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久之,擢兵科给事中。
严嵩独相,有诏廷推阁员。允绳偕同官王德、沈束陈慎简辅臣、收录遗佚二事。未几,奉命会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简应袭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褫玺职,夺溶、岳营务,罚传等俸,由是知名。又劾罢兵部尚书赵廷瑞。
居谏垣未几,疏屡上。言提学宪臣宜简行谊,府州县职宜量地烦简为三等,皆报可。俺答入犯,朝议急兵事。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诏皆从之,著为令。已,又陈御边四事,报可。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谢病归。久之,起故官。
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言倭患,因推弊原,谓:“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及俸满营迁,避难求去,犯罪欲弥缝,失事希芘覆,输贿载道,为数不赀。督抚取诸有司,有司取诸小民。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不肖吏又干没其间,指一科十。孑遗待尽之民必将铤而为盗,陷忧不止海岛间也。”
其冬巡视光禄。光禄丞胡膏伪增物直,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劾之。下法司按验。膏窘,言:“玄典隆重,所用品物,不敢徒取充数。允绳憎臣简别太精,斥言醮斋⑴之用,取具可耳,何必精择?其欺谤玄修⑵如此。”帝遂大怒,下允绳及膏诏狱。刑部尚书何螯当允绳仪仗内诉事不实律绞,帝命仍与巽言杖于廷。巽言夺三官。膏调外任。居五年,允绳竟死西市。先是,有马从谦者,以谤醮斋杖死。穆宗即位,赠允绳光禄少卿,予一子官。天启初,谥忠恪。膏寻以贪墨被劾,诛。
注:(1)醮斋:祭祀礼。(2)玄修:修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B.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C.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D.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臣,“辅”是“辅助、协助”的意思,辅臣,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
B.疏,本意“疏通”,又称“奏疏”“奏议”,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
C.锦衣卫,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
D.西市,明朝时期的刑场名。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绳选拔官吏,谨慎忠诚。选拔辅臣以及应袭子弟时,忠于职守,扬名于当时。
B.杨允绳直言敢谏,颇得赏识。担任谏官时,多次上疏,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
C.杨允绳审时度势,见解深刻。他分析倭患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小官员逐级贿赂权贵。
D.杨允绳刚毅正直,却遭诬陷。他和张巽言弹劾胡膏虚增物品价值,反遭胡膏诬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
(2)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5 07: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调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湖广,明朝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辖湖北、湖南和广东、广西;清朝设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七月壬辰朔”是七月初一那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也先数贡马,贤谓辇金帛以强寇自弊,非策。因陈边备废驰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
(2)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
(3)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帝既任贤,所言皆见听。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贤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
(4)贤自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尝言内帑余财,不以恤荒济军,则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前后频请发帑振贷恤边,不可胜计。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举。贤患其营竞,令吏部每缺举二人,请帝简用。并推之例始此。
(5)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
B.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
C.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
D.亨知帝向贤/怒/然无可如何/乃佯与交欢/贤亦深自匿/非宣召不入/而帝益亲贤/顾问无虚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八年”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年号纪年等。
B.“山东”之“山”可指崤山,也可以指太行山等,“山东”在文中所指的区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翻译。
C.“锦衣狱”是锦衣卫设的监狱。明朝设有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皇帝侍卫,并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郎署”是郎官的衙署。如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且臣少侍伪朝,历职郎署”,李密曾经在蜀国担任郎中和尚书郎。郎官是古代官名,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早年进士及第,非常有远见,他曾向朝廷上书提出“正本十策”,陈述车战和火器之利,建议都得到皇帝重视和采纳。
B.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切中时宜,但在赈灾问题上反驳徐有贞的建议,引起徐有贞不满,徐有贞寻机将李贤贬谪到福建。
C.李贤深受皇帝器重,他对外筹划边防策略,内请宽恤百姓,废除国家的一切征敛,皇帝采纳其建议,才做到了四方安宁。
D.李贤敢于直言劝谏,曾在朝廷与皇帝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等问题发生四次争执,令同僚恐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也先数贡马,贤谓辇金帛以强寇自弊,非策。
(2)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登嘉靖八年进士,授屯田主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帝称为忠,即报可。俄移抚延绥。请久任镐,终其事。后二年,营田大兴。守谦荐镐可大用,且言延绥、安定诸边可如例。户部请推行之九边。帝悦,命亟行之。守谦至延绥,言:“激劝军士在重赏。令斩一首者升一级,不愿者予白金三十两。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近宣、大事棘,稍加赏格,请倍增其数,镇巡官验明即给。”兵部以为然,定斩首一级者与五十两,著为令。二十九年进副都御史。去镇日,倾城号泣,有追送数百里外者。未几,俺答入寇,守谦率师倍道入援。会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亦各兵至,人心稍安。守谦孤军薄俺答营,而阵无后继,不敢战。而尚书丁汝夔虑丧师,戒勿轻战。诸将离城远,见守谦不战,亦坚壁,辄引汝夔及守谦为辞。流闻禁中,帝怒。初,寇抵安定门,诏守谦与楫等合击,莫敢前。守谦亦委无部檄,第申儆备。寇遂毁城外庐舍。城西北隅火光烛天,内臣园宅在焉,环泣帝前,称将帅为文臣制,故寇得至此。帝怒曰:“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寇退,遂执守谦与汝夔廷鞫之。坐失误军机,即日戮市。守谦临刑时,慨然曰:“臣以勤王反获罪,谗贼之口实蔽圣聪。皇天后土知臣此心,死何恨。”边陲吏士知守谦死,无不流涕者。守谦坦易无城府,驭下多恩意。守官廉,位至开府,萧然若寒士。然性迟重,客有劝之战者,应曰:“周亚夫何人乎?”客曰:“公误矣,今日何得比汉法?”守谦不纳,竟得罪。隆庆初,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节选自《明史·杨守谦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后二年,营田大兴  皆出于此乎
B.去镇日,倾城号泣  巫医乐师百工
C.参将祝福、冯登亦各兵至    秦亦不城予赵
D.坐失误军机,即日戮市 燕王拜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B.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C.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D.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其成绩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屯田,指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垦地,以取得军饷的制度。
C.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主管国家户籍、各种赋税、兴修水利等。
D.勤王,即救驾之意,是指当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的时候,臣下起兵来救援王朝。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谦进言献策,为国举荐贤能。他增加士兵赏赐规格的建议,得到了兵部的认可;他推荐的张镐在山西颇有政绩,张镐兴举屯田的做法深受朝廷肯定。
B.守谦为官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官居高位,家中却简朴得如同寒门士子;离任延绥时,百姓哭泣相送,对他眷念不舍,甚至有人追送他至数百里之遥。
C.守谦受馋蒙冤,临刑感慨叹息。宦官们因宅院被焚而向皇帝诋毁他,最终他被判罪处死;他临刑感叹,说天地若知道他除掉奸臣之心,他就虽死无恨了。
D.守谦坚持己见,不肯接受劝说。当初左右有人劝说他出战,但他却认为自己可以像汉代的周亚夫那样,没有接纳左右的意见,最终也因此而获罪。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
(2)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七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因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选自《明史•杨廷和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B.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C.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D.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也是这个意思。
C.“宫市”,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中唐以后,宫市改由太监直接办理,成为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宪宗、孝宗都是庙号。庙号起源于秦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善于钻研,志存高远。他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远大,有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B.杨廷和注重礼制,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再三请求允许自己奔丧,皇上终于答应了;还劝武宗要参加七庙祭祀、孝顺供养两宫太后。
C.杨廷和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听信邪恶小人的话,要效法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做法。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
D.杨廷和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因江东一带连年歉收,杨廷和等人不愿派官员督促织造,且趁机极力劝说不要派遣,但皇上没有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B.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C.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D.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晋时始设,与太学相当。
B.“出”,指出京受任,官职可升可降。《张衡传》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与此处意义相同。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最高长官为少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本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后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皇帝笑称的秀才则泛指读书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B.虞谦深受三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C.虞谦执法公正。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善于说理,多次向皇帝进言,因他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2)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