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人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25 06:5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重赟,磁州武安人,少以武勇隶周太祖麾下。广顺初,补左班殿直副都知。从世宗战高平,以功迁铁骑指挥使。从征淮南,先登中流矢,转都虞候。俄迁控鹤军都指挥使、领虔州刺史。

宋初,以翊戴功,擢为龙捷左厢都校、领永州防御使。从征泽、潞还,命代张光翰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江宁军节度。讨李重进,为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建隆二年,改殿前都指挥使、领义成军节度。三年,发京畿丁壮数千,筑皇城东北隅,且令有司绘洛阳宫殿,按图修之,命重赟董其役。乾德三年秋,河决澶州,命重赟督丁壮数十万塞之。

四年,太祖郊祀,以为仪仗都部署。时有谮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者,太祖怒,欲诛之。赵普谏曰:"亲兵,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太祖纳其言,重赟得不诛。后闻普尝救己,即诣普谢,普拒不见。

五年二月,出为彰德军节度。开宝二年,太祖征太原,过其郡,重赟迎谒于王桥顿,召赴燕饮。帝曰:“契丹知我是行,必率众来援,彼意镇定无备必由此路入卿为我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命为北面都部署。重赟令军士衔枚夜发,果遇契丹兵于定州,见重赟旌麾,大骇引去,重赟逐北,获马数百匹。太祖大喜,优诏褒美。七年,卒,赠侍中。

重赟信奉释氏,在安阳六七年,课民采木为寺,郡内苦之。

重赟与张光翰、赵彦徽分领诸军节度,嘉其翊戴功也。光翰,后唐山南节度使虔剑兄子,及卒,赠侍中。彦徽,真定安喜人,与太祖同事世宗,太祖兄事之,及卒,赠侍中。

(节选自《宋史·韩重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意镇定/无备/必由此路入/卿为我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B.彼意镇定无备/必由此路入/卿为我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C.彼意镇定无备/必由此路入/卿为我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D.彼意镇定/无备/必由此路入/卿为我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文中指周世宗,即后周皇帝柴荣,世宗为其谥号,他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为北宋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B.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所祭对象分为天神、地祗和人鬼。
C.亲兵,旧时指在将领或帝王身边备受信赖的随从护卫,一般是从同乡同族或者有过出生入死的经历的士兵中选拔。
D.陛,指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须先呼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陛下”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重赟武力勇猛,战功赫赫。在后周时,他多次跟随君主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征讨淮南时,他身先士卒,率先登城,结果被乱箭射伤。
B.韩重赟遭人诬陷,终被救下。他被陷害私下选取太祖的护卫上兵做主自己的亲信随从,皇帝震怒要处决他,最终被赵普劝谏救下。
C.韩重赟尊奉佛教,治下多苦。他在安阳为官六七年,一直潜心敬佛,甚至强迫百姓采伐木料建造寺庙,结果导致郡内百姓苦不堪言。
D.韩重赟颇受器重,获赠高职。征讨太原时,宋太祖专程到他任职地召他宴饮;定州大捷后,专门下诏褒奖称赞他;去世后又追赠他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京畿丁壮数千,筑皇城东北隅,且令有司绘洛阳宫殿,按图修之,命重赟董其役。
(2)重赟令军士衔枚夜发,果遇契丹兵于定州,见重赟旌麾,大骇引去,重赟逐北,获马数百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年四十余,乃应司空辟,拜侍御史,频出为豫、荆、徐、兗四州刺史,迁任城相.。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寻迁侍中、尚书。延.熹.三年,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其年冬,复征拜河南尹。先是,中常侍单超弟匡为济阴太守,以臧罪为刺史第五种所劾,窘急,乃赂客任方刺兗州从事卫羽。及捕得方,囚系洛阳,匡虑秉当穷竟其事,密令方等得突狱亡走。尚书召秉诘责,秉对曰:“《春.秋.》不诛黎比而鲁多盗,方等无状,衅由单匡。刺执法之吏,害奉公之臣,复令逃窜,宽纵罪身,元恶大憝,终为国害。乞囚车征匡付廷尉,考核其事,则奸恶踪绪,必可立得。”而秉竟坐输作左校,以久旱赦出。五年冬,代刘矩为太尉。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秉与司空周景上言,帝从之。于是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等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七年,南巡园陵,特召秉从。南阳太守张彪与帝微时有旧恩,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时,中常侍侯览弟参为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明年,秉劾奏参,槛车征诣廷尉。参惶恐,道自杀。秉因奏览及中常侍具瑗,帝不得已,竟免览官,而削瑗国。每朝廷有得失,辄尽忠规谏,多见纳用。
(选自《后汉书·杨秉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
B.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
C.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
D.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迁任城相”中的“相”是指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延熹”即是东汉桓帝的年号。
C.《春秋》为儒家经典“六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孔子所编撰的纪传体史书。
D.“车驾”指帝王所乘的车,也可指帝王,如“以车驾当至”句中的“车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秉才学过人,博通书传。对《京氏易》《尚书》等有一定研究,汉桓帝即位时,杨秉就因通晓《尚书》而被征入朝廷为劝讲。
B.杨秉为官廉洁,不好财货。担任刺史、郡守以后,按照任职的时日计算自己的俸禄,以前的下属送给他百万钱财,他也没有接受。
C.杨秉直言敢谏,一心为国。每当朝廷处事不当,杨秉总是尽忠直谏,或被采纳如谏南巡多任官事,或不被采纳如谏考单匡事等。
D.杨秉不惧权贵,执法严格。对皇帝极度宠信的宦官中常侍具瑗等也敢弹劾,益州刺史侯参更是惧怕面对杨秉的审查而畏罪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
(2)乞囚车征匡付廷尉,考核其事,则奸恶踪绪,必可立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馀,东海大治。称之。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日:“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张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B.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C.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D.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之言: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B.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
C.唐虞之治:“唐虞”是指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匈奴的别称,含有轻蔑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性格傲慢,不讲究世俗礼仪,但品行端正,喜好学习,而且敢于直谏,曾多次触怒皇上,使皇上非常生气。
B.汲黯的祖辈曾得到过古代卫国国君的宠爱,在他担任太子洗马时,因为他的行为严正而得到了别人的敬畏。
C.汲黯不慕权贵,对窦太后的弟弟田蚧,卫皇后的弟弟卫青,都是不行跪拜之礼,而是行平等之礼。
D.汲黯信奉黄老学说,抓大管小,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治理东海郡不到一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