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B.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C.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D.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1 07: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卯①能文,未冠摧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沫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沫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莫,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支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沫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沫传》)

(注)①: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造三班使臣。站人((汉票有0)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几个。
D.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忌”,表示表示恭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沫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市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C.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后擢御史,谒假归。明年还朝,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帝不能用。
天启四年二月,大风扬沙,昼晦,天鼓鸣,如是者十日。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忠贤得疏愈恨。
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事获中止。五年春,遣视陕西茶马。甫出都,逆党曹钦程劾其专击善类,助高攀龙、魏大中虐焰,遂削籍。
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初入台,邹元标实援之,即进规曰:“都门非讲学地,徐文贞已丛议于前矣。”元标不能用。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万燝死,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大中将劾魏广微,尊素曰:“广微,小人之包羞者也,攻之急,则铤而走险矣。”大中不从,广微益合于忠贤,以兴大难。
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于是取空印白疏,入尊素等七人姓名,遂被逮。使者至苏州,适城中击杀逮周顺昌旗尉,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已,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自戕,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B.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C.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D.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
【小题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驾帖”,在明代,秉承皇帝旨意,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
B.“廷杖”,是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在殿阶下杖责朝臣,有当廷被杖死者。
C.“削籍”,指革职。“白疏”,有格式无内容的空白奏章。
D.“朔日”,每月初一。另外,“望日”是指每月十五。“晦日”是指每月三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尊素精明强干,敢于直谏。他是进士出身,担任宁国推官,多次向皇帝陈述边防事务,也敢于批评边关将军做法的错误,并请求皇上与大臣面对面讨论问题。
B.黄尊素担任大臣期间,魏忠贤独揽朝中大权,他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与魏忠贤及其党羽作斗争,多次上书言事,遭到魏忠贤的嫉恨。
C.黄尊素刚入官府时,对帮助过他的邹元标说不要在京城集会讲学;对杨涟、魏大中弹劾魏忠贤的事情,黄尊素也劝解说时机不到不可急躁。
D.听说自己要被逮捕,黄尊素穿上囚服投案;在狱中得知狱卒要谋害自己,他叩谢皇上、父亲的恩惠,写了一首诗后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B.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C.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D.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流:中国古代对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B.图谶:“谶”是一种神秘的预言,也就是神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和隐语,常附有图,故又称为“图谶”。
C.中护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名。与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D.巡狩:指中国古代皇帝去各诸侯国巡游打猎,文中指肃宗皇帝外出游玩打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早慧博学,为人谦和,他少年时期便显露出才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益广博,但却不拘泥于词句,为人性情宽容和气,和儒生们关系和谐。
B.班固继承父志,因书获罪。他在父亲去世后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却被人举报遭遇了牢狱之灾。
C.班固因祸得福,终成(汉书).班固下狱后,弟弟班超极力说情,加上皇上看到了他写的史书,得到皇上的赏识恩准,才得以继续著书。
D.班固恃宠而骄,终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肃宗皇帝宠爱,和大将军窦宪关系密切,因骄横跋扈面树敌过多,最终去官遇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
(2)固奴干其车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驾,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成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 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

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B.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C.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D.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B.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之为“河东”。
C.祖道,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饯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有“既祖,取道”。
D.不肖子,专指违背父母心意,对父母不孝顺、不听话的儿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张循宪巡视河东时,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为避免突厥新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C.张嘉贞为相强躁,执法严明峻切。秘书监姜晈说他气量不够宽大,张嘉贞请求对姜晈施 以廷杖;广州都督裴伷先因罪下狱,张嘉贞认为应该严厉处置。
D.张嘉贞深受器重,不置买田宅。皇帝多次慰劳张嘉贞,还令百官为他送行;张嘉贞身处高位,但认为置买田宅无益有害。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
(2)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