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悖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
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殊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命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共官张迭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连宗皋及耀,各杖一百,耀连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B.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C.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D.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薪金。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先例。这里的意思是依照旧例。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宗皋直言进谏,不畏强权势力。他上疏规劝皇帝要改善为政的方法,被廷杖四十;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时,他极力陈说刘夔谄媚权势劣迹。
B.郭宗皋善于思考,常有独特见解。在密云等地的驻兵方式上及蓟镇的边防事务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创新的做法,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C.郭宗皋受到追责,戍守陕西边塞。鹞儿岭一战无胜果,大同一战总兵张达等战死,都使他受到处罚,后来他又受到朝廷追责,戍守陕西靖虏卫。
D.郭宗皋致仕还乡,备享朝廷恩荣。他告老还乡后,皇帝屡次派人前来问候,并送给他廪米和仆人;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赠谥号“康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2)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2 09: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凤,字子仪,安平人。父益,官给事中。凤登宣德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谳江西叛狱,平反数百人。正统三年十二月,法司坐事尽系狱,遂擢凤本部右侍郎。以主事擢侍郎,前时未有也。明年命提督京仓。六年改户部,寻调南京。适尚书久阙,凤遂掌部事。贵州奏军卫乏粮,乞运龙江仓及两淮盐于镇远府易米。凤以龙江盐杂泥沙,不堪易米给军,尽以淮盐予之,然后以闻。帝嘉赏。又言留都重地,宜岁储二百万石,为根本计。从之,遂为令。南京粮储,旧督以都御史,十二年冬命凤兼理。廉谨善执法,号“板张”。景泰二年进尚书。四年改兵部,参赞军务。户部尚书金濂卒,召凤代之。时四方兵息,而灾伤特甚。帝屡诏宽恤。凤偕廷臣议上十事,明年复先后议上八事,咸报可。凤以灾伤蠲赋多,国用益诎,乃奏言:“国初天下田八百四十九万余顷,今数既减半,加以水旱停征,国用何以取给。京畿及河南、山东无额田,甲方垦辟,乙即讦其漏赋。请准轻则征租,不惟永绝争端,亦且少助军国。”报可。给事中成章等劾凤擅更祖制,杨穟等复争之。帝曰:“国初都江南,转输易。今居极北,可守常制耶?”四方报凶荒者,凤请令御史勘实。议者非之。英宗复辟,调南京户部,仍兼督粮储。五年二月卒。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闻其贫即赒给之。
注:留都,这里指南京。
《明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凤有老/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B.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C.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D.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小题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凤公平公正。他曾审理江西反叛案,为数百人平了反,又因为廉洁谨慎,善于执法,被人们称为“板张”。
B.张凤实事求是。在处理贵州上奏军卫缺粮事件时,没有用掺有泥沙的龙江盐换米,全部用淮盐来换米,上报朝廷后,皇上因此嘉奖他。
C.张凤远见卓识。面对四方战事平息、灾荒特别严重的情况,张凤与廷臣商议,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回报都说可行。
D.张凤敢于更改祖制。认为国家减免的租税多,导致国家用度不足,便上奏请求批准全国减轻征税,这样可以永绝争端,而且有助军国之用。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又言留都重地,宜岁储百万石,为根本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居益,宇思受,谓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及长,《四书》《五经》皆通其义。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明年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潮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含舍而之吕宋。夷人疑吕宋邀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留吧。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

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阙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守履惧,诋兵部郫中王建侯诬已。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居益疏求,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寻叙守城功,复居益冠带。

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食七日而死。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
B.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
C.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
D.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春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天启”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此后形成制度。
C.“明年擢右副都御史”的“擢”是在原职上“提拔”官职的意思。古代授予官职的还有拜、授、除等。
D.炮烙,是古代为了镇压反抗者所设置的一种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犯人行走于柱上,犯人堕入火中而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居益的曾祖与曾伯祖都是进士,他们对后代儿孙皆有影响,使子孙接连不断荣登黄榜。
B.南居益解替商周祚,面对敌人的进攻,他采用恩威并重的方法,迫使敌人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最终平息了海上的战患。
C.南居益因为上书营救王守履,被崇祯帝认为徇私而削去了官职。后来因为居益廷杖王守履有功才回复官职。
D.李自成打下渭南,对南家进行勒索与诱降,南居益拒不投降,最终绝食而死,表现出忠臣的气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称现代汉语。
(1)闽人诣阙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2)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宗载,一名垕,字厚夫,丰城人。洪武 三十年进士。授行人。奉使四方,未尝受馈遗,累迁司正。永乐初,以荐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众莫敢犯。武陵多戎籍,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宗载以理谕之,皆解悟,一时婚者三百余家。邻邑效之,其俗遂变。征诣文渊阁修《永乐大典 》。书成,受赐还任。董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办而民不扰。车驾北征,征兵湖广,使者贪暴失期。宗载坐不举劾,谪杨青驿驿夫。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官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宗载因言:“有司率不称职。若俟九年黜陟,恐益废弛。请任二年以上者,巡按御史及两司核实举按以闻。”帝是之。及归,行李萧然,不携交阯一物。尚书黄福语人曰:“吾居此久,所接御史多矣,惟宗载知大体。”丁祖母忧,起复 ,改詹事府丞。洪熙元年,擢行在吏部侍郎。少师蹇义领部事,宗载一辅以正。宣德元年,奉命清军浙江。三年,督采木湖湘。英宗初,以侍郎罗汝敬巡抚陕西,坐事戴罪办事。汝敬妄引诏书复职,而吏部不理会,为御史所劾,宗载及尚书 郭琎俱下狱。未几,得释,迁南京吏部尚书。居九年,乞休,章四上,乃许。九年七月,卒于家,年七十九。宗载持廉守正,不矫不随,学问文章俱负时望,公卿大夫齿德之盛,推宗载云

(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
B.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
C.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
D.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以纪年。用年号纪年是我国历朝历代纪年方法中的一种。
B.《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和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时,守丧尚未满期而被重新起用;也指降职或革职后被重新启用。
D.尚书,官名,战国始置,是掌管文书的官职。隋代及其后,以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载治民有方。武陵多军籍,百姓担心增加徭役赋税不与他们联姻,宗载晓之以理,一时结婚的有三百余家。
B.宗载为人正直。皇上车驾北征时向湖广征兵,使者因贪婪凶暴而误期。宗载耿直不弹劾,被贬为杨青驿驿夫。
C.宗载为官清廉。他任官交阯,回来时行李很少,不带交阯一物。尚书黄福评价他识大体。
D.宗载学识渊博。皇上征召他到文渊阁编撰《永乐大典》,书成之后,宗载得到了皇帝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率不称职。若俟九年黜陟,恐益废弛。
(2)学问文章俱负时望,公卿大夫齿德之盛,推宗载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还巡太仓。总督太监卒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锦衣狱。得释,再按江北。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樵采勿禁,遂著为令。出为河南知府。振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历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杭、嘉、湖三府税粮。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振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母忧去。十八年还朝。时承平久,生齿日繁。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正月,召为刑部尚书。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御马监勇士。鉴等上言:“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慢侮。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帝不听。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从。诸幸臣嗾诇事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交章劾鉴,致仕去。阅九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何鉴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B.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C.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D.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慊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职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
C.生齿,古时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特指刚出生的婴儿。
D.豹房,明朝在京城内设置的蓄养猛兽以供皇帝玩乐的地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鉴恪尽职守,严格执法。何鉴巡视宣府、大同时查办了巡抚郑宁的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巡抚太仓时逮捕并法办了违法法令的总督太监卒。
B.何鉴一心为公,关心民生。苏、松发生水灾,何鉴开仓发放漕粮赈灾,后与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消除此地水患。
C.何鉴做事认真,皇帝认可。孝宗发现户籍数减少,就令何鉴核查,后来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朝廷认可。
D.何鉴不畏权势,遭遇弹劾。宁王朱宸濠想恢复护卫的职务、因渎职罢官的都督白玉想恢复官职,何鉴都坚决阻止,因为小人作祟,后被谏官弹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
(2)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②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