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弱冠,又应制举,拜奉礼郎。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俄换尚书左丞。
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昔咎繇与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乾乾夕惕,无忘一日。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故自朝廷始之。”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嵩因而奏之。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仍听致仕
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上闻而嘉叹,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闻其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持操若斯,古人何远!且优贤之义,方册所先,周急之宜,沮劝攸在。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
(《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B.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C.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D.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虚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该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丘自幼聪颖,尤善为文,很年轻便担任了奉礼郎,又由于神气纯朴,志行高洁,擅长辞赋,深得方庆和魏元忠赏识。
B.山东大旱,王丘自告奋勇出任怀洲刺史,与其他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相比,他治理清明严格,百姓官吏都敬畏他。
C.中书令萧嵩推荐王丘接任裴光庭,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极力推荐韩休,后来,韩休又推荐他当了御史大夫。
D.因为生病,王丘请求退休,并得到允许。但他离职后,生活困窘,以致生病后药物难以为继,皇帝下召给与补偿。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
(2)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5 10:5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小题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文  属:连缀。
B.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结交,交往。
C.大将军邓骘其才    奇:奇怪。
D.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于三辅,入京师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序八州朝同列
C.衡拟班固《两都》   今其志反不能及
D.顺帝初,转复为太史令 迁为太史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B.六艺既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六种经书的合称,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中国古代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不同的皇帝采用不同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永元是东汉和帝的年号。
D.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升任官职称为右迁;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①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②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编自《明史·徐阶传》)
(注)①青词,指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称绿素。
②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B.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C.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D.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会试考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及第。
B.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C.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
D.皇子,指皇帝的儿子。皇太子,是中国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是储君的一种,授与的对象必须是皇长子。
【小题3】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③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④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⑤晋函陵   军:军队 ⑥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⑦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提起 ⑧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A.①②③④B.③④⑥⑦C.①④⑥⑧D.②⑤⑦⑧
【小题4】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乱整,不武 (替代)  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B.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夫晋,何之有(厌烦)
C.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其乏困(供给)
D.因人之力而之(损害) 沛公则车骑(放弃)
【小题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击沛公于坐    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①嘉为先言秦王曰   ②得复见将军
C.①项伯杀人,臣活 ②愿大王稍假借
D.①击破沛公军    ②军中无以
【小题6】下列句子中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②今太子迟之,请决矣
B.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C.①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 ②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D.①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②秦王必喜而善
【小题7】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成功。
B.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和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C.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D.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小题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先生奏,与文正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忤,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迷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选自清姚鼎《朱竹君先生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逢
B.而金坛于文公独先生奏。     善:友好
C.与文正争执 固:坚决
D.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 忤:违背
【小题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B.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C.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D.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正和文襄二公对朱竹君从《永乐大典》中搜寻古书的奏言持不同意见。
B.文襄公对朱竹君态度的变化,从侧面表现了后者不攀附、不阿谀的性格。
C.因为朱竹君的称赞和爱护,不少后学之辈得到了好名声。
D.朱竹君因为交友广泛而见识广博,且酒量极大,才气纵横。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2)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日:“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
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上自李元吉甫,悉以兵事委元衡。李师道所养说客说李师道曰:“天子所以锐意诛蔡者,元衡赞之者也。请密往刺之。元衡死,则他相不敢主其谋,争劝天子罢兵矣。“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承宗怨,数上章诬诋。六月,癸卯,天未明,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日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及《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
B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
C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
D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畿辅: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B.赞相:指举行典礼时司仪赞唱导引各种仪式。唐时属吏部所辖。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癸卯:属于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共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元衡出身显赫,才华出众,凭家族荫庇步入仕途,后逐步升迁,但因为难以节制京城附近骄横的将领,他借口有病从华原令上离职。
B.武元衡为人正直.胸怀操守,宪宗时,他不愿意参与朋党之争,坚决拒绝了王叔文集团的拉拢,导致了王叔文的不满。
C.武元衡掌管川西,政绩卓著,后被召回朝廷主持政事。虽然得到皇帝的支持,但为敌对势力所不容,在上朝的途中遭人伏击遇害。
D.武元衡政治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备受皇帝器重,尤其是宪宗在位时,信任礼遇超过了同列。
【小题4】翻译:
(1)天子所以锐意诛蔡者,元衡赞之者也。请密往刺之。
(2)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宜置吏   以:介词,按照
B.赵王李牧   让:动词,责备
C.张左右击之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D.武遂、方城 拔:动词,攻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带军有方。他为赵国镇守边境,面对匈奴的入侵,坚持以守代攻,这样保持了雁门数年的平稳,却被误解为胆怯惧战而遭调职。
B.李牧有勇有谋。在士气高涨皆愿一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设置圈套,引出匈奴大部,再布阵攻之,匈奴损失惨重,十余年不敢入侵。
C.李牧勇于担当。在扈辄败兵失武遂,赵国损失惨重时,担起赵国大将军之职,连破秦军,赶走秦将,并抵御了南方的韩、魏两国,功勋卓著。
D.李牧命途坎坷。多次不被朝廷信任,最后与司马尚奋力抵御秦将王翦的进攻,而赵王听信秦王挑唆,中反间计,公开抓捕了两人并斩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