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也。隋末,仕萧铣为黄门侍郎。铣令略地岭表,得五十余城,未还而铣败,遂以所得城归国,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贞观七年,累拜给事中,封清苑县
十三年,迁黄门侍郎。十七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寻除散骑常侍。洎性疏峻敢言。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洎登御座引手得之。皆奏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付法。”帝笑而言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旨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欲闻己过,卿等须言朕愆失。”长孙无忌、李勣、杨师道等咸云:“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洎对曰:“陛下化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上书人不称旨者,或面加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之路。”太宗曰:“卿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太宗征辽,令洎与高士廉、马周留辅皇太子定州监国,仍兼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太宗谓洎曰:“我今远征,使卿辅翼太子,社稷安危之机,所寄尤重,卿宜深识我意。”洎进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太宗以其妄发,颇怪之,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十九年,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洎与中书令马周入谒。洎、周出,遂良传问起居,洎泣曰:“圣体患痈,极可忧惧。”遂良诬奏之曰:“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陈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洎文集十卷,行于时。则天临朝,其子弘业上言洎被遂良谮而死,诏令复其官爵。
(选自《旧唐书》第七十四卷,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B.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C.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D.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最初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男”是爵位名,唐朝有“开国县男”之爵,位列“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之前。
C.“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本为中国古代的四种神兽,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而“玄武”对应北边,因此“玄武门”是唐代宫城的北正门。
D.“婕妤辞辇”,是说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认为天子出行应有贤臣在侧而不应有妃子形影相随,因此拒绝与皇帝同乘辇车,后世用“却辇之德”来形容女子贤德明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洎做过两次黄门侍郎,一次是在隋朝末年侍奉自称梁王的萧铣时被授予此职,一次是归唐后,被太宗授予此职。
B.唐太宗十分倚重刘洎,远征时令他辅佐太子,但又担心他粗疏直率的性格会使他遭遇不测,所以嘱咐他要谨慎小心。
C.褚遂良与马周诬陷刘洎在太宗重病时,想学伊尹、霍光独揽大权,甚至干涉新帝废立之事,诛杀意见不合的大臣,使得太宗赐洎自尽,他的冤屈一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才得以洗雪。
D.刘洎文武双全,早在追随萧铣时就带兵攻城略地,取得岭外五十余城。他所著文集多达十卷,风行于当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2:4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

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货。”中宗纳之。

神龙初,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奉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

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谴,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B.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C.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D.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诏”,先秦时期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为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其形式有即位诏、遗诏、口诏等。
B.“受命”,文中指受天之命。古代帝王假托神权自称受命于天,借以巩固其统治。
C.“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为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D.“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户籍财经等事项的机关,其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廷珪恳切谏言。开元初年,天下大旱,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张廷珪趁玄宗问政之机,向皇帝进谏为君治国之道。
B.张廷珪知礼识体。在黄门侍郎任上,监察御史蒋挺触犯法律,(皇帝)下诏在朝堂上施行杖刑,他上奏认为处罚方式不妥,受到士大夫敬佩。
C.张廷珪体恤百姓。景龙年间,宗楚客等人的封地住户多在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张廷珪认为应当让当地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好意,因此请求按照贞观、永辉时的旧例,准照法令折免。
D.张廷珪仕宦多朝。他在武则天、中宗、玄宗时期都担任过官职,仕途顺利;先后任过白水尉、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2)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①为精舍,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②,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
①鹿床:古人坐卧具。②木行:五行属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而其见父冠:戴帽子
B.欲造而不敢造:造次
C.以免尘累累:牵累
D.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颠覆:倾败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云是王家所得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
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C.其亲戚咸为之惧亲友因呼为“居士”
D.追许由于穹谷后于钟山听讲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阮孝绪有“隐士”风范的一项是()
①幼至孝,性沉静    ②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
③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④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⑤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⑥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一百多万,但孝绪一点没留,全部给了琅邪王晏的母亲。
B.阮孝绪的表哥琅邪王晏多次去见孝绪,但他都或逃或藏,不与相见,因为他不喜欢与显贵的人来住。
C.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并亲自到山中寻找生人参为母亲治病。
D.阮孝绪不贪财这一性情,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上来表现的。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上书戒帝曰:“伏愿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5分)
译文:
(2)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5分)
译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立养士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曰:“是无挠我者。”
真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德秀寻帅闽,疏其政以劝列邑。岁饥,处之有法,富者乐分,民无死徙。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辟置贪刻吏,开告讦以罔民,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岁。鹿卿悉纵舍而劝以其馀分,皆感泣奉命。鹿卿言罢浮盐经界硷地先撤相家所筑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鹿卿曰行法必自贵近始卒论如法。丞相史弥远之弟通判温州,利韩世忠家宝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及知泉州,改赣州,皆辞。丞相杜范遗书曰:“直道不容,使人击节。君不出,岂以冯惟说故耶?惟说行将有命矣。”鹿卿乃出。上眷遇弥笃而忌者浸多,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历诋宰相至百执事,鹿卿初不知也,遂力辨上前,因乞去,上曰:“去,则中奸人之计矣。”令临安府根捕,事连势要,狱不及竟。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四》)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   奚以知其然也
B.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憔说   而后乃今培风
C.鹿卿悉纵舍而劝以其余分   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
D.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B.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C.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D.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鹿卿博通经史,名扬乡里。参加廷试因文章过于直率遭到详定官贬抑,在担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尊重士人,重视教化,抚恤农民,在盗贼作乱中使学宫幸免。
B.徐鹿卿孝敬母亲,忠于职守。他征得母亲同意才答应真德秀请自己去南安任职的要求,使县邑大治,得到已担任福建路长官的真德秀赞许,以其政绩劝勉各县。
C.徐鹿卿爱民如子,不畏强势。岳珂驻守当徐时,模征暴敛,陷害平民,商旅不通,徐鹿卿受命核实,官吏闻风逃窜,受害平民感泣涕零,将余财分给他人。
D.徐鹿卿性情耿直。他因错误举荐人而遭御史弹劾、罢免,等到任泉州知州改任赣州知州,都推辞不就职。后来经丞相杜范劝说才出来任职。
【小题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4分)
(2)上眷遇弥笃而忌者浸多,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历诋宰相至百执事,鹿卿初不知也(4分)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一山

(元)陶宗仪

杭州属邑有一巨室,怙财挟势,虐害良善,邑官贪墨,莫敢谁何。众不可堪,走诉宪府。巨室逃匿,宪使怒,督责有司,示罪赏,揭大逵,且家至壁白,隐藏者罪连坐,首捕者赏万缗。其友人王一山者,世业儒,居湖山第一楼。倚彼于密,期月不发。邻家察知,图给赏钱,告报于官,官搜索得之并王逮系囚见宪使,使问云:“女知彼所犯乎?”王曰:“知之”女闻国有制乎?”曰:“知之”。“女见揭示罪赏乎?”曰:“见之”。“女奚不就利避害乎?”曰:“朋友颠连来奔,乘其危以售之,则名教中有所不容。某诚弗忍为。事觉连坐,乃甘心焉。”使悚然曰:“君子所谓临难毋苟免②,其人践之矣,真义士也!若加以罪,是吾政苛而刑滥,民何以?”遂释之。使即许文正公子也。

(注释)①揭大逵:公示于大道;②临难毋荀免:出自《礼记·曲礼上》,遇到危难不会苟且偷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财挟势 (2)期月不发
(3)知彼所犯乎 (4)民何以
【小题2】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搜索得之,并王逮系,囚见宪使。B.官搜索,得之并王逮系囚,见宪使。
C.官搜索,得之并王逮系,囚见宪使。D.官搜索得之,并王逮,系囚见宪使。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朋友颠连来奔,乘其危以售之,则名教中有所不容,某诚弗忍为。事觉连坐,乃甘心焉。
【小题4】分析宪使感到“悚然”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秀,字彦达。秀既长,美风仪,性方静。虽左右近侍,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永元中,高祖以秀为南东海太守,镇京口。京口自崔慧景作乱,累被兵革,民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仍值年饥,以私财赡百姓,所济活甚多。

六年,为使持节。将发,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所由,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既而遭风,斋舫遂破。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为里司。秀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世!”即日辟为西曹。时盛夏水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人僦度,收其价直。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给船而已。”

七年,遭慈母陈太妃忧,诏起视事。寻迁都督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是岁,魏悬瓠城民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众威谓宜待台报,秀即遣兵赴之。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使长史萧琛简府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五百余人,百姓甚悦。

十三年,复出为郢州刺史。郢州当涂为剧地,百姓贫,至以妇人供役,其弊如此。秀至镇,务安之。主者或求召吏。秀曰:“不识救弊之术;此州凋残,不可扰也。”于是务存约己,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每冬月,常作襦裤以赐冻者。

秀有容观,每朝,百僚属目。性仁恕,喜慍不形于色。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治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在京师,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不之诮也。精意术学,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萧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B.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C.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D.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封号。高祖、太祖均可指称开国皇帝。
B.出,文中即“出官”,古代指从京城为官调到地方为官,一般是指被贬谪,其官职级别往往比原先的级别要低。
C.陶潜,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
D.经记,“经”即“经书”,指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记”在文中指杂记,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财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萧秀关心百姓。他镇守京口时,面对民众因战事流徙的局面,招集安抚,大行恩惠,还用自己的钱财救活了很多百姓。
B.萧秀做事果断。魏国悬瓠城民众反叛,萧秀在接到马仙琕请求接应的文书后,不顾大家的意见,立即派部队前往。
C.萧秀施行仁政。他担任郢州刺史时,面对严重的治政弊端,他安定百姓,坚决拒绝骚扰民众的做法,使得境内安宁。
D.萧秀为人宽容。萧秀养的天鹅因为伤害了人而被人用石头砸死,斋帅请求治这个人的罪,萧秀却反对这种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左右近侍,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
(2)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不之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