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海派书画”作为一个地域性与风格性相结合的概念,其主体属性是体现了,—种创作方式、笔墨形态、群体追求、审美精神及风格范畴。然而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常将“海派书画”与“海上画派”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是历史的误认和概念的误读。

“海上画派”这个概念是以上海本土画家为主,以地域为界限,在历史阶段、时间跨度及流派覆盖上,都与“海派书画”有着诸多不同的区别。“海上画派”从历史过程上讲是包括了历朝历代在上海生活、创作的画家,其中典型的代表为明代松江“华亭画派”的董其昌、陈继儒等人,明代嘉定的“嘉定画派”程嘉燧、唐时升等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画派”。□□从创作方式来看,无论是“华亭画派”,还是“嘉定画派”,他们都是恪守传统而严守师门。唯其如此,从流派性质来看:“海派书画”是近代型的,“海上画派”是传统型的。从流派组成来看:“海派书画”是移民性的,“海上画派”是本土性的。从流派形态来看:“海派书画”是开放型的,“海上画派”是封闭型的。从流派背景来看:“海派书画”是市场型的,“海上画派”是书斋型的。历史的演绎证明:“海派书画”的崛起正宣告了“海上画派”的终结。

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并不是个别人主观随意性选择或是捕风捉影式的信口开河所定,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取向、审美抉择和社会性的认知追求。这既有地域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亦有艺术风格传承的重要依据。“海派书画”之所以能从清末民初及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称雄画坛、闻名遐迩,其关键就是凭借着上海这个“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兼容并蓄、传承创新、经济发达。“海派书画”的流派成员是广纳的、风格取向是兼容的、笔墨表现是多元的、创作理念是多维的。就以前海派领袖赵之谦、任伯年和后海派领袖吴昌硕及“三吴一冯”来讲,尽管他们各自师承不同,但笔墨表现的精湛精深、构图章法的饱满严谨、意境内蕴的诗化韵致、题材选择的亲和人世、色彩敷染的雅逸秀丽、气势格调的雍容大度都是相当一致的,从而构成了“海派书画”总体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系统。即上至“海派书画”领袖,下至流派成员,都可以有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笔墨语汇,但在这个总体艺术风格上却是相呼应、相遵守的。这也就是”海派书画”“和而不同”、“兼而有之”、“变亦通达”的大气派、大格局。

一个艺术流派的兴起与发展,与该流派成员群体的组合、创作的实力及影响的覆盖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作用。海派书画家的划分或断代,主要可分为三代。即以赵之谦、任伯年、胡公寿等为代表第一代“海派书画”是处于振兴期,以吴昌硕、王一亭、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为代表的是处于昌盛期,那么到了二三十年代以“三吴一冯”为代表的“海派书画”则处于全盛期。当时的上海正处于城市发展的黄金期,成了一个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以其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中外金融中心、民族工业中心、东西商贸中心而为整个海派艺术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物质基础。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以“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为领军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们以各自精湛的笔墨创作与群体的精英优势,将“海派书画”推向了巅峰状态,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均有着良好而完善的智能结构和独特而优越的成才条件,可以讲这是一个教授级的艺术群体,不少人有着留学海外的人生经历,学贯中西而教书育人。同时,他们亦组建了带有西方沙龙性质的现代画会。体现了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开放、更为现代、更为全面的发展态势。

【小题1】根据上文,给“海上画派”下一个定义:______
【小题2】第2自然段空格内应选填的一项是 (________)
A然而    B而且  C因为
理由: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自鸦片战争之后,江浙一带的画家来到上海,标志着上海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这座城市所需要的职业书画家,“海上画派”发展为“海派书画”。
B.从被公认的几位海派领袖人物的艺术风格来看,既各有师承,又有一致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海派书画”“和而不同”的格局。
C.“海派书画”之所以在清末民初上海的形成,与这个的时期上海的城市社会转型、社会形制及地域特性密切相关。
D.全文从对“海派书画”概念的梳理与确认、对“海派书画”风格的认知与界定、对“海派书画”群体的史认与评述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4】从全文看,“海派书画”的形成、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哪些因素?
【小题5】如果上海博物馆要举办一场“海派书画”展览,请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展览拟写一条广告:
【小题6】“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先生说过“海派无派”,这与上文的观点是否冲突?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3:39: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奴役。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世。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地基。
【小题1】文中“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 具体指什么?
【小题2】请鉴赏画线语段的表达效果。
【小题3】阅读了以上文字,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作者的依据又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百度百科)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

材料二(新华网)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下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中国社会科)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表明其除了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否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意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了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
C.南北方的网友对冬至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参与热情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D.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下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述如何实施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表现手法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④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 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小题2】分析文段作用 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赏析句子 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
【小题4】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为什么要向中国古人借智慧
——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访谈录
记者:今天不论是在大学课堂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更倾向于学习西方理论或者是现代科学知识。而您却提出应向古人借智慧,并一再重申其重要性。请解释一下您的思路。
  龚鹏程:大陆已经兴起了国学热,然而,人们对于国学热应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流于一时的跟风,国学也不应当只热一时。我们应该明确定位国学的价值。
  我们的文化是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一代代的人创造的。也可以说今天的人实际上活在古人的历史文化中。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人其实是活在历史之中。人们是吸取前人的成果而发展。先有学习,后有创造。从这点上说,国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意义来说,国学表明了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各门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各国同时发展,但是国学是中国独有的,这是中国文化的标志。现在世界各国正走向同质化,中国要凸显自己,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从学术意义上讲,国学对全世界的文化是有贡献的。国学不仅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产。
记者:   
龚鹏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人不仅仅是“快乐的猪”,人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恰恰是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目前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多。比如,暴力、自杀、犯罪等社会问题,而且犯罪率和自杀率越来越高,并呈低龄化的趋势。今天人们的精神越来越迷茫,心灵越来越脆弱,心理医生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人需要。现代科技的进步挤压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使得人心浮躁,信仰缺失。所以说,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带来人们心灵上的完全满足。
  而学习国学可以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使得个体尽量地与社会相和谐,从容地面对困境。不论个体在现代社会有多少值得炫耀的东西,都不应放弃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这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养料。古语说“内圣外王”,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立身处世的原则,一种个体与社会尽量平衡协调的互动关系。而当今媒体经常报道的残忍的暴力手段,正是个体信仰缺失、没有“人化”的一种表现。同样,缺乏深厚的文化滋养,现代人很容易流于浮躁。我们读《老子》、《庄子》、《诗经》、《菜根谭》,读唐诗宋词的优秀篇目,可以领略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体会古人的那种人生境界,帮助自己对抗社会浮躁,过有质量的人生。我相信,一个受过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应当是一个不危害他人并会生活的人。
  记者:近百年来,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一直遥遥领先。有人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依赖科技进步,而不是古人智慧。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这类说法是否会引起人们对国学当代价值的怀疑?
  龚鹏程: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的确是遥遥领先。但在发展现代文化的时候,他们也将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例如,在他们的大学课程里讲解圣经、莎士比亚等;美国总统在就职时,或者证人在出庭作证时,都需将手放在《圣经》上宣誓,这既是一种宗教意义的行为,也是对古典文化精神的传承。很多事例都证明了,欧美发达国家在精神和文化上并没有放弃古代的东西。
  当我们说欧美的科技很发达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纵观科学史,现代科学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如现代物理学由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发展而来。第二,要正确理解“科学”的涵义。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还蕴含了精神与思想在其中。例如,亚里士多德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哲学家。正如任何学科的最高境界是哲学一样,科学实际上也包含了哲学与文化的东西。但我们在用“拿来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时,只看到了、拿来了西方技术,而没有看到西方科学是一种从古代思想延续发展而来的文化。当代中国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在学习西方科技时,学来了技术,却忽略了科学思想。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所节选的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记者设计一个相应的问题。(4分)
   
【小题2】仔细阅读文本,请你从龚鹏程回答的技巧、阐述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角度对龚学者的回答作简要赏析。(5分)
   
【小题3】如果要对国民加强国学教育,请你结合龚鹏程的回答思路,设计出几条建设性建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