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黍,五谷之一。关于五谷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大麻)、黍、稷、麦、菽。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因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区在南方,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后用五谷作为粮食的泛称,或择其一二代指粮食。
C.“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D.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1 01:5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司马颙),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

时豫州刺史刘乔,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颙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

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zhì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 ”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 ”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

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司马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B.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C.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D.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稽首是指臣拜君,空首指国君回礼臣下,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B.“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谒庙"。“谒”是拜见、谒见,“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家庙、宗庙、太庙。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D.“檄”又称檄文,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后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文中是指“羽檄”,即遇有紧急军情,檄书插上标志加快传递的羽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出身卑贱却很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做事非常有主见。他看到军士横行抢掠,就不想留在洛阳,打算要西迁,但仍然隐瞒着西去的意图,想等惠帝外出的机会,趁机劫持惠帝西去迁都于长安。
C.张方受奸人挑拨诬陷而被杀。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颙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被缪播等人杀害。
D.张方交友不慎轻信于人。张方与郅辅一向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去杀张方时,张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被郅辅杀害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
(2)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国桢,字克生,麻城人。少雄杰自喜,善骑射。举万历十一年进士。除固安知县。中官诣国桢请收责于民,国桢伪今民鬻妻以偿。民夫妇哀恸,中官为毁券。擢御史,会哼拜反,学曾师久无功。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以三万骑犯定边、小盐池,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别遣宰僧以万骑从花马池西沙湃口入,为拜声援。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学曾令游击龚子敬扼沙湃口,而橄延绥总兵官董一元捣土昧铁雷巢,斩首百三十余级,寇大惊引去。梦熊调度灵州,独国桢监军宁夏。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贼退据大城,攻数日不下。国桢使间绐东旸、朝、承恩互相杀,以降其罪。三人内猜疑,东旸、朝遂先诱杀承恩党文秀。承恩亦与其党周国柱诱东旸、朝杀之,尽悬东旸、朝、文秀首城上,开门降。如松率兵围拜家。拜仓皇,阂室自焚死。梦熊自灵州驰至,下令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慰问宗室士庶。宁夏平。学曾初夺职为民,叙功,以原官致仕。学曾任事劳勣。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志皋、位力为学曾解,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責诸将以振士气,而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方世讥。”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国既招降承恩,论功,擢国赖太仆少卿。逾年,迁右金都御史,巡抚大同。久之,迁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父丧归,未起而卒。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梅国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B.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C.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D.贼被围/久食尽无援/面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乘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县,指明朝以来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知县为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B.套寇,也称河套之患,指的是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河套地区的鞑靼骑兵。
C.缢,文中指用绳、布匹等上吊而死。我国古代用刀割脖子称为“刎”或“刭”。
D.士庶,文中指的是士人和普通百姓,我国古代通常将普通民众称为“庶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国桢爱护百姓,尽心为民。宦官让梅国桢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让百姓卖妻来偿还债务,百姓夫妇为此悲伤裒痛,宦官因此毁掉了债据。
B.梅国桢善用计谋,分化敌人。梅国桢曾离间东旸、许朝、承恩,使三人互相斗杀,内部猜疑,最后打开城门投降,为平定宁夏剔除了障碍。
C.梅国桢具有功绩,升迁封官。招降承恩后,梅国桢因功升为太仆少卿,此后相继任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死后被追赠为右都御史。
D.梅国桢尽心国事,几次上奏。学曾应变稍迟缓,梅国桢上奏章请求处罚众将领以振作士气;后来梅国桢又因此事上奏章,皇帝恢复了梅国桢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呜沙洲。
(2)而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廩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子俊言“请筑墙建堡。”帝是子俊言。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成化十年,子俊具上其事。移抚陕西。水溢无所泄,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已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所费无私。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寊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子,移以荫弟。

(选自《明史·余子俊传》,有删改)

注讟(dú):怨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B.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C.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D.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闰月,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
B.元年,一般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年,也可以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等等。.
C.会试,我国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
D.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以及免罪、免除赋税的特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子俊施政为民,关心民生。他筑墙建堡,开垦田地,获取很多粮食;他在陕西任职时,开凿水渠泄水,公私便利,该水渠被人称为“余公渠”。
B.余子俊为政务实,遭到诬陷。他把自己在边境修筑城墙的做法予以推广,但因外部和他自己的一些因素,被人非议,皇帝听了流言蜚语,调离了他。
C.余子俊廉洁干练,洁身自好。他在户部任职以廉洁干练著称;韦敬说他侵吞官款,阮勤等人也跟着附和,朝廷中很多人趁机想扳倒他,但最终查无此事。
D.余子俊勤于政事,执着坚毅。他亲自起草公文,每天半夜才就寝;从在榆林当官做事开始,不断遭到怨恨,甚至被弹劾,但他坚持己见,替几世人谋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2)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

同类题4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回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十四年,督催曹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疲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鼓其耕种之心。

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杦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马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留懋第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用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歉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责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费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澶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其他指定的公仓。
B.先帝,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的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封授等礼仅。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懋第关心民生,多次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B.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他在请命出使之际,仍不忘向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而战。
C.左懋第以大义为重,爱憎分明。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贰,宁死不屈,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沧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鼓其耕种之心。
(2)令第经理河北,联培关东诸军。第旗行言:“请以辞酬之身,效一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C.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D.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接待宾客等。
B.《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抒情诗,诗人自述身世和心志,表达了革新政治的愿望。
C.齐桓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任商鞅为相推行改革,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
D.赋是古代一种文体,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又称“骚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他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谗害,处境很困难。
B.屈原远离污浊,守定初心。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内心保持的高洁品德,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C.屈原对楚绝望,选择沉江。他走到汨罗江畔,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像干枯的树木。
D.屈原为国立法,坚持原则。他为怀王拟好法令,因为没有给上官大夫看而遭到上官大夫的离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