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人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建邺”,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薨”,诸侯死称“崩”,士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通海遭逢乱世,力助太祖。他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祖,令太祖喜出望外。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9 06:1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毂。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日:“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宫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请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B.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C.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D.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B.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C.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敕令”一样都是长官用于下行的文书。
D.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 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合法地不守礼制。“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溢天性孝顺,年轻时在去秦中做官的路上,忽然心悸力辞而归,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章溢多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守孝,最后因为悲伤过度.营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得病而逝。
B.章溢受朱元璋聘请,与刘基、叶深、宋镰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与章溢交流非常高兴,觉得章溢的话特别有道理,授予他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
C.章溢虽是儒臣,但是先守住龙泉,后来又平定处州。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保证粮晌供应。朱元璋感叹说: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他们的功劳不比诸将小。
D.章溢深得皇帝信任。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人的供词中牵涉到章溢,朱元璋派人去安慰章溢,消除他的顾虑;他去世,皇帝亲自写了悼文.到他家里祭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 
②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最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待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移隘州通判,有司调郡租渝河南,穆以西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沿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正,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饱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送草原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待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滑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有及周岁。上闻其死,器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节选《宋史·列传二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上
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属:连缀,写作
B.煜辞以疾辞:推辞,拒绝
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贻:赠送
D.擢拜左谏议大夫擢:提拔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所得皆精理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B.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
C.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窃为大王不取也
D.穆国之良臣句读之不知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穆“至行”的一组是
①行路得遗物,以访主归之
②李生异日为廊庙器
③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
④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
⑤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
⑥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跟随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王昭素认为李穆学到了上述古籍的精理,将来必成大器。
B.李穆被免职后,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能同兄弟一起学习,感到淡泊舒畅。
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李穆作为使者出使江南,言行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D.李穆和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已满后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三年,皇上没有应允。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3分)
⑵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4分)
⑶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日:“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賜貂裝,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日:“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 其处在,其人亡。”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
论曰: 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 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注 中宫: 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无 虞:忧患
B.闻当遂校猎河内 寻:不久
C.上疏归职,帝不 听: 允许
D.帝奏叹息,愈褒贵焉   省: 反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苍天下化平  空身膏草野
B.五年,许还国 精思傅会,十年
C.遽上疏谏,帝从止    秦强赵弱,不可不许
D.泣下沾襟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肃宗) 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 征求(刘苍的) 意见。
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皇后亲自(向臣) 行拜礼,(臣所接受的) 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
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
【小题6】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宋史 陆游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B.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C.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D.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又可称为任子、门荫、恩荫、世赏,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生经会试后,及第者统称进士,皆赐出身,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D.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在古代,长江流域各段有很多特定称谓,“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为长江之外的意思,相对于古人居住的中原地区,长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而三国时期的江表一般指江东孙氏的统治地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其次,秦桧大怒而治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秦桧扬言要废黜他。
B.陆游请求以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璘之子吴挺掌兵,因为吴挺骄傲放纵,如果立有战功,会更加难以驾驭。等到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开始得到验证。
C.嘉泰二年(1202),因为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完成,皇上任命陆游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之职,免去上朝请安,之后还兼任秘书监。
D.陆游被起用知严州,临行向皇帝辞行,皇帝告诉他严州山水秀丽,在空暇之时可以以诗文自娱。这表面上看是对陆游的关心,但这实际上表明陆游并未受到皇帝的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2)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珽,字公度,陇西敦煌人。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年二十四登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拜监察御史,俄丁内艰。先是,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弟琪当腊雪以单縗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祔。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忧阕,再征为御史,以瘠不起,逾时乃就。
天复中,淮寇大举围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飞命成汭率水军十万援于鄂。珽入言曰:“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汭性刚决,不听。淮人果乘风纵火,舟尽焚,兵尽溺,汭亦自沈于江,一如所料。
又明年,太祖为元帅,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余万围之,乃召珽草檄。珽笔不停缀,登时而成,大为太祖嗟赏。受禅之岁,宰臣除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寻以本官监曹州事。曹去京数舍,吏民豪猾,前后十余政,未有善罢者。珽在任期岁,众庶以宁。入为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未几,以许帅冯行袭疾甚,出为许州留后。
先是,行袭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为忧,乃遣珽驰往,以伺察之。珽至传舍,召将吏亲加抚慰。行袭欲使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也。”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补养,苟有不讳,子孙俱保后福。行袭泣谢,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军府事。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骑常侍,充侍讲学士。内讨之日,军士大扰,珽其夕为乱兵所伤,卒于洛阳。珽性孝友,与弟琪有敦睦之爱,为搢绅所称。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 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B.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C.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D.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也称“丁艰”,这里的“丁内艰”指遭遇父丧。
B.受禅,源于上古时的禅让制,后来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等。
D.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间,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珽聪明有才学。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他工于辞赋,在太祖征讨刘守文时应召起草檄文,挥笔立就,深得太祖赏识。
B.李珽为人孝顺。先前去世的父亲的灵柩安放于外地,因家贫,他和弟弟李琪一起冒着风雪四处求人,最终让父母合葬。
C.李珽治民有方。他在曹州任职时,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这是之前十几任官员都未曾做到的。
D.李珽见识过人,有谋略。征讨淮寇时准确判断局势;太祖让他出任许州留后,他亲近安抚将吏,并解除了冯行袭的后顾之忧。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
(2)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