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宇森的坚守

贺晓闽

我整理吴宇森先生历年导演的四十四部片单时,发现他出品的数量和心智的增长几乎同步。从1973年第一部影片《过客》开始,到1982年《八彩林亚珍》的近十年时间里,他拍了十多部讨好市场的喜剧片,却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的拐点。其实,从教会学校走出来的吴宇森,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西部片以及黄金时期的歌舞片,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画面充满动感,故事跌宕起伏。而拍摄喜剧片,并不是他的追求,而且饱受争议。分析当年商业营销的影响,吴宇森慢慢明白,确定自我风格,才是对理念的一份坚持。
回到现实生活中,吴宇森的内心似乎被照进了光,光无法言说,但通过挽留,可以多留在心中,使作品的光影与情感的温度融合。四年之后,吴宇森决定进行一场冒险赌博,他选用了一群被称作“票房毒药”的男人,如周润发、张国荣等,执导了《英雄本色》。该片在徐克的帮助下大获成功。这次冒险是值得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从此奠定了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让他把多年来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强烈的表现力浸透到每一个画面,其酣畅如行云流水般的剪接,在今天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这不仅成为他的人生丰碑,也成为香港的电影丰碑。那年吴宇森四十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青壮年,生命的春天和事业的春天一起到来。
冒险未必就是实实在在的危险。它牵涉到人的认知模式,也牵涉到人的诸多观念,比如自信、决断。央视记者李小萌在《面对面》栏目中采访吴宇森时说,在《英雄本色》创作现场,吴宇森豪气毕现,他是进行了一场赌博,并且赢了,他和“票房毒药”的男人们征服了命运,相互迸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我想说,证明自信的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后来,吴宇森的影片让人们认识到,他的电影每次获得殊荣,都是内心历练的结果。他知道,达摩克里斯之剑依旧高悬头顶。
1989年的《喋血双雄》也是吴宇森的重要代表作。在影片中,他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都令人为之倾倒。特别是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决战:烛光映出的圣母像,背影中掠过的白鸽,一对最不应成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执行着自己心目中的正义。正如吴宇森所说:“这是我最想用镜头来表达的东西,哲学式的电影,骑士般的角色,都是我心中的理想。”如果说《喋血双雄》让吴宇森把握了好莱坞动作片的命脉,那么《变脸》则让吴宇森在片中找到了东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种“人道主义”和“家庭观念”。这部被认为“最具吴宇森风格”的作品,同时也为吴宇森带来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环奖”,让他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进入好莱坞的第三位华人明星。
吴宇森的电影好看,他所讲述的故事不远不近,有爱有恨。不管是功夫片还是谍战片,都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表达,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他背负的真实生活。这些人里,有庞大机构里的大人物,也有机构压榨下的弱小者,还有为了某些利益冒险的暴力者、潜伏者。但这些人的故事,能让人产生共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家庭、亲情、变迁,一切都被结合在一起,那么自然而然,像我们身边的故事。所以他的粉丝中,白领、军官甚至科学工作者的比例明显上升,因为,这不仅是电影

(选自《人物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比如用意蕴丰富的语句表现吴宇森坚守品格以及吴宇森执导的电影的风格特征等。
B.文章开篇写吴宇森执导了十多部喜剧片,其目的是说明吴宇森不喜欢喜剧,因此拍出的喜剧也不讨人喜欢。
C.“吴宇森的内心似乎被照进了光……可以多留在心中”一句意蕴深刻,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吴宇森认识到了生活的真谛,能在执导的电影中将它体现出来。
D.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英雄本色》成功奠定了他在导演界的重要地位,也使得他以后的导演生涯十分顺利,从此吴宇森的心里也比较轻松了。
E.《喋血双雄》体现了好莱坞影片的特点,如浪漫的暴力世界、精炼的人物语言、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以及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等。
(2)文章第三段引用央视记者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吴宇森执导的电影受到观众欢迎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4)吴宇森的成功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5:10: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色。
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干练的“回国学人”。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梅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梅贻琦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联大创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龙云这才作罢。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针对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的教育方针,他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该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
1940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他举行公祝会,感谢他为清华服务25周年。面对朋友、同仁道贺,他在答辞中说:“无论哪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我这个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称扬的话语。”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跟当局交涉追查凶手,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驾驶着“清华”这条船驶向了坦途。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是梅贻琦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浓缩了他对清华这个学校,对清华同仁、朋友、学生的挚爱。
B.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C.在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举行的公祝会上,他认为朋友、同仁的道贺并没有真正反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D.梅贻琦无论是在治校风格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在认真地用毕生的实践,躬行他为清华校刊题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E. 本文通过梅贻琦为清华服务的种种小事,写出了旧时代一个教育家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题2】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
【小题3】从本文看,如何理解“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的含义?
【小题4】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泽慧: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中关村北区14号楼,有7间房间的一户筒子楼旧屋。其中一间狭小的房间里,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得显不出任何特别。
“她就是很普通、很低调的一个老太太,我们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她的女儿钱民协这样评价。
在科学界,这位“很普通”的老太太,被大家尊称为“何先生”。在6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她的重要成果广为人知: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1979年,高空气球工程正式启动。何先生一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仪器进行飞行试验,她必到现场。每次,已届65岁的她都得坐着吉普车,从北京颠簸两三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河北省香河县。
与对科学的执着热情不同的是,生活中的何先生却是“不讲究”。有一次,何先生参加国际会议。她脚上穿的鞋,居然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在科学研究中,何先生一直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对于这位女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中的成熟和严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这样评价:“大力协同作战,人员设备支援。多方筹办尽超前,应急忙中不乱。”
在严谨的同时,何先生也表现出思想上的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缚。她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宋黎明回忆称,何先生和钱先生在干校时,曾自制观测设备看彗星。“一个自己做的三脚架,一个初中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还画了草图,何先生还向我介绍了如何确定观测纬度、观测时间,如何确定彗星的方向,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是他们的数据跟天文学年历的比较。”
2000年底的一天,何先生等人应邀到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展览馆参观。参观完毕之后,服务员请她在留言本上为展览馆题上自己的名字。“我不题。为什么只让我一个人题字,不让他们题?”何先生边说边指了指身后的马宇蒨等人。
展览馆的一位处长见状,赶紧上前解释道:“何先生,因为您是名人,是很重要的人物。您到这儿来,能给我们题字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啊!”没承想,这样一说,何先生更不愿意题了——因为她平时最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钱三强先生病重时,医生嘱咐不能让他有过多的应酬。何先生索性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病房门口拦着,说不管是谁,多大的官来了都不让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何先生,却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最让马宇蒨感动的是,当时已是副所长的何先生带着她把图书馆的期刊、过刊、图书、资料等一间一间、楼上楼下地走了一遍,教她如何查阅图书资料,“何先生站在院图现刊室外搭着我的肩膀给我介绍情况的那一幕,永远成为一个定格。”
(摘编自吴月辉 陈星星《追忆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相关链接
①姜鲁华研究员回忆说:“记得那年在我要出国留学前,先生找我谈话,第一句就问:你准不准备回来?我说,我是要回来的。先生似乎放了心,又对我殷殷叮嘱,希望我带着国家需求出去好好学习,回来好好为国家服务。”
(齐芳《清香如荷 芳泽世人》)
②“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而又鞭辟入里的实在话。”
(韩义雷《一位真正的科学勇士》)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何泽慧从事科研工作态度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着热情,年事已高依然无视路途颠簸遥远,亲自从北京前往河北试验现场。
B.严谨求实,做事多提前筹办,下放干校时还要亲自制作观察设备采集数据。
C.勇于创新,思维开放活跃,不被书本与前人束缚,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
D.朴实低调,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外出衣着都不讲究,一心专注于科研工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无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上,姜鲁华都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B.坐在医院门口阻止任何人探视钱三强的细节体现了何泽慧对丈夫深深的爱意。
C.姜鲁华性情古怪难以亲近,工作人员好心请其题字却招来她的质疑与不满。
D.何泽慧的教导对她的学生姜鲁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姜鲁华终于回国效力。
E. 在科研领域的卓有建树使得何泽慧敢于无视世俗世界的排场与权位大胆直言。
【小题3】何泽慧有着“中国居里夫人”的美誉,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萧乾先生印象
刘炳善 
我与萧乾认识,是在1988年夏天,我的《伊利亚随笔选》出版,由北京三联书店介绍约见的。我按时来到复兴门外他家。那时他已年届八旬,在门外贴了一张小纸条,上写:“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我事后记下了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敲门,走出一位身材高大、很有风度而又非常和气的老先生。萧老亲切、坦率地告诉我: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譬如说,英国18世纪的东西就很不好翻译。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了肯定。实际上,他在“文革”前已译过菲尔丁的巨著《汤姆•琼斯》和《大伟人魏尔德传》等,早已译著等身。
谈话中,进来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和他小声谈了一阵,离开了。萧乾先生说:“这是一位医生,教他如何保健。”然后又像是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自己想)尽量延长(生命)……”当时我对他的坦率有点惊讶,后来明白:他的意思是打算一面保护健康,一面尽量多做些工作,“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
此后我与萧乾先生建立了大约十年的通信联系,偶有赴京的机会,又到他家去过两三次。
作为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萧乾在伦敦大学教过课,在剑桥做过研究生,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他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让人感到他有点英国绅士的风度——这是在与他接触中可以感受到的。举一个小例子:前面说过他因年老体衰,“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但一说话,往往超过这个时间。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事着急,他也绝不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而是采取很含蓄委婉的方式向你客气地暗示。有一次我到他那里,谈了一阵话后,他很和气地问我:“你害过荨麻疹没有?”我说:“没有。害荨麻疹很痒吧?”他说:“很痒,也疼。”我马上明白了,随即礼貌地告辞。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萧乾先生身上绝无高贵士绅的那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的样子,更多的倒是保持着年轻人的秉性: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这可能跟他长期做新闻工作有关,这种秉性他保持了一生。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 、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还在为翻译《尤利西斯》而拼搏。
尽管萧乾先生待人温和,他的性格中还是有较真、执著甚至“倔”的一面。因为曾经长期受到贬抑和屈辱,他在“改正以后”,对于个人的尊严就特别敏感而且较真。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争议、恩怨太多,当然其中有个是非曲直,只是如果只记住争议和恩怨,而忘掉了文学,则等于“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泼掉”。我的意思是最好采取“两分法”:争议的是非是一码事,每个人在文学史上的业绩是另一码事,不应该混淆。这样,前人的正面文学业绩,后人可以安心继承,以利未来。
就我对接触中的萧乾先生的印象来说,尽管他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教育、西方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又做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但从他为人处世的作风来看,他是一位厚道的老北京人。
(选自《书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萧乾先生看到作者能够翻译出版《伊利亚随笔选》,给以极高的评价,其实这不过表明一位译著等身的译坛长者的宽厚态度而已。
B.作者通过对萧乾先生注意保健的描述,很好 地表现了萧乾先生性格中较真、执著、敏感,但又充满生气,容易交往的特点。
C.萧乾几十年来活跃于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等,这既反映出他的勤奋,也说明他的人生非常丰富多彩。
D.作者在文中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自己与萧乾先生的几次交往,塑造了一个厚道、学养丰厚的北京作家的形象。
E.作者认为,对文学史上的争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是非本身,二是看到作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否则,就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损失。
【小题2】从第一段可以看出,萧乾先生对翻译外国古典作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小题3】文章两次提到写有“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的小纸条,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4】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传主哪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对你有哪些启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物理学界的“孔子”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给这个人——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
两位获奖者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们把荣誉献给的那个人,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吴大猷。尽管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国内却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李政道在当天早上接到瑞典科学院的电话通知以后写道:“大猷师尊鉴:科技界通知,杨振宁和我合得195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金……现在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时您的教导,假如在1946年您没有给我这个机会,那就根本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光荣。生政道。”
杨振宁同样是在接到电话之后致信吴大猷:“大猷师:值此十分兴奋,也是该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候,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年曾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工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15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那里学到的概念有关。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要告诉您的情意,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生振宁上。”
吴大猷的传记作者丘宏义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之大,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丘宏义把吴大猷比作述而不作的孔子,孔子的言论由弟子记录而成《论语》,影响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吴大猷在这一点上和孔子一样,通过他的学生们影响了中国的物理界”。
吴大猷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杨振宁评价:“吴教授从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后,自30年代中开始在北京大学教物理学,就是他把新的、革命性的‘量子力学’带到中国,要知当时中国学量子力学的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吴教授在北平、后来在昆明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后来在中国物理学界发生非常大的影响。”
除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吴大猷的学生还包括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父亲、台湾中研院院士朱汝谨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在西南联大时是吴大猷的研究生。1994年,吴大猷通过杨振宁赠给他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吴大猷亲笔写下一段话:“此袋内乃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联大所授古典动力学课的讲学笔记……该课中约有廿人,有研究生黄昆,四年级学生杨振宁、张守廉、李荫远、黄授书等人,对着这样一群学生讲古典物理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
1941年的那个秋天,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吴大猷为了躲避空袭而迁居昆明市郊,为了维持生计而养猪,但他却时常在课后,在西南联大西北角的一扇小门外,在一条很长的轻便铁路边,和“这样一群学生”讨论物理学问题,一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安贫乐道,不改其志。
黄昆说:“事隔整整半个世纪,他诲人不倦、乐于教书育人的欣喜心情仍溢于言表。”
在自传中,吴大猷曾谦虚地说:“近年来,李、杨成就卓然,国人常提及二人为我学生,传为美谈。实则我不过适逢其会,在那时那地遇上他们而已。譬如两粒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还是钻石。”
吴大猷生前一再强调,知识分子最应当具备的就是前人所说的“风骨”。他曾在九十寿诞时回忆,自己当年以一介书生劝谏蒋介石“总统”不要禁止留学政策,以及后来反对台湾发展核武器,是他对台湾最大的贡献,“对得起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年轻人”。
2000年,人们评价:“吴大猷的逝去,似乎象征一个全方位的知识分子时代的幽微。在追怀吴大猷之时,更寄望这一脉中国文人的香火不绝,后继有人。”
2005年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又是他逝世5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今年为国际物理年。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知识分子的同时,国人似不应忘记逝世5周年的另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知识分子——吴大猷。
( 选自 《民国风度》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大猷虽是李政道和杨正宁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但他国内的声名远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生响亮。
B.李政道和杨振宁给老师的信中都表示现在取得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时老师的教导,深情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C.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
D.吴大猷培养的学生在中国物理学界中都极具影响力,如李政道、杨振宁,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等。
E.“譬如两粒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还是钻石”这句话表现了吴大猷对李政道和杨振宁赞赏之情,同时也折射了他身上谦虚的美德。
(2)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李政道和杨振宁给老师吴大猷写信写起?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5分)
(3)吴大猷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5分)
(4)本文作者把吴大猷比作孔子,请结合材料,探究这样比喻的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他有诚挚广大的爱
韬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韬奋精神是伟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包含着他诚挚而广大的爱。他不仅爱家人,爱朋友和同仁,更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韬奋作为家长和父亲,是非常爱家庭爱孩子的,不论工作多忙,他总要抽点时间和孩子玩。有一次嘉骊趴在地上哭闹,怎么劝她也不行,于是,父亲也趴伏在地板上陪她假装哭,一直到孩子破涕为笑。对儿女在学业和精神方面的培养,尤其注意。
“推吾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是韬奋的思想。这种爱,直接表现在他对工作和事业的爱,那是投入了他几乎全部精力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就是他内心最真诚的想法,这句话至今镌刻在三联书店的墙壁上,作为座右铭,激励着现在的三联人和全国的出版人。
韬奋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一个刊物,他曾说:“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得时间并不是白费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从确定刊物的方针,到组稿,到编辑定稿,一直到最后出版付印,乃至发行,他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他除了在文字内容上投入精力,刊物和书店的经营和人员管理他也是殚精竭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在这些工作当中,他又培养了不少青年一辈。在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他把对同仁的关爱,对事业的热爱都倾注其中。许多青年人在生活书店的工作中,在他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下,迅速成长起来。以至于在那个时期,全国出版界、新闻界的不少骨干人物都是从生活书店走出来的。
当然,最能体现他的爱之诚挚与广大的,就是他对民族和祖国的爱。他说:“中国人的浴血奋战,抵御日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的当然是要抢救我们的祖宗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和千万世子孙的福利。只就这一点说,已经值得我们牺牲一切,为我们的祖国而苦斗。”他从日常的工作入手,从他擅长的领域出发,一篇文章,一件事情地,他把他热爱的工作,与民族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与争取人民民主、促进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他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曾题词说:“在民族危机十分深重的今日,统一的目标就是抗敌救国,离开了这目标,就无法统一起来。”即使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看守所中,他仍用笔表达他的决心:“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光明地位,是要我们用热血代价去换来的,是要我们肩膀紧接着肩膀,对着我们民族的最大敌人作殊死战去获得的。”
在韬奋人生最后的时间里,他的病情日趋严重,疼痛难忍,每天靠打止痛针维持。尽管如此,他还是强忍病痛继续在病床上写作。重病期间,他仍“心怀祖国,眷念同胞”。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仅有一点微薄的能力,提着那支秃笔和黑暗势力作艰苦的抗斗,为民族和大众的光明前途尽一部分的推动工作。”
当年,韬奋先生称赞鲁迅先生:“有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鲁迅先生的伟大,“是在于他对一般民众的普遍而深入的影响”,“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遗产,是他那样始终不懈的积极的斗争精神”。“保卫祖国,为民先锋。”“鞠躬尽瘁,努力救国。”当年韬奋先生的这两幅题词,还有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既是韬奋先生追求的目标,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韬奋先生因为有这样一种对人民对祖国的大爱,才会有坚定的行动,有贯穿一生的坚持,有广大的胸怀。当年,他们“七君子”获释出狱后,在群众欢迎会上,韬奋当场题词:“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也因此,他才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本文选自邹家华《他有诚挚广大的爱》)
【注】邹韬奋,伟大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正义的爱国者。作者邹家华、文中的嘉骊分别是邹韬奋的长子、幼女。
【相关链接】
①那时的家庭,对韬奋来说,就好像一个美丽而平静的港湾,他安静地泊在那里仍然按照自己的路子,专注地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自己心爱的感兴趣的工作,编辑他的《生活》周刊,一直要到他摸索着前进的道路上走不通的时候,他从原来狭隘的圈子中震惊过来……从此毅然走出小家庭“和煦平静的港湾,迎着风暴,一直往前,再也没有回头”。
(摘自陆其国《韬奋的婚事、家事和国事》)
②“九一八事变”前夕,战争的腥风血雨正在日日逼近……韬奋在这方面是与人民大众同仇敌忾的,他在《生活》周刊上连续发表多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恶行为的文章。“九一八事变”发生及“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生活》周刊的抗日和救亡的呐喊声响彻中华大地的上空……《生活》周刊洛阳纸贵。
(摘自聂震宇《韬奋的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家长和父亲,邹韬奋对孩子付出了极大的爱心,趴在地板上哄女儿的细节,生动形象,让人想起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B.作为伟大的出版家,他有明确的办刊理想,《生活》周刊在他的努力下顺利发展,为此他对子女学业和精神的培养有所疏忽。
C.邹韬奋关爱年轻人,在刊物和书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培养的人后来都成为当时全国出版界、新闻界的骨干。
D.“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说是邹韬奋一生的写照,他不同于个人的小天地,始终关注着时代风云,与人民大众同仇敌忾。
(2)文末说;“也因此,他才是—个伟大的爱国者”,请结合材料,简析他为什么能成为—个伟大的爱国者。
(3)作为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