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的是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宁许以负秦曲
D.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12 11:1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那么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那么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因此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事实上,又善者矣。

尽管,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假设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恩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那么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丰乐亭记(节选)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边际B.更欲而忘归也久:久待
C.而之以见事实上名:命名D.其可不喜且欤幸:幸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为记,见其名义 ②是人多以书假余
B.①而名之以见实 ②信然邪?梦耶
C.①那么必即醒心望    ②封府库,待将军
D.①那么凡同游此者    ②徘徊斗牛之间
【小题3】下面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C.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D.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因此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
(2)假设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3)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小题5】两篇文章均阐述了欧阳修之“乐”,联系文本概括其真正的欢乐。(不用原文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①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②,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③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注释②阖庐:也写作“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②灾疠:灾荒和瘟疫。③陂:池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不重席 重:重视。
B.器不彤镂 镂:豪华。
C.卒乘与焉 乘:乘坐。
D.玩好必从 好:喜欢之物。
【小题2】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二三子恤不相睦/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
以败我于柏举/是以民不罢劳 
A.两个“恤”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恤”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恤”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恤”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
B.是以民不罢劳
C.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D.夫先自败也已
【小题4】下列句子与“观乐是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C.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5】对下列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三子恤不相睦  “二三子”指楚国群臣
B.宫室不观  “观”,动词,活用做名词
C.所以败我也 是一个被动句
D.夫先自败也已  “夫”指代夫差
【小题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室不崇坛:屋子不放大坛子
B.择不取费:选择不糜费的
C.将若之何:你将怎么办?
D.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看待人民像仇人,使用东西却天天出新花样。
【小题7】不属于“楚败于吴”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
B.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C.所欲必成,玩好必从
D.先大夫子常易之
【小题8】下列叙述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国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能取得胜利。
B.文章通过对比两代吴王的不同作风,说明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C.吴王夫差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D.楚王认为吴王夫差的势力远不如吴王阖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玄谟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瞀于死生而噤无一语也,必矣。

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知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薛安都之攻关、陕而胜也,鲁方平谓安都曰:“卿不进,我斩卿,我不进,卿斩我。”流血凝肘而不退,兵是以胜。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也,张畅谓江夏王义恭曰:“若欲弃城,下官请以颈血污公马蹄。”骏听之,誓与城存亡,城是以全。由此观之,拓拔氏岂果有不可当之势哉?勇奋于生死之交,谋决于安危之顷,武帝之所以灭慕容、俘姚泓,骂姚兴而兴不敢动,夺拓拔嗣之城以济师而嗣不敢遏,亦此而已矣。皆玄谟所引以自雄者,而心妄度之,目若见之,口遂言之,反诸中而无一虚静灵通之牖,以受情势之变,而生其心。则事与谋违,仓皇失措,晋寇以屠江、淮,不待智者而早已见之矣。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易》曰:“弟子舆尸。”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王玄谟:南朝刘宋将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北伐,命王玄谟率军讨伐北魏拓拔氏。沈庆之、薛安都、武陵王刘骏等人也参与。②武帝:宋文帝之父,曾两次北伐。③弟子舆尸:形容大败之状。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不可前定以为用 恃:依赖
B.则目而心不及动   荧:明亮
C.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也 固:稳固
D.不待智者而早已见之矣 灼:明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夫之看来,不用等老成宿将上阵,从王玄谟的言论意旨可知他没有不败的道理。
B.善于谋划的人,战前会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临战时亦注重随机应变。
C.北伐前,王玄谟在朝中大声疾呼,语惊四座,颇具气势地与江、徐等文墨之士辩论。
D.第四段引用北伐获胜的战例与王玄谟失败的事实作对比,说明拓拔氏并非不可战胜。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
(2)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
【小题4】王玄谟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