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救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D.陈蕃对周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瑶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7:5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或曰:自古忠孝难两全,百善孝为先。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淳厚。③谯周,人名。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B.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是降官。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疏”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书”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B.“周门人方之游夏”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数使吴,吴人称之” 等都间接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沂,字周伯,绍兴余姚人。父宗仅,号醇儒,能守所学,不逐时好。沂颖异,六岁诵《五经》皆毕,不忘一字。绍兴五年进士甲科,陆沉州县几三十载,至二十八年,始入为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吏部员外郎。转右司,以忧去,终丧还朝。孝宗受禅,除国子司业、邓王府直讲,寻擢殿中侍御史。有旨侍从、台谏条具方今时务,沂言:“守御之利,莫若令沿边屯田。前岁淮民逃移,未复旧业,中原归附,未知所处。俾之就耕,可赡给,省饷馈。东作方兴,且虑敌人乘时惊扰,宜聚兵险隘防守。”诏行其言。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婆婺州居住。时龙大渊、曾觌以藩郁旧恩除知阁门事,张震、刘洪、周必大相继缴回词命。沂论其市权招士,请屏远之,未听,而谏官刘度坐抗论左迁。沂累章,益恳切,曰:“大渊、觌不屏去,安知无柳宗元、刘禹锡辈挠节以从之者。”好进者嫉其言,共排之,沂亦以言不行请去,遂以直显谟阁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元年冬,召为宗正少卿兼皇子庆王府赞读,寻兼侍讲,进中书舍人、给事中。进对,论命令当谨之于造命之初。上曰:“三代盛时如此。卿职在缴驳,事有当然,勿谓拂君相不言。”上顾沂厚,有大用意,而沂资性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虞允文当国,希旨建策复中原,沂极论金无畔,而我诸将未见可任此事者,数梗其议。遂以龙图阁学士仍提举兴国宫。淳熙元年卒,年六十八。方疾革,整容素冠不少惰,盖其为学所得者如此。谥献肃。

(《宋史・胡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B.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C.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D.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乡试者,称为进士。
B.受禅:本指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方式;后来也指在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皇帝主动让出的帝位。
C.国子司业:管理教育的学官,隋场帝大业三年于国子监始置,唐宋沿袭,清代末年废除。
D.屯田:中国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沂聪颖卓异,少时即学有所成。他六岁时就已经学完《五经》,并且能够全文背诵,一字不忘;他还能坚守所学的儒道,不追逐时尚爱好。
B.胡沂深谋远虑,谏言能通观全局。他曾建议皇帝让难民回归田园,鼓励他们沿边防耕种;并聚集重兵在险要的地方防守,以防敌人骚扰。
C.胡沂刚正不阿,不畏权臣。他屡上奏章请求皇帝除去弄权的龙大渊等人,并因此招致忌恨;他还数次反对虞允文迎合皇帝的策略。
D.胡沂恬淡谦让,衣着端庄整肃。皇上很看重胡沂,想重用他,他却屡次请求离职;辞官后,病重期间,他也端庄地戴上冠帽,毫不怠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作方兴,且虑敌人乘时惊扰,宜聚兵险隘防守。
(2)上顾沂厚,有大用意,而沂资性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 却:退还,不受
B.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旌:表扬,表彰
C.祠之泮宫  祠:本义为祠堂,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祭祀的意思。
D.士卒有挟兵入民家  兵:士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戴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C.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D.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D.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握战机。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2)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馥,字祖宣。少与友人成公简齐名,俱起家为诸王文学,累迁司徒左西属。司徒王浑表“馥理识清正,兼有才干,请尚书郎”。许之。稍迁司徒左长史、吏部郎,选举精密,论望益美。转御史中丞、侍中,拜徐州刺史,加冠军将军、假节。征为廷尉。

惠帝幸邺,成都王颖以馥守河南尹。陈眕、上官巳等奉清河王覃为太子,加馥卫将军、录尚书,馥辞不受。覃令馥与上官巳合军, 馥认巳小人纵暴,终为国贼,乃共司隶满奋等谋共除之。谋泄,为巳所袭,奋被害,馥走得免。及巳为张方所败,召馥还摄河南尹。暨东海王越迎大驾,以馥为中领军,未就,迁司隶校尉,加散骑常侍、假节,都督诸军事于渑池。帝还宫,出为平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代刘准为镇东将军,讨陈敏,灭之,以功封永宁伯。

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馥睹群贼孔炽,洛阳孤危,乃建策迎天子迁都寿春。永嘉四年,与长史吴思、司马殷识上书曰:“虽圣上神聪,元辅贤明,居俭守约,用保宗庙,未若相土迁宅,以享永柞。”

越与苟睎不协,馥不先白于越,而直上书,越大怒。先是,越召馥及淮南太守裴硕,馥不肯行,而令硕率兵先进。硕貳于馥,乃举兵称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图馥,遂袭之,为馥所败。硕退保东城,求救于元帝。帝遣扬威将军甘卓、建威将军郭逸攻馥于寿春。安丰太守孙惠帅众应之,使谢摛为。摛,馥之故将也。馥见檄,流涕曰:“必谢摛之辞。“摛闻之,遂毁草。旬日而馥众溃,奔于项,为新蔡王确所拘,忧愤发病

 (节选自(晋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
B.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
C.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
D.馥自经世/故每欲维正朝廷忠情/恳至以东海王越/不尽臣节每言论厉/然越深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而文中的“起家”则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B.“补”指官有缺位,选员补充空缺官职。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征、辟、拜、选、除、荐、擢”等
C.“檄”,古代文体。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和责备。
D.“卒”,大夫死称“卒”,与之相近的字有“崩、薨、不禄、死”等。“崩”是古人对帝王之死的描述,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馥才华横溢,名声美好。他起家于诸王文学,受到司徒王浑的赏识,后任部郎,选举精密,声望显著,后转为御史中丞等官。
B.周馥清正刚正,忠于朝廷。上官已等人谋反,他拒绝接受官职。后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他为中领军,他也没有上任。
C.周馥心系国家,战功卓若。他曾与人合谋除掉上官巳,但计划失败。上官巳败后,他被召为河南尹;为镇东将军时,讨伐陈敏有功,被封为永宁伯。
D.周馥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他严厉批评司马越违背臣子礼节;他看到贼子猖狂,担优洛阳陷入孤危之中,建议迁都寿春,因此惹怒了司马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令与上官已合军,馥以巳小人纵暴,终为国贼,乃共司求满奋等谋共除之。
(2)项貳于馥,乃举兵称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图馥,遂袭之,为馥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