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C.“填然鼓之”和“树之以桑”两句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和“却匈奴七百余里”两句中有不相同的词类活用。
D.“李氏子蟠,年十七”和“铸以为金人十二”句式相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也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05 09:4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有关课内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们与《后汉书》《战国策》并称为“前四史”。
B.“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与“自请退职”表达相类似的还有“乞身”“乞归”“请老”。
C.“孝廉”是秦汉时期设立的察举考试,以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意思。
D.年号是纪年的名称,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顺帝初、阳嘉元年、永和初这些都是年号。
同类题2
下列各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月有弦望晦朔,“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三或十四,为月快圆之日。
C.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兰亭集序》中的“癸丑”纪年,指的是东晋永和九年。
D.古人将一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兰亭集序》中“暮春”指的是季春三月。
同类题3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阴阳”古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地理上就得出“山南为阳,水南为阳”的说法,“华山之阳”,就是指华山的南面。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那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同类题4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的“伏惟”,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B.《孔雀东南飞》中的“床”,指古代的坐具。
C.《短歌行》中的“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D.《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同类题5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不是傍晚,而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B.“风骚”中的“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作品《楚辞》中的《离骚》篇。后来,“风骚”并称,泛指文学。
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搭建的屋舍。亦作“庐墓”。
D.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
文言实词
文言句式
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