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特殊句式
赋诗怜汝足精神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0-28 11:5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及安禄山反,昌始从河南节度张介然。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及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国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今河阳有李光弼制胜,且江、淮足兵,此中有数千斤麸,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查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颇;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汴州平,李忠臣嫉僧惠功,遂欲杀昌,昌潜遁。及刘玄佐为刺史,乃复其职。

贞元三年,玄佐朝京师,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后充四镇、北庭行营,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复筑连云堡,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又于平凉西别筑胡谷堡,名曰彰信。平凉当四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加检校工部尚书。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葬之。昌上奏,德宗下诏深自克责,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中使以御馔、内造衣服数百袭,令昌收其骸骨,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各具棺槥衣服,葬于浅水原。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家”。诏翰林学士为铭志祭文。昌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焚其衣服纸钱,别立二石堆,题以冢名。

昌在西边仅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美。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刘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B.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C.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D.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指古代存放粮食的粮仓。而把收藏钱财的府库称作“帑”。
B.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因其出自宫中,所以称作“中使”。
C.铭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或碑石上用以称述功德或警戒的文字。
D.牢馔:文中指祭祀用品,可分为“太牢”“少年”,祭祀时用牛、羊各一头称为“太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昌面对困境,沉着应对。宋州被围,城中粮尽,城池将被攻陷,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献计将麸皮弄碎食用,等待援兵前来救援。
B.刘昌积极献策,平定叛乱。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刘昌派曾神表暗中劝说李僧惠,并且带着奏章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最终平定汴州叛乱。
C.刘昌守边有方,边疆安定。刘昌为了筹备军粮,亲自率领士兵,勤苦耕作三年,使得军粮充足;刘昌把守住平凉交通要道,使边疆得以安定。
D.刘昌重情重义,收聚骸骨。他初到平凉就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弥,并将此事上奏皇上,墓修好后,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前往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高,字公颐,少慷慨,慕名节。登进士第,累辟使府,有赞佐裨益之誉。代宗登极,征入朝,累官至给事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擢为京畿观察使。以论事失旨,贬韶州长史,复拜为给事中。贞元元年,德宗复用吉州长史卢杞为饶州刺史,令高草诏书。高谒宰相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三年,矫诈阴贼,退斥忠良。朋附者咳唾立至青云、睚眦者顾盼已挤沟壑。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高又于正殿奏云:“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杞罪合至死,陛下好生恶杀,赦杞万死,唯贬新州司马,旋复迁移。今除刺史,是失天下之望。伏惟圣意裁择。”上谓曰:“卢杞有不逮,是之过。”复奏曰;“卢杞奸臣,常怀诡诈,非是不逮。”上曰:“朕已有赦。”高曰:“赦乃赦其罪,不宜授刺史。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上良久谓曰:“若与卢杞刺史太优,与上佐可乎?”曰:“可矣!”遂追饶州制。贞元二年,上以关辅禄山之后,百姓贫乏,田畴荒秽,诏诸进耕牛,待诸道观察使各选拣牛进贡,委京兆府劝课民户,勘责有地无牛百姓,量其地着,以牛均给之。其田五十亩已下人,不在给限。高上疏论之:“圣慈所忧,切在贫下。有田不满五十亩者尤是贫人,请量三两家共给牛一头,以济农事。”疏奏,从之。寻卒于官,年六十,中外叹惜。宪宗朝,诏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袁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B.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C.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D.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极,原指登上屋顶或高处,这里的意义与“登基”基本相同,是指皇帝即位。
B.司马,古代职官名称,常用来安置贬谪及闲散官员。“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证明。
C.朕,秦代以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我”或“我的”,自汉武帝始成为皇帝的自称。
D.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朝的“州”,“道”的最高长官为观察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高年少慷慨,入仕途有挫折。袁高年少时志气昂扬,仰慕名节,进士及第后多次被征召并获美誉,到朝中任职后步步晋升,但也有被贬的情况。
B.袁高直言品评,未获权臣欢心。袁高向卢翰、刘从一两位宰相进言卢杞不适合担任饶州刺史,希望二人上奏改变皇帝决定,但此举动却导致两位宰相不悦。
C.袁高劝诫皇帝,使其最终妥协。袁高向皇帝阐明不应授予卢杞刺史职位的原因,皇帝多次辩解后虽然改变了原有任命决定,但是仍然欣赏饶州施行的制度。
D.袁高心系百姓,扩大供给范围。皇帝为京城及附近地区有地无牛的百姓分配耕牛,但却不包括土地不足五十亩的人,袁高上奏皇帝这些人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
(2)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为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B.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C.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D.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文中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执事,本来指办事的官吏,在文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的意思。
D.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东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充分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B.烛之武机智勇敢。他在秦伯面前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抓住秦伯心理深入分析,使秦伯心悦诚服,智退秦师。
C.郑伯是一个明智的君主。这表现在他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说服烛之武时能引咎自责并对烛之武晓之以利害。
D.这篇历史散文,叙事能够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素不与曹参相能。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三:指三百钱。②五:指五百钱。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例句中加点词的语法现象的一项是(   )
例句:王秦降将以汉王
A.臣等身被坚执兵B.而信于万乘之上者
C.为家不治垣屋D.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衣,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爵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汉书》作者是班固,与司马迁的《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通史。只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善于识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萧何有大功。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萧何对于贤才不避仇。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D.萧何不重私产。购置田宅居处会有所选择,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天下可图也。
②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

甲申国变,设庄烈愍皇帝主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子、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之书,曰:“不读此,凡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展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

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不得破。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齐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

(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

(注)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③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④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D.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
B.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
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溢号“靖节”即为私谥。
D.山左指山东省,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刁蒙吉好学有识,勇于自我克制。他放弃科举后,每天闭户研读四书五经和近代儒家著作,寒暑不间断,偶有过失,痛责自己。
B.刁蒙吉忠于故国,拒绝出仕新朝。明亡后,他在住所供奉崇祯皇帝神主,早晚哭祭;清朝建立,逼迫他任职,他以死抗争,不出来为官。
C.刁蒙吉为人至孝,居丧极为悲痛。父亲去世后,他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母亲去世后,他因守孝过度,憔悴而亡。
D.刁蒙吉乐善好施,保全救活多人。他搭建房屋安置流民,供给生病者医药;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仆从为其诚心感动,不负所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
(2)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不得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