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王好战,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  (《寡人之于国也》)
遂命酒,使弹数曲 快:快速 (《琵琶行》)
B.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过秦论》)
天下云集响应,粮而景从 赢:赢氏,指秦朝统治者 (《过秦论》)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师说》)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明 暂:忽然,一下子 (《琵琶行》)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检查,查看 (《寡人之于国也》)
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劝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12 07:4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尊奉,尊崇。
B.矍然:吃惊地注视的样子。
C.独:单独。
D.倘见:偶然相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工所戴的帽子,用彩縠(縠hú,阳平。有皱纹的纱。)做成,既高又方。
B.谪,指贬官,同样指贬官的意思的用词还有罢、免、解、迁、贬、革、褫、开缺。
C.勋阀,功臣门第。阀,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立左右两柱,常用来标志功勋,左柱叫“阀”,右柱叫“阅”。
D.河北:当时指黄河以北。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御民之辔(1),在上之所贵;道(2)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3)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4)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辔:缰绳,这里指关键。(2)道:同“导”。(3)分:指合理分配。(4)备官:任用官吏。

(2)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1)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2)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3)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4)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取材于《贞观政要》)

注释:(1)苦空:佛教语。(2)简文:梁简文帝,武帝第三子。(3)孝元帝:南朝梁元帝,简文帝第七子。(4)宰衡:指宰相。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臣之 得:找到
②不足应敌 以:用来
③故祸不萌        萌:产生
④患无君以使之    使:任用
⑤故尧、舜天下以仁 率:全部
⑥至如梁武帝父子志浮华   尚:增添
⑦君臣俱被囚挚    挚:拘禁
⑧缙绅以清谈为  庙:朝廷
A.①⑦B.②⑧C.③④D.⑤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蔽汝恶   没有人能替你掩饰罪恶
B.能备患于未形也 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C.下之所行   在下位的人做的事情
D.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  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
【小题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②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小题4】以上两则短文所论为君之道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
C.引觞满酌 引觞:倒满酒杯
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漫漫游  锲舍之
B.施施而行 于其身也,耻师焉
C.不知日入 欲人无惑也难矣
D.不培塿为类 客亦知夫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完全文我们不难看出西山高低起伏的异态与作者受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相映照。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加上“始得”二字,宴游西山的特别之处才被揭示出来。
C.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真正之喜在于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
D.文章开篇写游其他山水的心情抑郁是为了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2)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