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德国鲁尔区有“德国工业的心脏”之称,该区依靠大量的煤炭和法国的洛林铁矿发展为重要的传统工业区,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工业组成其工业支柱。下图是鲁尔区工业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鲁尔工业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 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同时,进行了部分产业布局的调整和针对重化工业污染的治理,还进一步完善了鲁尔区交通设施。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鲁尔区重工业得以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2)结合上图,描述鲁尔区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推测该分布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总结在鲁尔区整治过程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8-07-07 01:0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读德国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北部波德平原、中部中德山地和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德国除煤炭和钾盐外,矿产资源贫乏,原料供应和能源很大程度依赖进口。

材料二:二战后,德国以大规模内需为主导的恢复性建设,为能源工业、钢铁工业、建筑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工业成为德国当时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点发展了微电子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光—电子(复合)技术、生物技术、宇航、海洋开发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等,从而使微电子技术成为德国新兴的支柱产业。


德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第一

第二

第三

1960年

5.5%

53.5%

41%

1970年

3.9%

57.6%

38.5%

1980年

2.2%

44.8%

53%

1990年

1.29%

33.2%

65.57%

2001年

0.98%

28.86%

70.16%

2005年

0.96%

30.43%

68.61%

 

 
(1)分析德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二战后至1970年德国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承接了美国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的转移,分析这段时期德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3)1970年后德国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钢铁、纺织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请运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原理,阐述这一阶段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