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小题。(22分)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纠:纠正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A.①手以付洪之B.①与洪之相见,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D.①乃卧而引药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   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小题5】(小题5)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07 02:4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徳,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设立的察举考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D.州郡是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沿袭九州之分,郡始于秦,完善于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太出身显贵,多次不就。郑太为司农郑众的曾孙,举孝廉,多次被辟三府,朝廷征召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见机行事。郑太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何进充耳不闻,郑太见机弃官而走。
C.郑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他引经据典用三条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在天下动乱之际,他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浮字叔元,沛国萧人也。初从光武为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从破邯郸。光武遣吴汉诛更始幽州牧苗曾,乃拜浮为大将军幽州牧,守蓟城,遂讨定北边。建武二年,封舞阳侯,食三县。浮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化,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属,以为从事;及王莽时故吏二千石,皆引置幕府,乃多发诸郡仓谷,禀赡其妻子。渔阳太守彭宠以为天下未定,师旅方起,不宜多置官属,以损军实,不从其令。浮性矜急自多,颇有不平,因以峻文诋之。宠亦很强,兼负其功,嫌怨转积。浮密奏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计难量。宠既积怨,闻之,遂大怒,而举兵攻浮。浮以书质责之,宠得书愈怒,攻浮转急。明年,涿郡太守张丰亦举兵反。时二郡畔戾,北州忧恐。浮以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而但遣游击将军邓隆阴助浮。浮城中粮尽,人相食。会上谷太守耿况遣骑来救浮,浮乃得遁走。尚书令侯霸奏浮¨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帝不忍,以浮代贾复为执金吾,徙封父城侯。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交易纷扰,百姓不宁。六年,有日食之异,浮因上疏曰:“……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寻其视事日浅,未足昭见其职。既加严切,人不自保,各相顾望,无自安之心。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史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以希虚誉斯皆日月失行之应……”帝下其议,群臣多同于浮,自是牧守易代颇简。帝以浮陵轹同列,每衔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永平中,有人单辞告浮事者,显宗大怒,赐浮死。

(节选自《后汉书·朱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B.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C.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D.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是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马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地位重要,故以马名官。
B.二千石,数量词,文中指粮食的数量,古代一石为一百二十斤,也可做容量单位。
C.幕府,古代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也可指幕僚,文中指的是官署。
D.执金吾,西汉末年率领禁兵保卫宫城乃至整个京城的官员,本名中尉,地位较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浮屡立军功,封侯拜将。他追随光武帝攻克邯郸、幽州,斩杀苗曾,平定北方,被封为大将军幽州牧、舞阳侯。
B.朱浮颇有抱负,广纳贤才。他在任上想有所作为,招纳安置当地名流和前朝官吏,因花费过大而引起同僚不满。
C.朱浮自负有功,心浮气躁。他写信严厉斥责渔阳太守彭宠,又密告彭宠有异心,导致彭宠等人反叛,最终元气大伤。
D.朱浮见识深远,直陈时弊。他借出现异常气象之机,上书光武帝,指出官员更换频繁的弊端,得到朝廷官员赞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以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而但遣游击将军邓隆阴助浮。
(2)帝以浮陵轹同列,每衔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伦,节度使光乘之子。少以荫累授蓝田县尉。以吏事勤恪,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国忠恃权宠,又名称,多征诸州县农人令铸钱。农夫既非本色工匠,被抑令就役,多遭篓罚,人不聊生。伦白国忠曰:“铸钱须得本色人,今抑百姓农人为之,尤费力无功,人且兴谤。请厚悬市估价,募工晓者为之。”由是役使减少,益铸钱之数。天宝末,宫内土木之功无虚日,内作人吏因缘为奸,伦乃躬亲阅视,省费减倍。
会安禄山反,车驾幸蜀,拜伦监察御史。时内官禁军相次到蜀,所在侵暴,号为难理;伦清俭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赖其理。襄州康楚元、张嘉延聚众为叛,凶党万余人,自称东楚义王。襄州刺吏王政弃城遁走。嘉延又南袭破江陵,汉、沔运阻绝,朝廷旰食。伦调发兵甲驻邓州界,凶党有来降者,必厚加接待。数日后,楚元众颇怠,伦进军击之。生擒楚元以献,余众悉走散,收钱物近二百万贯,并不失坠。
乾元三年,以伦为襄州刺史、十州节度使。时李辅国权用事,节将除拜,皆出其门。伦既朝廷公用,又不私谒辅国。伦受命未行,改秦州刺史。时吐蕃、党项岁岁入寇,边将奔命不暇。伦至秦州,屡与虏战。
德宗即位,选堪使绝域者,征伦拜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充通和吐蕃使。伦至蕃中,初宣谕皇恩,次述国威德远振,蕃人大悦。使还,迁太常卿、兼御史大夫。再入吐蕃,奉使旨,西蕃敬服。朝廷得失,数上疏言之。为宰相卢杞所恶,改太子少保。泾师之乱,驾幸奉天。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伦居家孝友,抚弟侄慈爱称。贞元十四年十二月卒,时年八十三。
(选自《旧唐书·韦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忠恃权宠,又名称 邀:谋取
B.汉、沔运阻绝     馈:运送
C.时李辅国权用事     秉:执掌
D.再入吐蕃,奉使旨 称:赞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役使减少,益铸钱之数 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伦调发兵甲驻邓州界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得过
C.伦既朝廷公用 谁大王为此计者
D.抚弟侄慈爱称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B.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C.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D.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伦正直敢言。杨国忠大量征用民工铸钱,搞得民不聊生,韦伦对杨国忠表达反对之意,并提出合理建议。
B.韦伦平叛有功。襄州叛乱时刺史王政弃城逃走,嘉延南袭,朝廷被困,韦伦调兵遣将,优待投诚敌人,最终抓获匪首。
C.韦伦不阿谀权贵。李辅国掌权时,韦伦没有私下去拜见,李辅国就设法阻扰朝廷任命,最后韦伦被改任秦州刺史。
D.韦伦出使吐蕃有功。韦伦初次出使,晓示皇恩,宣扬国威,吐蕃人大喜;再次出使,符合皇帝旨意,吐蕃人敬服。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伦清俭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赖其理。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大中丞传

袁中道

梅大中丞名国桢,字客生,楚之麻城人也。少俊朗,能诗文,善骑射。癸未登第,鸣琴畿辅,笑谭视事,不令而。邑多中贵,数扰条教。公诎其言,崇其礼,皆畏悦以去。以政最,入为御史。

壬辰春,宁夏逆贼刘东阳、许朝、哱氏父子,忿巡抚党馨裁制叛卒,特起杀之,遂据城掠堡而反。督臣魏学曾以变闻,朝廷旰食,公上封事:“贼不足畏,独秋高马肥,勾虏入犯,祸且不细。为今计者,惟择骁将扼虏,使不得入,而后贼可攻。臣见大将李如松,父成梁,弟如柏等,俱足智勇,且世受国恩,可使也。”上许之。上乃命如松往,而公监其军。公与如松驰宁夏城下。时贼婴城自守,外示卑顺,以缓我师;阴结虏众,以为声援。意待秋高虏集,肆其不逞。公知许朝、刘东阳等意欲献城,而惮哱氏父子,乃觅居民与哱相识者,令其行间,遂尽杀哱氏及家丁等。以贼平闻,明年,遂升大中丞,开府云中。

时虏王款塞,公以静镇之。公尝曰:“妇姑亦有溪勃,何况华夷?当事者遇有争,无偏轻重,可潜消边衅。”每遇华人盗夷物者,置之法无贷。公一日大出猎,盛张旗帜,令诸将尽甲而出,校射大漠。县令关扬怪异之,曰:“今秋成出猎,多损稼,公乃多事矣!”后数日,得虏谍云:“虏欲大入犯,以有备中止。”关令乃叹诧公机用之神也。

方公之开府云中也,予时客长安,公以字来讯。予答以学道未契,汲汲求友。公复以书来云:“贯城之旁,有日中之市焉。虽无奇瑰异物,而抱所欲者,各恣取以去,求友亦若是耳。”予少时有奇气,相见直坐上坐,扪虱而谭,公待之益恭。每有所论,公退而疏之。一诗成,公曰:“真才子也!”。

公外宽内严,终身不见有喜愠之色。毁誉当前,不复致辨。倥偬之中,愈见暇整。综理绵密,笔砚皆有方略。文辞甚典腴,尺牍工巧甚。喜射,至老不倦。识者固知公爱怜光景,耗磨壮心,与俗沉浮,不用绳检。而外夷内朗,宏量沉机,真谢安石、张齐贤之流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谭视事,不令而。 戢:收敛
B.独秋高马肥,勾虏入犯 虞:猜想
C.公知许朝、刘东阳等意欲献城   廉:察访
D.置之法无   贷:饶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宁夏逆贼刘东阳、许朝等人造反,梅国桢奏请朝廷派遣大将李如松前往镇压。
B.梅国桢认为当政者处理各民族间的纷争,要一视同仁,这样可以暗中消除边境争端。
C.梅国桢在出猎时,下令让诸将披甲而出,在大漠射猎,意在吓退图谋侵犯的敌人。
D.袁中道年轻时抱负非凡,不拘礼节。与梅国桢见面后,先得到恭敬对待,后被疏远。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贼婴城自守,外示卑顺,以缓我师;阴结虏众,以为声援。
(2)虽无奇瑰异物,而抱所欲者,各恣取以去,求友亦若是耳。
【小题4】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概括梅国桢为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