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
A.鱼虾而友麋鹿
B.幽壑之潜蛟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D.或命巾车,或孤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17 08:4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官宪使陟:提拔,升迁
B.孺允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C.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后隙地谓允日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金陵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公所命名余船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表现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小题4】(小题4)(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3分)
(2)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己。(4分)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小题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之二策 均:平均
B.臣请璧归赵  完:使……完好
C.请指王 示:给……看
D.礼节甚 倨:傲慢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予璧秦不予赵城 城入赵璧留秦
B.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璧 均二策
C.宁许负秦曲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拜送书庭 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