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1:5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姊俱行 将:带着
B.而人归乃尔     趣:奔赴,奔向
C.志用近 凡:平凡
D.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  抗:争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谢瞻“忧患意识”内容的一组是( )
①瞻不能违,解职随从 
②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 
③特乞降黜,以保衰门
④在郡遇疾,不肯自治  
⑤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⑥临终,遗晦书曰
A.②③⑤ B.①③⑥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到吴郡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B.谢瞻有先见之明。向高祖要求对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结果高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
C.谢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家。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霆,字定叟,东阳人。霆少有奇气,试有司不偶,去就武举,嘉定四年,中绝伦异等。乔行简喜曰:“吾为朝廷得一帅才矣。”
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此岂臣子辞难之日!”至扬子桥,人言贼兵昨日在南门,去将安之,霆竟至南门,以帅宪之命董三城事。胜次第出城接战,霆必身先士卒,大小十八战,无一不利。夺贼壕,筑土城,焚城门,贼气为慑。
北兵至浮光,其民奔遁,相属于道,朝论以为霆可守之,乃知光州。冒雪夜行,倍道疾驰至州,分遣间探,整饬战守之具,大战于谢令桥,光人遂安。督府魏了翁以书来慰安之,以缗钱十万劳其军。知高邮军,流民邦杰聚众三千人为盗,霆剿其渠魁,余党悉散。时议出师,和者甚多,霆以为:“莫若遣间探觇敌情,如不得已然后行之;否则无故自荡其根本,是外兵未至而内兵先惨烈也。”诸军毕行,惟高邮迟之,境内赖以安全。由是与时迕,而谗者益众。
执政期论边事,且谓朝廷即有齐安之命。霆曰:“秋防已急,边守不宜临时更易,盍少需之。”乃撰《沿江等边志》一编上之。制置使董槐、邓泳交荐之,差知寿昌军,改蕲州,建学舍,祠忠臣。尝叹曰:“两淮藩篱也,大江门户也,三辅堂奥也。藩篱不固则门户且危,门户既危则堂奥岂能久安乎?”于是贻书丞相杜范,乞瞰江审察形势,置三新城。不报。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
B.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
C.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
D.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B.古代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文举选拔经国治世的文官。武举主要选拔军事人才。
C.缗钱,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缗,串钱的绳子,此处为单位,一千文为一纸。
D.志,有多种含义,可指一种文学体裁。表示记载或者记载的文字,文中指体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霆少有大志,才干非凡。王霆小时候志向远大,后来参加武举,考中绝伦异等.主考官乔行简认为王霆有帅才。
B.工霆大义凛然,作战勇敢。李全叛乱时,部下告诉王霆离开南门就安全了,王霆奔赴南门,身先士卒,战无不胜。
C.王霆出兵谨慎,别具见识。邦杰聚众为盗,朝中都主张出兵,王霆认为应先察明情况,由于意见不同,遭人谗言。
D.王霆熟谙边事,著书进献。执政官约王霆讨论边防事务,王霆认为秋防已急,边境守卫不应临时改变,并撰书进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否则无故自荡其根本.是外兵未至而内兵先惨烈也。
(2)藩篱不固则门户且危。门户既危则堂奥岂能久安乎?

同类题3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仰庇,字汝钦,安溪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由南海知县征授御史。隆庆初,穆宗诏户部购宝珠,尚书马森执奏,给事中魏时亮、御史贺一桂等继争,皆不听。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若侈心一生,不可复遏,恣情纵欲,财耗民穷。陛下玩好之端渐启,弼违之谏恶闻,群小乘隙,百方诱惑,害有不胜言者。况宝石珠玑,多藏中贵家,求之愈急,邀直愈多,奈何以有用财,耗之无用之物。今两广需饷,疏请再三,犹靳不予,何轻重倒置乎!”不报。三年正月,中官制烟火,延烧禁中庐舍,仰庇请按治。左右近习多切齿者。

帝颇耽声色,陈皇后微谏,帝怒,出之别宫。外庭皆忧之,莫敢言。仰庇入朝,遇医禁中出。询之,知后寝疾危笃,即上疏言:“先帝慎择贤淑,作配陛下,为宗庙社稷内主。陛下宜遵先帝命,笃宫闱之好。近闻皇后移居别宫,已近一载,抑郁成疾,陛下略不省视。万一不讳,如圣德何?臣下莫不忧惶,徒以事涉宫禁,不敢颂言。臣谓人臣之义,知而不言,当死;言而触讳,亦当死。臣今日固不惜死,愿陛下采听臣言,立复皇后中宫,时加慰问,臣虽死贤于生。”帝手批答曰:“后无子多病,移居别宫,聊自适,以冀却疾。尔何知内庭事,顾妄言。”仰庇自分得重谴,同列亦危之。及旨下,中外惊喜过望,仰庇益感奋。

亡何,巡视十库,疏言“再照人主奢俭,四方系安危。陛下前取户部银,用备缓急。今如本监所称,则尽以创鰲山、修宫苑、制秋千、造龙凤舰、治金柜玉盆。群小因干没,累圣德,亏国计。望陛下深省,有以玩好逢迎者,悉屏出罪之。”宦官益恨。故事,诸司文移往还及牧民官出教,用“照”字,言官上书无此体。宦官因指“再照人主”语,为大不敬。帝怒,下诏曰:“仰庇小臣,敢照及天子,且狂肆屡不悛。”遂廷杖百,除名,并罢科道之巡视库藏者。南京给事中骆问礼、御史余嘉诏等疏救,且言巡视官不当罢。不纳。仰庇为御史仅八月,数进谠言,竟以获罪。

神宗嗣位,录先朝直臣。以仰庇在京时尝为商人居间,不得内召,除广东参议。寻乞归。家居十余年,起官江西。再迁南京太仆少卿。入为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仰庇初以直节负盛名,至是为保位计,颇不免附丽。

(注) ①照,照察。通常用于对同级或下级的文件中。

 (节选自《明史·詹仰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
B.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
C.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
D.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庐舍,在古代它既可以指田野间的屋舍,也可以指建在墓侧的屋舍,有时甚至可以是军队临时的居所。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D.乞归,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仰庇因皇帝的批复解释而感动而精神振奋,却因其多次劝诫而得罪宦官,被当廷杖责一百,并罢免官职。
B.詹仰庇为人正直,宦官制造烟火燃烧房屋,他建议按法治罪,很多人都很痛恨他。并因为他多次上奏正直道德言谕而得罪了很多人。
C.詹仰庇敢于直谏,以仲虺、召公劝诫的例子上疏皇帝劝其不要购买宝珠,皇帝深受感动,批复并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
D.神宗继位后,詹仰庇家居十多年后重新起用,起初因耿直而享有盛名,然这时却为了保住地位而不免依附于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玩好之端渐启,弼违之谏恶闻,群小乘隙,百方诱惑,害有不胜言者。
(2)移居别宫,聊自适,以冀却疾。尔何知内庭事,顾妄言。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 属 文 初 不 精 思 先 磨 墨 数 升 则 酣 饮 引 被 覆 面 卧 及 寤 援 笔 成 篇 不 易 一 字 时 人 谓 勃 为 腹 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 财物
C.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B.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小题5】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即日斥勃,不令入府。翻译: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沛王府。
B.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翻译:士人想要走得长远,应该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翻译:王勃自恃才华,不看重财物,被同僚所嫉恨。
D.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翻译:小吏(看后)一次次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起急视说“天才啊!”
【小题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为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