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1:5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③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者 称:合适
C.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剑,用剑相击刺的运动和技法。
B.支属,亲属、宗支。“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
C.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
D.太子,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②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①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注)①马服子:赵括。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使苏代厚说秦相应侯 币:礼物
B.禽赵括之军 北:向北
C.且士卒    休:停止
D.由是与应侯有 隙:隔阂、嫌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官、贬官、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表示贬官、降职,右迁表示升官。
B.“昭王三十四年”,是我国古代的年号纪年法,此外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和天干地支纪年法。
C.应侯的侯是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比如“晋侯、秦伯”。
D.《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通史,体例之一的列传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力的人物传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时,韩赵两国派苏代贿赂秦国丞相应侯,并借机成功离间白起与应侯的关系,秦国最后放弃以武力攻打赵、韩两国。
B.秦王多次派人去请武安君代替王陵统帅部队去攻打赵国邯郸,武安君都不肯赴任,之后秦王改派王龁率兵作战,结果秦军确实如白起所言。
C.武安君向秦王进言,认为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营救的日子到了,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经积聚很久了,再加上秦国兵力损失很大,秦兵必然被打败。
D.文中展现了白起对军事形式的透彻分析,刻画了其军事才能,同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也在文中有所体现,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小题4】将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2)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台符字拱正,眉州眉山人。父赋,举拔萃,历度支判官。台符少聪颖,十岁能属辞,尝作《黄山楼记》,士友称之。及长,善词赋。时太宗廷试贡士,多擢敏速者,台符与同辈课试,以尺晷成一赋。淳化三年,进士登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青州。召入直史馆,赐绯鱼,再迁秘书丞、知浚仪县。
咸平元年,与杨砺、李若拙、梁颢同知贡举,俄以京府旧僚,擢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副使。时北边为梗,台符上言曰:“幽蓟之地,实维我疆,尚隔混同,所宜开拓。陛下自天受命,与物更始,继迁授节,黎桓加爵,咸命使者镇抚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臣愚以为宜于此时赦契丹罪,择文武才略习知边境辩说之士,为一介使,以嗣位服除,修好邻国,往告谕之。因与之尽捐前恶,复寻旧盟,利以货财,许以关市,如太祖故事,使之怀恩畏威。则两国既和,无北顾之忧,可以专力西鄙,继迁自当革心而束手矣,是一举而两得也。”台符又自请往使,时论韪之。
咸平二年春,旱,诏求直言。台符上疏,请重农积谷,任将选兵,慎择守令,考课黜陟,轻徭节用,均赋慎刑,责任大臣,与图治道。奏入,优诏褒答。景德初,郑文宝为陕西转运,或言其张皇生事,徙台符代之,仍赐金紫。
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九月,徙台符知邵州,覃知随州。三年,召还,会执政有不喜者,复出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改动)
注 ①继迁:李继迁,党项人,其孙李元昊。②黎桓:越南前黎朝开国君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B.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C.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D.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其制始于唐。
B.尺晷,是一种小型仪器,其长度大约一尺。晷,古代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
C.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袭之。
D.诏,又称诏书,是皇帝发给臣民的文书命令。优诏,是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符天资聪慧,才华横溢。他自小就非常聪明,曾写《黄山楼记》被大家称赞;擅长写诗作赋,参加廷试时,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成了一篇赋。
B.台符见识高远,有勇有谋。他针对北部边境的契丹问题,上疏陈述利弊,主张实行王道,捐弃前嫌,与之修好,并且请命作为使臣亲自前往。
C.台符敢于直言,建言中肯。咸平二年大旱,他上疏直言,从农业、军事、政务、徭役、赋税等多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得到皇帝褒扬并赐金紫。
D.台符擅长谋略,苛刻烦琐。他与杨覃共事,杨因循旧制,他力求变革却很是烦琐,两人政见不合,皇帝派人查看,最后把他们分别调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
(2)因与之尽捐前恶,复寻旧盟,利以货财,许以关市,如太祖故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归氏二贤传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①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②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③,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④,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注释:①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辩。③罹(lí):遭遇。屯(zhūn):艰难。④嚚(yín):愚蠢而顽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即諓諓罪过孝子罪过:即过错
B.孝子由是失爱失爱:失去父爱
C.一经吏卒过门辄耗过门:经过门前
D.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完洁:同“完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 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B.辄索大杖与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已又坐市舍中 卖麻纬以事坐系
D.孝子之族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两人共同特点的一组是
①其行之卓而身微贱 ②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
③以德报怨 ④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
⑤面黄体小,终无愠容 ⑥贤妻相助,孝母爱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用两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现归氏二孝子的高尚情操,以小见大感人至深。
B.本文着重讲述了两位孝子的身世和他们对世人的极大影响。
C.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D.归有光的散文简洁畅达,感情真挚,《项脊轩志》如此,本文亦如此
【小题5】(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3分)
译文:     
②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3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小题7】【小题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⑵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⑷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