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公鼎,渤海人。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货,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定户部使时造杀留守萧保先始利甚财因而慢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最单骑行那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
B.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
C.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
D.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蕭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官,官名,是地方长官的僚属,隋唐时始设置,其权位较轻。
B.疏奏,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涉及内容宽泛。
C.肆赦,意为缓刑,赦免。文中施行赦免,是为了庆祝平叛胜利。
D.谢事,辞职;免除俗事。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有时也指去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鼎关心民生,重农业和教育。他为官心系百姓,上奏请求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对当地百姓进行教育感化。
B.大公鼎不畏强势,革除陈弊陋习。鹰坊的人借捉鸟扰害乡邻,他建议后此事终被禁止。权贵向官府借贷,他予以拒绝。
C.大公鼎秉公执法,为国尽职尽责。任大理卿时,为许多有冤情的人平反;任中京留守时,他请求皇帝施恩以防生变。
D.大公鼎不惧生死,平息流寇叛乱。在户部任职时,他只身前往,对百姓晓以利害,盗贼自新,暴乱平息,百姓安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
(2)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4 09:5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况伯律,名鐘,号龙安,江西靖安人。初,伯律以吏事尚书吕克声,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大明宣德五年,皇上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伯律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伯律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伯律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伯律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初,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立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伯律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伯律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伯律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伯律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伯律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伯律。伯律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伯律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始伯律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伯律有恩。至是,伯律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伯律尝丁母艰,郡人诣阙乞留。帝特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伯律为政,廉洁刚正,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伯律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伯律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伯律传至府 此沛公之参樊哙者也
B.苏州等九府缺    其怒,不敢献
C.县逋赋四年 举匏樽以相
D.伯律请量折以钞,部议所格 乃装遣荆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
B.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
C.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
D.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
【小题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是皇帝的年号。古代皇帝在位时都会有年号,死后也都会有谥号。
B.户部:中国古代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丁母艰:在古代,遭父母之丧称为“丁忧”,也称“丁艰”。遭父丧也称“丁外艰”“丁父忧”,遭母丧也称“丁内艰”“丁母忧”。
D.秩满:指官吏的俸禄很多,也可指官吏任期届满。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古代官职级别。
【小题4】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伯律知恩图报,他先后得到过尚书吕克声、吴江平思忠等人的恩惠,得到了升迁。后来他特地让儿子服侍他们以为报答。
B.苏州、松江曾经赋税繁重,伯律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伯律都协助大力办成。
C.伯律虽然出身于武将,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D.伯律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只是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
【小题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初,伯律以吏事尚书吕克声,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2)伯律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初名国宝,赐名祯。与良俱从太祖克滁、和,渡江克采石,从定集庆。下镇江、广德、常州、宣城、江阴,皆有功。又从常遇春自铜陵取池州,以舟师毁其北门,入城。敌舰百余至,复大败之,遂克池州。积功,由帐前都先锋累迁为天兴翼副元帅。以千人助良守江阴,数败吴兵,破士诚水寨,擒其骁将硃定。授英武卫亲军指挥使。又大破吴兵于浮子门。从大将军徐达帅马步舟师取湖州,勒奇兵出旧馆,大捷。湖州平,遂戍之。从围平江,破葑、胥二门,进佥大都督府事,抚平江。寻副征南将军汤和讨方国珍,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国珍亡入海。追及之盘屿,合战,自申至戌,败之,尽获其战舰士卒辎重,国珍降。复自海道进取福州,围其西、南、水部三门,一鼓克之。

洪武元年,进兵破延平,擒陈友定。闽海悉平。还次昌国。会海寇劫兰秀山,剿平之。兼率府副使。寻为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二年,大将军平陕西还,祯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三年讨平沂州答山贼。命为靖海将军,练军海上。其冬,封靖海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与秦、晋二王傅金朝兴、汪兴祖并专傅王,解都督府事。仇成戍辽阳,命祯总舟师数万,由登州饷之。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至琉球大洋,获其兵船,献俘京师。自是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

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明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勒奇兵出旧馆勒:率领、带领
B.以千人助良守江阴以:用、凭借
C.还次昌国次:驻扎
D.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坐:因为、由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祯杰出作战才能的一组是(    )
①敌舰百余至,复大败之,遂克池州   ②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
③数败吴兵,破士诚水寨,擒其骁将硃定 ④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
⑤追及之盘屿,合战,自申至戌,败之,尽获其战舰士卒辎重,国珍降
⑥自是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
A.①③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祯军事才能杰出,起初跟随太祖、常遇春立下战功,后来能独当一面,仍然战功卓著,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所以功臣庙里画有他的肖像。
B.吴祯不只指挥作战能力突出,管理工作也十分出色,如负责帮仇成运送粮饷,虽然海上道路危险遥远,但军队的粮饷从不缺乏。
C.吴祯不仅在明朝建立后,在打击倭寇的战场上也同样表现突出,追击倭寇至琉球大洋,缴获倭寇兵船,到京师献俘,后来管理军务数年,海上没有倭寇再出现。
D.吴祯由于战功卓著,明太祖待他也很好,不仅封侯,还赐予铁券,但他晚节不保,竟然和胡惟庸结党谋反,被削除爵位也是理所当然。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副征南将军汤和讨方国珍,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
(2)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晓,字窒甫,海盐人。嘉靖元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职方主事。日披故牍,尽知天下厄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尚书金献民属撰《九边图志》,人争传写之。张孚敬柄政,器之,欲改置翰林及言路,晓皆不应。父忧,归,久之不起。
许赞为吏部尚书,调之吏部。历考功郎中。夏言罢相,帝恶言官不纠劾,诏考察去留。大学士严嵩因欲去所不悦者,而晓去乔佑等十三人,多嵩所厚。嵩大憾晓,调文选。嵩欲用赵文华为考功晓言于赞曰昔黄祯为文选调李开先考功皆山东人诏不许今调文华晓避位而已赞以谢嵩。嵩益怒,以推谪降官周伕等,贬晓和州同知。稍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召拜刑部右侍郎。俄改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
大江南北皆中倭,漕艘几阻。晓请发帑金数十万,造战舸,筑城堡,练兵将,积刍糗。诏从之。中国奸民利倭贿,多与通。通州人顾表者尤桀黠,为倭导。以故营寨皆据要害,尽知官兵虚实。晓悬重赏捕戮之。募盐徒骁悍者为兵,增设泰州海防副使,筑瓜洲城,庙湾、麻洋、云梯诸海口皆增兵设堠。遂破倭于通州,连败之如皋、海门,袭其军吕泗,围之狼山,前后斩首九百余。贼溃去。录功,再增秩,三赉银币。
寻召为吏部左侍郎,迁南京吏部尚书。帝以晓知兵,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寻拜刑部尚书。俺答围大同右卫急,帝命兵部尚书杨博往督大师,乃以晓摄兵部。晓言:“今兵事方棘,而所简听征京军三万五千人,乃令执役赴工,何以备战守?乞归之营伍。”帝立从之。
晓通经术,习国家典故,时望蔚然。为权贵所扼,志不尽行。既归,角巾布衣与乡里父老游处,见者不知其贵人也。既卒,子履淳等讼晓御倭功于朝,诏复职。隆庆初,赠太子少保,谥端简
(节选自《明史•郑晓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嵩欲用赵文华/为考功晓言/于赞曰/昔黄祯为文/选调李开先考功/皆山东人/诏不许今调文华/晓避位而已/
B.嵩欲用赵文华/为考功晓言/于赞曰/昔黄祯为文选调李开先/考功皆山东人/诏不许/今调文华/晓避位而已/
C.嵩欲用赵文华为考功/晓言于赞曰/昔黄祯为文选/调李开先考功/皆山东人/诏不许/今调文华/晓避位而已/
D.嵩欲用赵文华为考功/晓言于赞曰/昔黄祯为文/选调李开先/考功皆山东人/诏不许/今调文华/晓避位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为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在位时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父忧为父丧的婉辞。古代重视孝道,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果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
C.尚书是我国古代官职名。最初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小官,后地位逐渐重要,权力逐渐扩大,成为朝廷重臣。
D.“谥端简”即郑晓死后的谥号为“端简”。谥号是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被给予的一个带有赞颂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晓常识渊博,熟悉国家典章制度。他熟知天下关塞与兵马的虚实强弱的情况,所撰写的《九边图志》广为传抄。
B.郑晓正道直行,不惧冒犯权贵。任考功郎中时多次触怒权臣严嵩,因此被贬;虽声望很高,但受权贵压制。
C.郑晓懂得军事,善于统兵作战。面对猖獗的倭寇,他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应对措施,打得倭寇狼狈而逃。
D.郑晓穿着简朴,为人低调。罢官回乡后,他头戴方巾身穿布衣与家乡父老交往,以至人们不知他曾经显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严嵩因欲去所不悦者,而晓去乔佑等十三人,多嵩所厚。
(2)今兵事方棘,而所简听征京军三万五千人,乃令执役赴工,何以备战守?

同类题4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值刘裕诛夷司马戚属,叔父宣期、兄贞之并为所杀。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自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中。及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为裕所败,乃亡于汝颍之间。
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与司马顺明、道恭等所在聚党。及刘裕自立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刘裕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害楚之。楚之待谦甚厚。谦夜诈疾,知楚之必自来,因欲杀之。楚之闻谦病,果自赍汤药往省之。谦感其意,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为裕所忌惮,愿不轻率,以保全为先。”楚之叹曰:“若如来言,虽有所防,恐有所失。”谦遂委身以事之。
从世祖征凉州,以功赐隶户一百。义隆遣将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以楚之为假节,与淮阳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从散关西入,击走方明,擒崇之。仇池平而还。
车驾伐蠕蠕,诏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等以绝粮运。蠕蠕乃遣奸觇入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诸将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觇贼截之以为验耳,贼将至矣。”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世祖闻而嘉之。
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和平五年薨,时年七十五。高宗悼惜之,陪葬金陵。
(选自《魏书·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 济:渡过
B.楚之待谦甚厚 厚:宽厚
C.果自赍汤药往省之 赍:携带
D.谦遂委身以事之 事:侍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因欲杀之    因求假暂归
C.乃出匕首于席下 乃投水而死
D.以功赐隶户一百 以五百岁为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楚之命运坎坷,却斗志昂扬。他生逢晋末动乱,诸多亲人被害,被迫四处逃亡,但最终还是稳定了阵脚,希望有所作为。
B.司马楚之能诚恳待人,赢得士人的敬重和爱戴。他不仅团结了司马顺明、道恭等人,还用真诚感化并收纳了刘裕派来刺杀他的人。
C.司马楚之有突出的军事才能。他以假节身份督战关中诸军,赶跑裴方明,活捉胡崇之,平定仇池,战功卓著,得到了皇上的赏赐。
D.司马楚之有着过人的智识。他在随皇帝讨伐蠕蠕的战役中负责督运粮草,及时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设计应敌,确保了粮草的供应。
【小题4】用(/)给文言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3处)
及刘裕自立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等以绝粮运。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弘智,洛州新安人。后魏车骑大将军肃孙。父玄轨隋陕州刺史。弘智早丧母,事父以孝闻。学通《三礼》、《史记》、《汉书》。隋大业中,为司隶从事。武德初,大理卿郎楚之应诏举之,授詹事府主簿。又预修《六代史》。初,与秘书丞令狐德棻、齐王文学袁朗等十数人同修《艺文类聚》,转太子舍人。贞观中,累迁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以疾出为莱州刺史。弘智事兄弘安,同于事父,所得俸禄,皆送于兄处。及兄亡,哀毁过礼。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寻起为光州刺史。永徽初,累转陈王师。高宗令弘智于百福殿讲《孝经》,召中书门下三品及弘文馆学士、太学儒者,并预讲筵。弘智演畅微言,备陈五孝。学士等难问相继,弘智酬应如响。高宗怡然曰:“朕颇耽坟籍,至于《孝经》,偏所习睹。然孝之为德,弘益实深,故云‘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是知孝道之为大也。”顾谓弘智:“宜略陈此经切要者,以辅不逮。”弘智对曰:“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微臣颛愚,愿以此言奏献。”帝甚悦,赐彩绢二百匹、名马一匹。寻迁国子祭酒,仍为崇贤馆学士。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曰宣。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旧唐书·赵弘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
B.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
C.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
D.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小。
B.《孝经》,中国古代道家的伦理著作,道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有百家。
C.讲筵,特指天子的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经筵讲授内容各代不同,多是实用性很强的经典。
D.祭酒,原意是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条神,为一种荣誉。东汉时成为学盲名,隋以后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国子监祭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弘智深受重用。他出身名门,德才兼备,大理卿郎楚之曾举荐他,他被任为詹事府主簿,后又升迁为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土。
B.赵弘智精研典籍。他精通《三礼》《史记》《汉书》,并参与编修《六代史》《艺文类聚》等史书;对于《孝经》,更是偏愛,反复翻阅,并弘扬孝德。
C.赵弘智以孝闻名。他不但《孝经》传讲得好,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仅对父亲非常孝顺,而且能侍奉哥哥、抚恤嫂子和侄子。
D.赵弘智学识渊博。他曾在百福殿宜讲《孝经》,听讲者中不乏名人学者:面对学士们的问难,他都能回答得像回声一样迅速。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