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伤长之意  ②今日往而不反,竖子也  ③乃手共搏之  ④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16 09:0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于前    则移其民于河东
B.好之不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吾尝终日而思矣
D.太子乃与见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小题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庄子所说的他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可知庄子实际上是个具有高超剑术的人。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净无为的思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兮以来 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冬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乏皮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玉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率,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甲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冬,公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 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节选自《苏武传》)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甲考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节选自《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克制(自身欲望)
B.臣诚恐而负赵 见欺:被欺骗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D.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身:谋划自身安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左右或欲相如去/虞常果张胜
B.毕礼归之/衡乃诡对
C.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张胜闻之,恐前语
D.其一人夜亡,告/欲自杀,胜、惠共止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译文:我知道犯了欺骗大王罪过的人都被判处了死刑,我请求受汤镬之刑。
B.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译文: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战死了,只有虞常活了下来。
C.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译文:假使谋害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都让他们投降。
D.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