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宽之远胄。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诘。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李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B.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C.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D.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澄作战勇敢剽悍。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开始时是江淮都统李垣幕府的副将,最终被封为陇国公,加封王爵。
B.李澄很有计策谋略。兴元元年,在得到德宗亲手书写的帛诏时,他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为反叛李希烈作准备。
C.李澄忠于朝廷。他被叛乱分子李希烈任命为尚书令,却派人向朝廷表心意;他审时度势,归顺朝廷,朝廷封他为武威郡王。
D.李澄做事很有个性。他在进封王爵后,每次呈上表章,必定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当时的士大夫都看不惯,讥笑他粗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2)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5 04:1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序技赠写真李山人

(明)吴承恩

通州李子北游于淮阴,馆于蒋氏。李子素善貌人,其留于淮也,缙绅国人咸求之貌。其貌人也,十尝得十。或者问曰:“子之于技也,习矣乎?子而貌人,十尝得十,何也?”

李子嘻曰:“余非技人也,而于技;余非习于技也,而与技偶。

始余挟策读书,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见夫老少者异状,肥瘠者异质,黔皙者异色,长短者异形,妍丑者异姿。余嗒然而神怡,舂然而心融,少焉,触然而惊中。是故余志其形体,余志其耳目口鼻,余志其须眉,余志其颔颐,余志其权,余志其辅。既而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恍然若觌斯人焉。故余貌之人也,十而失五六者鲜矣。久之,余益与人习也,于是舍其格,遗其形,求之于俯仰,求之于瞻眺,求之于笑貌,求之于态,求之于情,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谋,犂然其有酬,于是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若与斯人笑语謦欬焉。故余之貌人也,十而失三四者鲜矣。今余貌人多矣,余不能为心矣,余忘余技矣。有求余貌者,余不知其貌若是耶?态若是耶?但余隐几而坐,忽焉若见斯人于素,又忽焉若见斯人矜色而待余,又忽焉若见紫气于斯人眉宇之间,于是余急起而图之,又不知孰使余起耶?孰使余图之耶?孰使余不肖耶?故余之貌人也,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余又安知技!”

于是淮南吴生闻之叹曰:“善哉!技可以语学矣!彼君子始而张弓,既而云行水止,而天游焉天下乎,畴靳之哉?熙熙神应之矣——是谓凝化。”

注①辅:颊骨。②觌(dí):见。③犂(lí):明确。④謦欬(qǐng kài):言笑。⑤畴靳:意指“收放”。

(乙)庖丁解牛

(战国)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突出李子画技高超的一项是(   )
A.李子素善貌人
B.缙绅国人咸求之貌
C.余非技人也,而于技
D.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
【小题2】请根据《序技赠写真李山人》《庖丁解牛》的文意,概述“李子貌人”“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完成填空。

【小题3】上面两篇文言文画线语句中的“嘻”字,分别流露出李山人与文惠君怎样的情感?请简要作答。
【小题4】李子貌人、庖丁解牛,都经历了由技而道的过程。你从中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置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漳俗斗杀人。捕之辄聚众据山。或请用兵,公曰:“无庸。”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以好语曰:“垂手出山者免。”如其言,果逐对出。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为首者某也。”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问何以用人,曰:“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家人耳语曰:“此包公衣也。”公大惭谢过。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听讼饥,家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晚坐白木榻,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勿辍。幕下客怜之,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
(选自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好语曰  怵:害怕,恐惧
B.虽廉实    蠹:引申为有损国家的人
C.与群匪焉  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D.具邀公    治:备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任,文中徐中丞未除丧服就重新入朝。
B.事姑孝:古文中的舅姑常指公公婆婆,文中写田氏为婆婆守孝。
C.髭颐:分别指人嘴上边的胡子和腮,现在词语“解颐”中的颐和文中意思一样。
D.元辰:可以指吉利的时辰和元旦,文中应指元旦。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2)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
【小题4】根据三、四段,概括徐中丞办案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ǐyŭ,疏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B.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C.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D.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论语》《大学》《尚书》合称“四书”。
B.“闾阎”,原指里巷的门,泛指住宅、房屋,如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在文中泛指民间。
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因“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而群臣不可直呼帝王,所以借用“陛下”尊称帝王。
D.“东宫”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太子所居之宫,因此可以借指太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所以东宫又称青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馀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B.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C.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D.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晋时始设,与太学并立。
B.出,指出京任职,官职可升可降。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后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虞谦上言改旧制时就被举荐为秀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谦深受三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保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虞谦执法公正。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善于说理。多次向皇帝进言,因他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2)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炳文,濠人,袭父职,领其军,败士诚将赵打虎,遂克长兴。长兴为江浙门户,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为长安州,以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之。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士诚复遣司徒李伯升帅众十万,水陆进攻,太祖患之。伯升夜劫营,诸将皆溃。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伯升弃营遁。已而士诚遣其弟士信复来争,炳文又败之。士信愤甚,益兵围城,又大败之。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士诚迄不得逞。大军伐士诚,炳文将所部克湖州,进大都督府佥事。从征中原,下汴梁,扈驾北巡。已,又从常遇春克晋、冀。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民赖其利。寻拜秦王左相都督佥事。洪武三年,封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为大将军,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八月次真定。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忠、松俱被执,不屈死。鄚州陷。炳文部将张保者降燕,备告南军虚实。燕王纵保归,使张雄、鄚败状,谓:“北军且至。”炳文移军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燕兵遂围城,炳文坚守不出。燕王越三日,解围还。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乘传代炳文,竟至于败。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炳文惧,自杀。

(节选自《明史·耿炳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
B.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
C.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
D.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者助理。明朝时都督府、按察司都有此职。
B.扈驾,古代车乘的总称,后特指帝王的车,文中专指帝王。
C.食禄,享受俸禄。《史记·循吏列传》:“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D.玉带,玉装饰的皮革腰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炳文攻下长兴这一江浙要地,受到太祖赏识。他曾在温祥卿幕府效力,为其详细谋划攻守的战略。
B.耿炳文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建立战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
C.耿炳文在与燕军的战斗中全力抗敌,但在部下张保降敌的不利条件下,他率领的军队溃败入城,死伤无数。
D.耿炳文因为服饰、器用的装饰有所僭越,遭都御史陈瑛弹劾,他非常担心、害怕,最终畏罪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伯升弃营遁。
(2)炳文移军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