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岳,字洪略,高祖从父弟也。父翻,魏朝赠大尉。岳幼时孤贫,人未之知也。长而敦直,姿貌嶷然,沉深有器量。初,岳家于洛邑,高祖每奉使入洛,必止于岳舍。岳母山民,尝夜起,见高祖室中有光,密往觇之,乃无灯,即移高祖于别室,如前所见,怪其神异,诣卜者筮之,占之曰:“吉,贵不可言。”山氏归报高祖。后高祖起兵于信都,山氏闻之,大喜,谓岳曰:“赤光之瑞,今当验矣,汝可间行从之,共图大计。”岳遂往,高祖见之,大悦。中兴初,除散骑常侍、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武卫将军。尝与尔朱氏战于韩陵,高祖将中军,岳将右军。中军败绩,贼乘之,岳举麾大呼,横冲贼阵,高祖方得回师,表里奋击,因大破贼。以功除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太昌初,除车骑将军,封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时尔朱兆犹据并州,高祖将讨之,令岳留镇京师,除侍中、六州军事都督,寻加开府岳辟引时贤,以为僚属,论者咸以为美。俄拜京畿大都督,其六州事悉诣京畿。元象二年,遭母忧去职。岳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遣人劳勉。寻起复本任。岳任权日久,素为朝野畏服,及出为藩,百姓望风敬惮,得绥边之称。后岳遇患,高祖令还治疗,疾瘳,复令赴职。初,岳与高祖经纶天下,家有私兵,并畜戎器、储甲千余领。世宗之末,岳以四海无事,表求上收纳之。世宗敦至亲之重,推心相任,云:“叔属居肺腑,职在维城,所有之甲,本资国用,叔何疑而纳之。”来许。文宣之世,亦频请纳,又固不许。后触怒龙颜,身觉将死,遗表谢恩,并请上甲于武库,数目竟忧悸而薨,葬毕,方许纳焉,朝野叹惜之。世祖旌曰:“清河忠烈,尽力皇家。”诏大鸿胪监护丧事,赠物二千段,说日昭武,赠太师、太保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岳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遗人劳勉
B.后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遗人劳勉
C.岳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股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遭人劳勉
D.岳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遗人劳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河郡公爵位。周代有五等封爵,后代爵位因时而异。文中“清河郡”表明封地,被封“郡”说明其所赏爵位较低。
B.食邑,又称采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以此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
D.太保,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太保、太师、太傅曾合称“三公”,后世又设“少保、少师、少傅”,合称“三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岳受母教海,善遇时机。其母山氏细心机敏,发现高祖夜有异象,并将卦辞告知高祖,后亲授高岳机宜,使之得高祖欢喜。
B.高岳见危不惧,勇猛破敌曾与尔朱氏交战,在高祖皇帝战败的情况下,他举旗呼喊,冲人贼军,进而合力攻击,力挽狂澜。
C.高岳威名远扬,责任于身。他出京为官,百姓敬畏;安抚边境,获得美誉;患疾被要求治疗却愈发病重,但他仍赴任担职。
D.高岳赤胆忠诚,一心为国。他与高祖共创天下,安定后欲上交私家军队与武器,但生前未获准。死后皇帝为之赞叹,朝野为之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赤光之瑞,今当验矣,汝可间行从之,共图大计。
(2)岳辟引时贤,以为僚属,论者咸以为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6 06:1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启睿,字圣思,浙江宁波府鄞县人也。少负才任气,喜为侠烈之行。尤嗜击剑,卧起常佩之。既补诸生,累试于布政司,不售。时对酒当歌,辄叹日:“天生徐公,胡乃老之草间!”则拔剑起舞,谩骂座上贵人,以剑拟之。贵人皆膝席莫敢忤视,或跳而去。然每规人之过,辄苦口泣下,其方正又如此。
既久郁郁,一日,忽埋故剑,椎酒床,裂琴衣,削发,师事径山浮屠雪峤。踰年,南都再陷,则破关出,掘故所埋剑,夹以双斧,趋钱督师营。
督师故与启睿同社,亟引见于监国。因问所需何官方得称乎。对日:“臣请以布衣居肃乐幕,入参惟幄,出悍军旅,不必官也。”监国奇之,授以锦衣卫指挥,不拜,自称“白衣参军”。时江上诸营首鼠,互相观望,则骂曰:。“今日焚舟前进,或可一逞;逍遥坐老,以自困乎?”
一日,晨起佩剑。集其麾下百夫,屠牛飨之,谕以大义。百夫亦唯唯而泣。径自东岸渡江,直薄西岸。大兵以为游骑,不以为意,亦遣裨将御之。则奋剑直前,掩杀过半。城上乃亟出锐师为继,且戒曰:“观其帅甚奇,必生致之。”于是大兵蜂涌而至,长围四合,且战且拥。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百夫见启睿之死,亦无降者。
启睿之出也,督师力止之,曰:“军行必无复继,徒入虎口,无益也。”至是督师以诗哭之四:“呜呼!果见其出而不见入也!”
初,启睿闻辽沈日蹙,两河内溃,叹息以为国必亡,则自雕一私印曰“复明”。至是竟死。
(《鲒琦亭全集·卷八》)
①大兵:此处指清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试于布政司,不售   累:多次。
B.出悍军旅    悍:通“捍”,抵御。
C.监国奇之,授咀锦衣卫指挥 奇:奇异。
D.集其麾下百夫,屠牛飨之 飨:犒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B.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C.而启睿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D.而启謇忽陷/泥淖中遂被执/谕之降则谩骂/大兵怒/刳其腹/实以草/悬之江门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启睿任侠方正。徐启睿与人喝酒的时候拔出宝剑起舞,谩骂在座的贵人,拿剑指着他们,规劝他们的过错,苦口婆心至于流泪。
B.徐启睿特立独行。徐启睿郁闷不乐,竟然把宝剑埋在地下,砸坏了酒床,撕毁了装琴的套子,剃光了头发,拜径山的和尚雪峤为师。
C.徐启睿不事功名。督师向监国引荐徐启睿,他表示无需名位,监国授予他锦衣卫指挥的职任,他也没有接受,自称白农参军。
D.徐启睿奋勇杀敌。徐启睿率领自己的部下,晓以大义,直接从东岸渡江,逼近西岸。挥剑直接上前,乘人不备进攻杀死过半敌军。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人皆膝席莫敢忤视,或跳而去。
(2)军行必无复继,徒入虎口,无益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头,与杖欲捶之,而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先折其脚   挝:打
B.与督军争斗 坐:因……获罪
C.而得去 逸:逃跑
D.治疾于家,借舍儿   从:跟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长社县县令。
B.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小题4】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日:“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 “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甲。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寺亨密引德诠至廷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戋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遂以其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苦劳,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分明。

天宝末入朝,时绿山已叛,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太平斯久, 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曰,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语仙芝曰:“贼锐甚,难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败书闻,帝令边令城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今死乃甘心。”又表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节选于《新唐书•封常清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湖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 悬于阙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的一项是(  )
A.“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 “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B.“牒”指用竹片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C.“子羽”是孔子弟子,因为相貌和体型都不好看被孔子认为没有前途,但其刻苦学习。终成大器,文中借此典故希望高仙芝不要以貌取人。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阙下”即官阙之下,文中借指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常清出生贫苦,相貌丑陋,开始并不受赏识,但他锲而不舍,抓住时机写出一篇让髙仙芝非常赏识的战报,从而崭露头角。
B.封常清执法严明,因郑德检故意纵马冲击他的侍从,就依法处死了他;后又斩杀两名犯罪的大将,于是军中人都很怕他。
C.封常青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大的战略方针,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洛阳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D.封常清认为,据守潼关,能够守护京师长安,自己虽可能被以临阵逃脱的罪名杀死,但也胜过死于敌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补唐书骆侍御传

[明]胡应麟

骆宾王,越东阳郡人也。父为博昌令。宾王生七岁能诗,尝嬉戏池上,客指鹅群令赋焉,应声曰“白毛浮渌水,红掌拨清波”,客叹诧呼神童。比长,天才逸发,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以藻绘一时,号“垂拱四杰”云。先是,唐起梁陈衰运后诗文纤弱委靡,体日益下。宾王首与勃等一振之,虽未能骤革六朝余习,而诗律精严,文辞雄放。唐三百年风雅之盛,以四人者为之前导也。

永徽中,历官侍御史。时高宗孱,不君,后曌擅国。宾王睹唐运且密移,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谪临海丞。高宗崩。后曌废中宗,改唐物。宾王耻食周粟,即日弃官归。会英公徐敬业起兵诛后曌,宾王仗从之。敬业雅慕宾王名,得之大悦,引至戎幕中,羽书文告之属一切谘焉。既而义师大集,将直指长安,宾王援笔慷慨为檄文以海内。檄传,四方振动。曌读之至“一抔六尺”语,凛然曰:“如此材而流落不偶,宰相之过也。”魏元忠纵火围逼敬业,军遂溃。党与悉禽,独宾王变姓名逸去,削发为浮屠,居天竺灵隐间十余载。考功郎宋之问谪官岭表,宿寺中赋诗,得“鹫岭龙宫”之句,思不属,方苦吟,一老僧卧禅榻问故,遽续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大骇,质明趣访之,逝矣,识者云此骆宾王也。

始,宾王父早亡,奉母竭力。至奋身为国,举宗百口,弃置若遗,其忠孝天性然也。宾王既以起义亡,无敢裒其制作者。中宗复辟,累诏访求,鲁国郗云卿始集传之。当孽曌革运滔天,盖开辟未闻之变。一时唐之臣子,宋璟、姚崇、娄师德辈,俯首北面,蒲伏裙裾。独宾王仗义执言,大声其恶。

自宾王举事,历宋迄今八百余载,而公论始定于一,殆若有天意存焉。於戏,宾王不死矣。顾《新唐书·文苑》阔略未详,而刘响《旧唐》论述尤谬,因稍据《临海丞集》其忠孝大都,暨野乘稗官之足征信者,为《骆侍御补传》以传。

(选自《少室山房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以藻绘一时   擅:享誉
B.宾王仗从之 策:书册
C.宾王援笔慷慨为檄文以海内    谕:告诉
D.因稍据《临海丞集》其忠孝大都  掇:选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宾王上书谈论国家大事,触怒了武则天,被贬为临海县丞,当天就弃官而去,不与武则天合流。
B.骆宾王的檄文不仅令全国上下振奋,就连武则天读了后也为没有得到骆宾王这样的人才而遗憾。
C.骆宾王既是忠臣,为国不畏强暴,也是孝子,任博昌令的父亲早逝,骆宾王就尽心尽力孝敬母亲。
D.骆宾王的事迹虽然史书有所记载,但要么过简,要么有讹错,因此作者写了《骆侍御补传》传世。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党与悉禽,独宾王变姓名逸去,削发为浮屠,居天竺灵隐间十余载。
(2)自宾王举事,历宋迄今八百余载,而公论始定于一,殆若有天意存焉。
【小题4】本文记述了骆宾王诗文写作方面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使后无战攻之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B.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C.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D.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即荀子,先秦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B.古时一车四马称作一乘,万乘本指一万辆兵车,战国时可指拥有兵车万乘的诸侯国。
C.布曾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穿麻、葛织物,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皇帝是中国两千多年间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秦始皇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拜师学习,志向高远。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曾跟随荀子学习服侍帝王的学问;学成后,便去游说秦王,以此实现人生抱负。
B.李斯抓住时机,推行主张。秦庄襄王去世后,李斯请求做相国吕不韦的家臣,后又任郎官一职,这为他成功游说提供了重要条件。
C.李斯分析形势,见解深刻。他善于总结历史,对秦穆公、孝公以及当时秦与天下的形势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他的观点得到秦王认可。
D.李斯加官进职,深受信赖。李斯为秦国统一天下出谋划策,秦王一直对他信任有加,他的官职也一路得以升迁,秦王称帝后任其为丞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处卑贱之位,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2)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使后无战攻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