵部,参赞机务。卒官。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郝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B.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C.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D.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人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移疾:意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托疾”。
D.赠: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帝王或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赐予其相应的称号,为“赠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杰爱护百姓,敢于为民请命。贼寇入侵永平,他上书请求免除被劫掠地区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并得到了皇帝的应允。
B.郝杰正直耿介,弹劾有罪之人。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消极抗敌,贪取功劳,郝杰上书弹劾,使二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C.郝杰屡有谏言,但不为皇帝采纳。他认为恢复织造,是前后不一的政令;他反对皇帝命京营各军护驾至南海子,但都未被听从。
D.郝杰对待邻国,态度迥然不同。对避难的朝鲜王,郝杰建议朝廷善待他;对日本想要受封和朝贡的请求,他则认为应该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
(2)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明太祖平武昌,即议律令。吴元年冬十月,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珮,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谕之曰:“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又恐小民不能知,命大理卿周桢等取所定律令,自礼乐、制度、钱粮、选法之外,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训释其义,颁郡县,名曰《律令直解》。太祖览其书而喜曰:“吾民可以寡过矣。”
洪武元年,又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讲《唐律》,日进二十条。五年,定宦官禁令及亲属相容隐律,六年夏,刊《律令宪纲》,颁之诸司。其冬诏刑一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及成,翰林学士宋濂为表以进,曰:“臣洪武六年冬十一月 受诏, 明年二月书成。篇目一准于唐: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厩库,曰擅兴,曰贼盗,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曰断狱,曰名例。采用旧律二百八十八条,续律百二十八条,旧令改律三十六条,因事制律三十一条,《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合六百有六条,分为三十卷。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九年,太祖览律条犹有未当者,命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详议,厘正十有三条。十六年,命尚书开济定诈伪律条。二十二年,刑部言:“比年条例增损不一,以致断狱失当。请编类颁行,俾中外知用遵守。”遂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取年所增者,以类附入,改《名例律》冠篇首。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九》)
(注)①吴元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一年为自己建了一个字的年号“吴”。②亲属相容隐律: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亲属可以相互包容隐瞒犯罪,法律不予制裁或减轻处罚。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恐小民不能知     周:全都
B.类聚成    编:册子
C.《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   掇:编辑
D.取年所增者 比: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颁郡县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着
B.臣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诏 弱天下之民
C.俾中外知遵守 此虽免乎行,犹有待者也
D.改《名例律》冠篇首    不拘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令,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令、县令,文中指的是法令。
B.宦官,宫中侍奉的官,意同《孔雀东南飞》里“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之“宦官”。
C.表,这里是指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狱,指案子,《曹刿论战》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之句的“狱”即是此意。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庆/亲加裁酌
B.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庞/亲加裁酌
C.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烷亲加裁酌
D.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疣/亲加裁酌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太祖平定武昌之后,就下令朝中大臣二十人为议律官修订法律,并亲自召见诸臣,讲论律文要义,表明皇上对修订大明法律极为重视。
B.通过二个月的努力,议律官们修成律令,共有法令-百四十五条,律条二百八十五条,简称为《律令直解》,并颁发这些册子给郡县。
C.在《唐律》的基础上,刘惟谦等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三十卷的《人明律》修成,但以后并没有停止增删,直到洪武二十二年才算基本修定。
D.选文简述了明太祖诏令修定人明律令的事情,所关涉的律文名目繁多,参与人员众多,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却写得清晰明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
(2) 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
(3) 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天顺初,改修撰,教小内侍书。阁臣徐有贞、李贤下狱,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王翱以正荐,遂召见文华殿。正长身美须髯,帝遥见,色喜。既登陛,连称善。问年几何,家安在,何年进士,正具以对。复大喜曰:“尔年正强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尔内阁,其尽力辅朕。”正顿首受命。趋出,石亨、张軏遇之左顺门,愕然曰:“何自至此?”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择一阁臣。”问为谁,帝曰:“岳正。”两人阳贺。帝曰:“但官小耳,当与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两人曰:“陛下既得人,俟称职,加秩未晚。”帝默然,遂命以原官阁。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帝许焉。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因劝吉祥辞兵柄。复诣亨,谕令自戢。亨、吉祥揣知正意,怒。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帝怒,谪钦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旬日。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
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乃释为民。
宪宗立,御史吕洪等请复正与杨瑄官,诏正以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正还朝,自谓当大用,而贤欲用为南京祭酒,正不悦。忌者伪为正劾贤疏草,贤嗛之。
成化元年四月,出正为兴化知府。正至官,筑堤溉田数千顷,节缩浮费,经理预备仓,欲有所兴革。乡士大夫不利其所为,腾谤言。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B.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C.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D.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D.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正颇得皇帝喜爱。皇帝召见岳正,远远地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心中很是喜欢,便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鼓励他尽力辅佐自己。
B.岳正秉持正义,但处事不够严谨。当时石亨、曹吉祥非常骄横,他主动向皇帝请命离间二人,却被识破,最终遭到皇帝的斥责。
C.岳正渴望受到重用,但时运不济。官复原职后,他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还伪造了岳正弹劾李贤的奏章的草稿,岳正因此得罪了李贤。
D.岳正为官勤政为民。他出任兴化知府时,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如兴修水利、灌溉良田数千顷,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2)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节选自《明史·詹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B.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C.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D.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 /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的朝代又称“太学”“国子学”等。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还可指撰写起居注的官员,在文中“起居注魏观”一句中则指官职名。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他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他自己改名为“同”。
B.詹同学识渊博,讲授《易》《春秋》讲得最好。他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能比。
C.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记录皇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詹同长于作诗写文,反应敏捷,富有才华,他凭借文章结交知己朋友,受到朋友称赞。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贯通。
(2)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七事,言诚敬孝谨无他,帝悦。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尝曲宴濙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王文恶林聪,文致其罪,欲杀之。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对曰:“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聪由是得释。英宗复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赐玺书、白金、楮币、袭衣,给驿,官其一子锦衣。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濙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
(选自《明史·胡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B.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C.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D.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鼓,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又称四更,如林觉民《与妻书》中的“辛亥三月廿六夜四鼓”。
B.祭酒,古代宴飨时尊长者酹酒祭神的礼仪,后发展为官名;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C.北狩,一是指到北方狩猎;二是借指向北进军;三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文中采用的是第三个义项。
D.中外在文中是朝廷内外或中央与地方的意思,此外,该词还有“内心和外表”“中国和外国”等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濙忠于朝廷。他曾上书太子监国七事,据实陈奏;英宗北狩时,他反对南迁,与于谦联合在一起,使朝廷内外有了坚定的心志。
B.胡濙备受器重。皇帝曾派他暗访建文帝的情况;太子监国时,汉王制造谣言诽谤太子,皇帝又派他查访此事;皇帝曾设宫中私宴宴请胡濙等人。
C.胡濙德高望重。他年高德劭深受朝臣称赞,包括皇帝在内都对他敬重有加,他的一句话就救了被王文污蔑而将要被杀的林聪的性命。
D.胡濙屡任要职。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左侍郎、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
(2)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