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201 6年正值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注定是个航天大年。我国已在甘肃酒泉(40°N,99°E)、四川西昌(28°N,102°E)、山西太原(37°N,112°E)及海南文昌(19.8°N,110.8°E)等地建设了卫星发射基地。读“我国自然分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个发射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酒泉位于②区,年降水量少
B.西昌位于①区,交通便利
C.太原位于①区,所在地区水资源丰富
D.文昌位于④区,气温年较差最大
【小题2】图中①区和④区的分界划分依据主要是
A.植被差异
B.地形类型
C.农业类型
D.热量条件
【小题3】关于图b中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谷地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处山地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C.③处平原是断层陷落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D.④处黄土地貌经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7-01-15 05:00: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美国农业生产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布局。加利福尼亚州调水工程是美国为解决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和南部地区干旱缺水及城市发展需要而建设的调水工程。旧金山湾地区地势平坦,有多条河流分别从南、北部两侧汇入海湾。
材料二:纳什维尔的气候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3
4.7
10.1
15.1
19.8
24.2
26.3
25.6
22.1
15.8
10.0
4.7
降水量
90.9
96.8
123.2
111.0
124.0
90.7
100.8
87.9
87.9
66.5
104.6
117.1
材料三:美国及其附近地图
(1)简述田纳西河的流量特征。
(2)简析甲地区发展畜牧业而不发展种植业的原因。
(3)说出乙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
(4)分析加州调水工程的有利自然条件,并简述对南方农业生产的意义。
同类题2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确定研究区域→收集资料,了解该区域特征→分析该区域发展的优劣势
信息材料:该区域景观及气候资料图。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为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3)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本区域时,发现该区域面临的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同类题3
澳大利亚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左所示的(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小题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小题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同类题4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等。与其一起备受欢迎的便是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某景点委托一课题组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课题组首先对该景点的革命历史背景进行调研。据此完成各题。
【小题1】此次对革命历史背景的调研最好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随走随问
【小题2】其调查对象主要包括( )
①纪念品生产厂家
②该景点的文献研究人员
③各红色旅游点的参观者
④相关革命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亲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同类题5
蚝壳墙是岭南和闽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墙体(如下图)。在砌墙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等层层堆砌成墙,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生蚝广泛分布于近海浅水区域,是人们喜爱的食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蚝壳以约45°的倾角向下排列的最主要原因( )
A.美观大方
B.节约蚝壳
C.坚固耐用
D.利于雨水排泄
【小题2】生蚝壳为墙的主要环境意义是( )
A.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B.墙面多棱,利于防盗
C.美观大方,十分坚固
D.蚝壳丰富,成本低廉
【小题3】现今很少建筑用蚝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政府保护生蚝和蚝壳
B.气候变化,生蚝数量减少,蚝壳减少
C.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
D.蚝壳填海,以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环
相关知识点
区域地理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