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10-10 11: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蝗虫辞

(宋)孙因

开禧三年孟冬,孙子行野中,见有伐鼓举烽者,意其捕寇而即戎,就而问焉,则尽田间之老农也。得物,状甚怪:喙刚而铦,目怒而黔;或振其股,或揪其髯;羽翼未成,已学飞舞。余异其状,问于田父。田父愀然曰:“子识今秋飞蝗之状乎?此其子孙,而彼其祖父也,官命我辈捕之。”余曰:“蝗何负于官见捕乎?”田父仰天涕泣曰:“是害我稻黍者也,王法之所不恕。既来矣,则田之毛发,化而为黄埃,然后知其为灾。”余曰:“吾为若谕之使去,可乎?”曰:“幸甚!恐不可谕耳。”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苟官吏召汝,则民何辜?且食,民天也。汝啖民之天,以充其体肤,天将汝诛矣!速去,无久居!”

顷之,若有昂首扬目趯趯①而股鸣者。听之,则曰:“今为害者岂我乎?牟人之利以厌己之欲者,非蝗乎?食人之食而误国者,非蝗乎?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自汉以下,蝗日益盛,民日益病;蝗日益硕,民日益瘠。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蝗未息也。鸣呼!其为害三千余年矣!跔跔跃跃,实繁有徒。去之复生,芟之愈芜,其庸有既?必有良史,特书屡书,而胡独罪余?”

“且夫节按常程,无非急征;鬻狱卖判,价随重轻;外托公计,内为己赢。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匮金囊帛,峙如山岳;一筵之费,或至千索;咀嚼已竭,未厌溪壑。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乘马从徒,呵哄塞衢;鸣玉曳履,铿锵步趋。月糜都内钱,日廪太仓粟。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节、察、访、团等官,本待有功,岂为养安?养实以逸,坐厚秩;率民户百,不能供一。推此以往,其他可知。贵介姻族,及傔仆,倚势豪夺,飞食人内,鼓吻弄翼,道路以目。凡此皆人其形而蝗其腹者也,其为民害,章章如是。若夫惰田之农,淫浮之技,曳缟之商,纂组②之女,依倚市门之子,假饰衣冠之士,琐琐碌碌者,尚不与此。”

“然则丰年富岁,常有数十百万飞蝗在天下,咋人骨髓,岂特食稻黍而已!况害稼者有时,害民者无期。今圣天子齐明洁蠲③,至诚动物。我虽无知,将率我族类而远迁矣。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因述其语,书以自省,俾观风者得之,以为有位警焉。

(选自《宋金元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趯趯(tì):跳跃。②纂组:编织。③齐(zhāi)明洁蠲(juān):光明清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有鼓举烽者 伐:敲击
B.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 乐岁:丰年
C.縻厚秩 坐:因为
D.至诚动物 动物:使万物感动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蝗何负于官见捕乎 ②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①其庸有既     ②其皆出于此
C.①及傔仆 ②令张良留谢
D.①俾观风者得之 ②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传统赋体的问答形式,通过“我”与老农的一番对话,既叙写了田间之蝗的为害之深,又描述了人间之“蝗”横行肆虐的社会现实。
B.作者于开禧三年孟冬行走于田野中,见农人灭“蝗”,感而赋此文。“开禧”是年号,“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也称“初冬”。
C.作者借“蝗”喻人,用“琐琐碌碌者”对比贪官污吏,揭露封建社会贪官污吏为数之多、为害之烈,给了当政者“贪官不除,国无长治久安”的警示。
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辛辣犀利又富有生趣,极富感染力。对当时恶劣世风的指斥大胆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
(2)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递旅也;光阴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天伦乐事。群俊秀,皆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块我以文章 假:借,这里可译为赐予
B.如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诗:写诗
C.天伦之乐事  序:顺序
D.群俊秀 季:弟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人大块假我文章 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B.序天伦乐事  臣所好者道也
C.群季俊秀,皆惠连   愿诸君快战
D.光阴百代之过客也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说明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组是(   )
①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③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④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⑤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⑤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展现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
B.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序文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感叹,但主要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C.作者以主要笔墨写景,结合叙事、抒情,还运用了不少典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效果。
D.文中用了不少典故,如“逆旅”“浮生若梦”“金谷酒数”等直取其词,或用古人古事,或把古事与今事相比,增添了本文的历史、文化内涵。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怒,不敢献   会:适逢B.项王在鸿门下   军:军队
C.沛公则车骑    置:留下,弃置D.张良入,曰 谢:谢罪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我为鱼肉,何辞为B.公为我献之
C.使子婴为相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待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B.“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C.人物语言贴合各自身份,寥寥数语就凸显他们鲜明的个性。
D.从“沛公已出”到“立诛杀曹无伤”,环环相扣,叙事分明。